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的修养
9925300000006

第6章 励志(3)

四、立功要远

立功就是建功立业,这一点现在好像看起来很遥远,但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抱负。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是要成功。

我曾问过研究生:什么是成功?大家异口同声说:有钱。

这是俗人眼中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一个官员的成功是当地政通人和,一个学者的成功是著书立说,一个科学家的成功是发现真理,一个商人的成功则是富甲天下。如果都把收入的多少视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这个社会就会拜金主义横行,不是某个人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导向需要调整了。看看宋代张载怎么说立功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志向和责任感。宋朝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宋儒人格”,就因为他们有这样独到的见识,有深沉的家国责任感。年轻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但到一定年龄阶段,就必须具备这样的见识,理解这样的人格。要知道:在一个国家,在一个民族,在一个地区,总有心怀天下、心忧天下的人,他们不仅忧,而且还前赴后继,为了这个世界更好而默默奉献。如果没有遇到,是我们的不幸,说明接触的人还不是足够优秀。如果遇到了,而我们如果做不到,那就要尊敬他们,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能够为了别人利益而付出的人。

中国人自幼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从小就知道胸怀天下的道理。班超有投笔从戎之豪迈,杨炯也写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的豪言壮语,都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一个人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天下人的敬仰,只有做出了卓越贡献,自吹自擂没有用处,关起门来封王封侯,更是贻笑大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就这样总结说:“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一个人生于世上,碌碌百年,若对天下人没有一点益处,去世以后又得不到后人的纪念怀想,这是一种“自弃”的表现。道理很明白,志向也都有,关键是我们常常被外在的诱惑迷了心窍,误导了方向,最终说得天花乱坠,做起事来一塌糊涂。

*《资治通鉴》:294卷,是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的编年体史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立功要立什么样的功?就是有益于家国,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百姓。程颐在《二程遗书》里说:

君子之志,所虑者岂止一身,直虑及天下千万世。小人之虑,一朝之虑,不遑其身。

君子所担心的、所忧虑的,不是自己一身一时之事,而是考虑天下人、千万世之事。小人思考什么呢?“一朝之虑”而已。小人只是由着性子来决定事情的做与不做,今天高兴了就对人承诺许愿,明天不高兴了便破口大骂。我们这里讲的“小人”,不是作道德上的划分,而说的是格局小的人。格局大的人具有家国关怀,有朋友、众人信赖,以大局为重。格局小的人就恰恰相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能立功者,必然要包容;立大功者,就要能包容天下。朱熹说:“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朱子语类》)随着事业的成长,随着个人的发展,要学会包容他人,引导他人,原谅他人;为人所容就只是跟着别人做,被他人引导,总被他人原谅。

要立功,做事的时候就要眼光远大,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点利益。即使很多企业家,像香港的李嘉诚、台湾的王永庆,在做生意之初也不是把钱看做第一位的。王永庆最开始只是一家小米店的学徒,后来借钱开了一家自己的小米店。天下开米店的人很多,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从不把事情当成挣钱的终点,而是当成发展的起点,越做道路就会越宽阔,独木桥便可以走成通天大道。别人在米中羼杂加糠,王永庆从来不做,碾出来是最精致的米,而且送米随叫随到,一斤米也好,两斤米也好,再小的生意他都要送去。这样很快就树立起来了信誉和品牌,有了信誉就有了客户,有了品牌就有了口碑,事业由此起步,很容易良性循环。

因此,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把自己当成一个品牌来树立,要让接触过他的人或知道他的人,都认可他这个品牌,都信任他的言行。久而久之,就自然超出常人一大截,做事要往远处看,往大处看,才能立功,这就是立功要远的意思。

前一段时间看电视台的节目,有一个嘉宾发言,说现在就业困难,好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大家应该去自己创业。这是一厢情愿,为什么呢?一个人不能说服自己跟着别人干,怎么能说服别人跟着自己干呢?他去一家公司或者企业应聘,都不能成功说服单位接受自己,而要让他自己去做公司或者企业,能说服别人给他投资?说服别人跟他一起工作?

这些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在毕业时,才知道自己离社会有多远。希望有心做些事业的同学,千万不要等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不仅对社会无知,而且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还是修养,都差了一大截。很多同学初高中一直在父母呵护中,大学也在象牙塔中,对社会的理解完全来自于电视剧、来自自己的假想,那毕业之后必然会到处碰壁。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在读书期间,不仅要读书本、学知识,更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和朋友、老师打交道,学会处理各种矛盾,隐忍周围人事中的某些不愉快。要知道“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所有的书都是服务于现实的,古人写书不是为了让后人死记硬背书中的文字,而是要活用其理。孔子的弟子要知道后人会闭门读一辈子的《论语》,却不去修身,恐怕也就不会编写这本书了。从这个角度讲学生阶段要多去参加社会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事打交道,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协作共事。

有时看到学生兼职做家教,很辛苦,也很同情。为什么大一、大二、大三一直做,没有进步呢?一是,可能只算着每天每小时的报酬,可能忘记了总结发展。大一时一次带一个学生,大二时可以一次带三个学生,大三时一次就可以带十几个,毕业应该就可以办学校了,这才是进步。二是,可能做事功利性太强,做家教就是为了挣报酬,而没有把家教的孩子当成亲人去用心地教,效果自然不明显,孩子和家长也难以尊敬他,家教就很可能做不长久。假如把学生当作自己亲人的、朋友的孩子去用心教,他肯定能做个好老师。从这个事情上看,人生的起步其实很容易,就是把细节做好,尽心尽力,自然就能够长久,能够发展。

§§§第二节自勉

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志向再高拔,不付诸行动,永远只能是空想。北宋的林逋说:“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省心录》)要想做出一些成就,不在于有多聪明,也不在于有多勤奋,而在于能够坚持,即便步履艰辛,也能点点滴滴、坎坎坷坷,锲而不舍,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自勉。

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写过日记,但是坚持下来的人有几个?我当年和很多同学也立志要早上坚持锻炼,刚开始还能做到,慢慢的也就放弃了。这就是志向能立,但不能自勉。所以朱熹说:

只患立志不坚,只恁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己。(《朱子语类》)*

不停地立志向,但不能够坚持下来,就等于没有立志向。《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事业就是要不停地向前走,坚信自己走的路是对的。这不是盲目尊大,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选择了的适合自己的路。

每一步都兢兢业业,不怕缓慢,步履稳重往前走,就能成就大事业。中国历史上但凡能成大事业的人,很少有纨绔子弟出身的,大部分都是穷困潦倒的人。孔子、孟子、韩愈、范仲淹、岳飞都是从小丧父,为什么最后他们却能成就大功业呢?因为自勉,他们没有依靠,完全得靠自己努力。有句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羡慕旁人在社会上、或是工作中有父母、亲戚的安排和帮助,更不能埋怨父母、抱怨自己的出身。相反,我们最应该感激的就是父母。想一想从母亲怀胎,养育成长,一直到培养教育到参加工作,要用多少年的时间?父母能给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足够了,其他的只能靠自己去努力。

*《朱子语类》是由南宋黎靖德以类编排的,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共140卷。

人要不停地向前走,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就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首先要有志向,“尚”就是拿志向不断地鼓舞自己,面对困难毫不气馁。这个志向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信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越是困顿的时候就越要坚强,越要磊落,心灵足够坚强、足够博大就不可战胜,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对大学生来讲,“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崇教》)。看到老师或朋友很有学问,只是羡慕不行,而要奋起直追,不断地学习、不倦地学习,使自己的学问越来越广博。而不倦的动力,也是在于自己能坚持、固守内心的志向。这也是讲的立志要坚定、要砥砺的道理。

就大学生而言,要想把书读好,第一,要有志,确立一个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志,把书当成自己发展的一个源泉或动力。第二,要有识,即有见识。有的人也许读书很多,但是有时候却让人觉得可怜、可叹,他通常习惯讲费尔巴哈怎么说、马克斯·韦伯怎么说、海德格尔怎么说,如果本科生这么说尚可理解,到了研究生,还总是如此说,就要反思了:自己该怎么说呢?读书人最怕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我们读书后,是要把书变成自己知识的一部分,而不要把自己变成书本的一部分,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论语·述而》中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首先要想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要有比照,有自己的见解。

*《颜氏家训》,作者北朝北齐颜之推。这是颜之推结合了自己的立身治家、生活阅历、人生思考等,为子孙们创作的家训之书。这是我国第一本有体系的、完整的家训著作。所以,读书的目的就是要长见识、学方法。一个人只读书不思考,就是无见识的书虫了。第三,要有恒,就是持之以恒。既然立志走读书、做学问的路,就不能把它当成职业来做,而是要把它当做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当成职业来做,做事就是尽头;当成事业来做,做事总是起点。所以,有志于学绝不会甘居下游,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看见别人做得好,就要想办法跟他学习,一定要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见识越广,才越会发现世界上需要总结的东西太多了,尚没有完成的事太多了。图书馆的藏书如此之多,也绝没有一个人能在看完所有书之后,就能把世界的一切道理都穷尽。学理工的,总有新的课题要研究;做材料的,总有新的东西要合成;研究历史的,总有未解之谜等待发掘;从事文学的,总有表达不尽的意思需要去表述。随时要告诉自己,任何事情都没有止境,任何事情都没有边沿。

我们要有大见识,要有做研究的雄心。不要自我陶醉,也不要不自信。不能像河伯,看到大海的时候,就徒自感叹;更不要像井底之蛙,守着水洼泥巴,就自认为很幸福。只要他有远大志向,有非凡见识,有持久恒心,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点对读书人和做事业的人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

一、勉志

“勉”就是要坚持。所谓的“勉志”,还有坚守的意思。一个人定了志向,往往会因为外面的环境,或主观的原因而有所懈怠。当外界再有一些引诱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了自己的志向。所以,立志向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能坚持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三国名将陆逊的一句话,说:“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非怀细以害大”(《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立了很远大的志向,却“中道辍足”,半途而废,不能坚持,等于没有立志向;真正立下“图四海”的志向,就不要再斤斤计较一些局部的事情,更不要因为一些末梢枝节的事情,而损害了大志的实现。人在生活中、抑或是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分两种类型:

一类人的目标非常强,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这样的人只盯着前面看,有时候反而会失去生活的情趣,会减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另一类人常常会关注到身边的事情,做小事做得非常好,但却没有大的志向,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难以成就什么大事业。我们要想真正把自己的志向发展出来,实现理想,一是要坚持往前走,沿着自己的方向往前头走;二是要志存高远,不被环境或者身边琐事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