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母语传播概论
9662700000029

第29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的人才培养战略(5)

二、2007年“中日网络四季对话”

经历了中日大学生对话的“路演”之后,中日网络四季对话于2007年3月正式启动。

3月29日,首场活动在北京和东京两地同时举行,话题为“中日国民相处之道”,本次节目是在温家宝总理对日进行“融冰之旅”前夕举办的。在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来自日本法政大学、担任过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编剧的福田雅彦教授,《人民中国》总编辑王众一,中国摄影记者于前和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翻译田中奈美四位嘉宾,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生活体验,就中日两国国民如何相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国际在线中文网和日文网与中日网民共同探讨了两国国民在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网络对话由国际在线日文网、中文网,环球资讯广播和《世界新闻报》联合策划,首次实现了网络、广播、报纸立体化同步报道。对话以日文进行,加配了中文同声传译,国际在线日文网、中文网分别推出直播专题,动用音频、文字、图片实时直播了进展,并开通了中日双语互动平台。环球资讯广播也在该时段的《新闻盘点》中同步推出特别节目;《世界新闻报》则推出了中日网络对话专刊。

直播期间,国际在线日文网和中文网相关专题的访问达到了131449人次,创国际在线一小时内单一专题访问人次新高。直播中,共收到网民留言近700条,另有千余人次浏览查看了留言,内容涉及中日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能够听到来自两国的真实的声音,真是太好了,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

“如嘉宾们所言,中国人和日本人确实在文化心理等各方面有诸多不同,但我想我们还是有很多共通的价值观、共通的思维方式的。况且中日两国有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只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就一定能够很好地沟通。”

还有观众在发帖中表达了对温总理“融冰之旅”的期待:“温总理的这次访问,距离上次中国总理的访日已过去了六个年头,我们日本国民热切期待温总理的访问。去年,安倍晋三当选日本总理还不到两周就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我觉得这堪称中日关系的新起点,同时我也感到,中日两国将要展开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友好交往。”

活动结束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的论坛和邮箱还不断收到反馈,赞扬本次活动对中日两国普通民众的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能继续做下去,并且越做越好。

中国驻日本使馆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关注,表示这是对推动两国国民的相互了解所做出的有意义的策划,并希望得到本系列活动的详细报告。

对话也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共同通信社、《东京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日本媒体驻北京记者前来北京现场采访;东京演播厅里,则聚集了日本共同社、NHK、人民中国、中新社、CCTV大富等媒体的记者。共同社在报道中积极评价说,在日中邦交正常化迎来了35周年暨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年之际,CRI欲通过互联网为两国国民打造交流平台,以期增进两国民间的理解与沟通。NHK在当日特别节目“今日世界”中对“对话”做了详细报道,还特别关注了CRI所开展的各项新媒体业务,认为这是传统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有效举措。日本华文电视媒体CCTV大富也对本次节目做了报道。

此外,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31家媒体来到对话直播现场。新华社当晚编发了题为《网络对话促进中日国民更好理解相处之道》的电讯,文章说,“(中日)国民应该‘敞开心扉’了解对方,不断推进和加强中日友好。”《人民日报》在次日第七版刊发了题为《国际台举办“中日网络对话”》的文章。中国网、中青网等国内近50家网站都对“中日网络对话”活动进行了图文报道或转载。

春季对话既突出了国际台作为全媒体的特色,也因其持续举办而引起了日本媒体的进一步关注,直接促成了夏、秋、冬季对话与日本公共广播NHK的合作。随后,CRI携手NHK分别推出了夏(6月27日)、秋(9月29日)、冬(12月24日)三期中日网络对话,对话主题分别为“体育拉近中日距离”、“文化加深中日理解”、“青年,中日友好的未来”。

中日各界人士应邀参加了节目,其中中方嘉宾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德有,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万学军,排球教练程力钧,太极拳教练孙健明,作家莫言,歌手韩雪等。

日方嘉宾包括:作家、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委员、2007年“日中文化体育交流年”执行委员会委员石川好,花样游泳教练井村雅代,中日体育交流顾问、活动策划人坪井信人,电影演员中野良子、大冢忍,日籍京剧演员石山雄太等。

其中,冬季对话首次实现在NHK国内广播晚上黄金时段同步直播。中国驻日本大使崔天凯和日本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分别通过专访及贺电等寄语网络对话,希望两国青少年积极参与各项中日间的交流活动,敞开心胸,坦诚交流,推动中日友好生生不息。CRI国际在线日文网、中文网、NHK国内一套广播、CRI环球资讯(北京地区频率FM 90.5)对冬季对话进行了全程音频、图文直播。据统计,共有2.7万余人次通过国际在线日文网和中文网收听了节目,2100多人留言。至此,由CRI创建、主办的“2007年中日网络四季对话”圆满落幕。

CRI以中日网络对话为渠道,为中日民间交往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的设想取得了预期效果。“对话”引起了两国使馆、政界、研究机构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吸引了大批网民热心参与。据统计,仅对话直播期间在线收听、参与人次就超过了30万,初步达到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进入日本主流社会”的目的,并为CRI运用新媒体开展母语传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中日网络对话带给母语传播的启示

2007年中日四季网络对话的成功举办,为我们思考什么是互联网时代开展母语传播的有效形式和途径,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呼应大主题,软话题增强对外传播的软实力

中日网络对话之所以吸引了多方重视,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直指当时中日关系的核心——如何加深民间的相互理解,意在缓和一度陷于紧张的双方民意。

“对话”没有回避这一大背景,对于双方当时最迫切的需求做出了积极回应,但形式上则是从小处着手、从软性话题展开沟通。

而节目形式及话题选定,则是在征求了多位资深专家、传媒人士的意见后确定的,台内还曾多次为此召开过外部专家参与的跨部门策划会议。在这一过程中,策划者注意到,中日关系及两国民众相处过程中,有很多并非三言两语,或是通过几次直播节目就能化解的硬性话题,与其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硬碰硬地正面碰撞,不如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更加基础性的,对彼此“日常”状态的认知上。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调整对外传播策略,让他们愿意听、听得进,也是国际台在推进新媒体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四季对话每期的主题都选定与两国关系的大局相贴近的软性话题,主题鲜明,还富有连贯性,容易给受众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学生生活”、“国民交往”、“青年交流”、“文化”、“体育”等软性词语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易为他们所接受。每次的直播一般都有几万网民在线参与,最多的一次达到了13万人次。正是这些软话题,以及就软话题展开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使网民乐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对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期待和祝愿。

(二)重在互动,以内带外,实现全媒体共同播报

为进一步贴近网民和受众,四季网络对话每次举办前都开展了中日文网络同步调查,结合每期主题做了问卷调查,并事先征集了对出场嘉宾的提问,最大限度地突出了互动效果。

事先举行网络调查的好处是既可以获取很多直接用于节目的信息,还可以起到预热、宣传的效果,激发网民和听众参与的热情。

国际台本身拥有对内和对外广播、网站、报纸等多种资源,在筹备“对话”时,跨部门策划小组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特点,使国际台作为全媒体的特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各期对话都在国际在线的中日文网站中同步推出,采用双语广播(中文同传),同时调频广播“环球资讯”也同步进行了节目实况的介绍,《世界新闻报》也特地采写了专稿。此外,国际在线和日语部还发动多家国内网站成为网络媒体支持,或是共同开展网上民调,与相关网络的合作及各主要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为扩大该节目的影响营造了声势。

虽然母语传播的直接对象是对象国的受众,但基于中日关系的紧密程度以及两国民众对彼此的高度关注,增强在国内媒体上的影响力,也反过来有效地吸引了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

(三)借船出海,有效提高对外传播的实效

国际台“中日网络四季对话”的实践,每一步都迈得很扎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从零起步的婴儿,到冬季对话时可以跨越国际在线日文网和日文广播的界限,直接切入日本主流媒体NHK的国内第一套节目,这一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在对外传播中,除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以外,还应该“影响有影响力的媒体”,通过“借船出海”提高对外传播实效。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和有吸引力的节目,国际台成功吸引了境外主流媒体的加入,实现了“借船出海”,直接扩大了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了自身的品牌知名度。

(四)网络传播的对话活动影响高端受众

以传统意义上的短波广播为载体的母语传播方式,由于受到时长、电波传输效果的影响,并不适合长时段、就某个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而网络传输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由于直播结束后,内容长期可以保留在网上,事先的网上民调、铺垫、现场照片、网民留言等都可以日后长期查看收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对话”是一个值得深耕细作的系统工程。

受众反馈告诉我们,网络对话对高端受众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受众的特点是年轻化、知识化,中高收入者、公务员、大学生、白领职员、学者等占有较大比例。这个受众群体属社会主流,在社会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对社会舆论有较大影响力和传播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对外传播争夺的目标群体。

中日网络对话自推出以来,吸引了大批中日网民,境外访问者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从网民的反馈信息看,网络听众主要包括国家公务员、商务人士、大学生、学者、记者等。他们对网络对话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能够给中日两国民众提供直接交流沟通、增进理解互信的平台。中国驻日本使馆在冬季对话结束后表示,中日网络对话活动整体举办的效果良好,相信此类活动必将推进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积极发展。

作为媒体人,NHK记者菅谷先生在采访对话活动时说:“中日网络对话节目如此成功让我吃惊。中日青年通过互联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在我年青的时候是不能想象的。让中日青年人在交流中感受两个国家的共通点和差异非常有意义。”

时事通讯社中国总局局长服部健司说:“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罢,亲自拥有对方国家朋友的人还是少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了很好的尝试,提供了一个让日本国民可直接听到中国人声音的平台。”

中日网络对话活动给如何做好新媒体对外传播带来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开辟了新路。

四、中日网络对话的常态化及网络对话模式在国际台的推广运用

中日网络对话在2007年成功举办4届之后,2008年得以继续推进,并且在形式、内容上都有新的尝试和突破,而与此同时,通过日语部扎实的实践而确定的“网络对话”模式也作为一个新的创新平台,逐步在全台其他语言部得到推广运用,网络对话逐步朝向常态化、机制化的方向发展。

(一)中日网络对话的常态化发展

中日关系经过两国高层及相关各界的共同努力,2007年后逐步回暖。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暨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当年春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进行“暖春之旅”,这一年也是北京奥运会召开的年份,而千年一遇的5.12汶川大地震也给国人乃至全球留下了强烈的震荡和创伤,这些大事记奠定了这一年中日网络对话的基调。

同年4月,中日网络对话举行了当年的第一季对话,首次尝试了全程视频直播。话题为《在中国追梦的日本人》,嘉宾是两位在北京创业的日本青年企业家——在中国开办传媒广告公司的安田玲美和在北京经营美容院的朝仓禅,除此之外,还有30多名通过网络报名参加的热心观众来到直播现场参与了互动。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不但吸引了大批网民热心参与,还引起了中日两国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在活动进行当中,有很多国际在线网民积极留言,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建议。据不完全统计,当晚有3210人次在线收看视频直播,国际在线日文网开通的论坛和留言板就收到网民留言近700条,另有2000人次浏览了网民的留言。

2008年5月6日—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等重要文件。为配合胡主席在早稻田大学演讲的直播,日语部策划了北京演播厅和东京前方现场相结合的直播节目,并请来日本驻北京使馆文化公使道上尚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日本研究专家高洪进行了点评。虽然这次直播并未计入“网络对话”次数,但“网络对话”打造练就的策划、制作能力在此次直播中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该专题直播收集了日本受众对胡主席访日的期待、向胡主席提问等方面的网络调查结果,上报给外交部之后,成为外交部门直接了解日本民情的重要参考。胡主席访日的网络专题也因其细致、周到的制作和服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背后,可以说作为创新平台而存在的“网络对话”练就的策划、执行机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