对于加工装配型的企业而言,生产进度控制还要保证零部件产出的配套。加工装配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由许多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只有保证各种零部件的配套产出,才能保证整个产品能够按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否则,哪怕只有1种零件短缺,整个产品也无法出厂。所以,对控制人员来说,应该及时掌握和控制零部件的产出进度,根据零部件之间的配套比例,按产品装配配套性抓好生产进度。不具有配套的零部件非但不能组装出整机产品,反而会使这些零部件形成在制品,造成流动资金积压。
生产配套控制要从合理安排配套投料和配套产出控制两方面入手。配套投料控制是指在安排各工艺阶段生产时,根据产品装配要求及当前生产状况,合理控制每个工序的投料数量,既要充分利用机器现有生产能力,保证生产系统产出量最大,又要充分考虑产品装配要求,保证零部件配套产出,尽量减少在制品占用量。配套性投料控制得当,会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配套产出控制的工作量,整个生产过程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配套产出控制是将零件实际产出的品种、时间及数量与作业计划中所要求的数据进行比较,并结合产品结构的有关技术资料进行配套性分析,对已经产出的零件的品种和数量是否满足产品装配的配套要求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零部件与实际产出不配套的情况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及时补齐缺件。当然,还要根据配套性的特征安排下一步的生产。
生产中的配套产出控制一般用成套率来衡量。成套率是企业零部件的实际成套率数量和计划成套率数量的比值。例如,企业原计划本季度生产50000套产品,可实际生产中只有48000件成套,还有2000件没有成套,所以企业的生产成套率是96%。
生产平衡控制
所谓平衡生产就是要求企业不仅能够按时完成所规定的生产任务,而且能够在每个生产环节和每种产品按日、按旬、按月完成生产任务。要保持生产的均衡性,仅仅对月度数据进行控制是不够的,要控制每天的实际产量,使其完成作业计划规定的指标。
当然,平衡生产并不意味着每天产量完全均匀。平衡生产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生产过程能够连续地有节奏地进行。如果前道工序不能按计划产出相应数量和品种的零部件,后续工序就会出现停工待料;如果前道工序的产量超出计划所要求的产出数量,后续工序则可能因加工能力和设备条件的约束不能及时完全加工产品,结果是在制品的积压,会对生产的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生产平衡控制要求每个工序按照计划进行生产,某一工序既不能没有完成产出,也不能不按计划超量产出。
生产是否平衡可以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我们这里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种。
指标对比。指标对比是一种考察生产均衡能力的简单方法,用月或季度的数据和以前同月和同季度的数据进行对比,来考察生产是否均衡。比如以前企业完成生产任务每个季度的比例分别是:20%,25%,25%,30%,那么根据往年的情况同今年进行对比,考察今年的生产是否平衡发展,有没有年底突击的现象。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比较粗略,所以主要是对产成品的均衡程度进行考察,无法反映在制品和库存的变化,也无法衡量在制品的均衡程度。
均衡率。均衡率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实际完成的情况与生产计划所要求完成的指标对比,来衡量均衡生产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4个季度的计划完成分别是:100%,100%,80%,70%,那么企业的生产均衡率就是100%+100%+80%+70%/4=87?郾5%。
它表示企业的生产平均能够按照87?郾5%的比率完成计划的任务。
当然,对于大批量产品,必须缩小时间段的覆盖范围,这样可以减少由于时间段过大所掩盖的生产不平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