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9661600000020

第20章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策划(3)

2.策划效果

对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的效果,该台时任台长赵化勇在有关总结中曾指出,通过整合全台资源,央视圆满完成了这一建台50年来规模最大的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报道任务,做到了“让国内群众认可、让外国观众和媒体认同”。

据中央电视台方面提供的数据,在奥运会期间,在各类直播媒体中,电视每天聚集了97%的收看群体。其中,99.7%的收看人群收看中央电视台的赛事直播。收看8月8日开幕式直播的观众达8.42亿,创国内有收视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残奥会期间(截至9月16日),共有9.19亿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残奥会节目,占全国观众总数的75.1%。

此外,奥运会、残奥运会期间,共有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2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中央电视台4个国际频道奥运会、残奥会节目信号。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韩国KBS、法国电视2台、德国电视2台、半岛电视台等数十家境外媒体到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中心工作区拍摄采访,并积极评价了中央电视台的奥运报道。同上。

【策划者访谈】

在北京奥运会举行前夕,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持的“电视论坛”举办了一次名为“央视奥运报道的布局与策略”的学术研讨活动,参与论坛的嘉宾包括:孙玉胜(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江和平(中央电视台时任体育频道总监)。以下为这次访谈的部分内容摘录,从中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中央电视台奥运报道策划的详细过程和特点。

主持人:这次奥运会策划,有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大家期待?

孙玉胜:刚才我谈了,在整个策划当中,大家首先提出要重点突出现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亮点。第二个比较大的亮点是这次报道我们特别强调关注人,也就是强调“人文化的报道”。“人文化的报道”主要就是讲故事,而讲故事离不开人,离不开悬念。我们要求既要关注重点运动员,又要关注历史上创造了前十成绩的运动员。而且除了关注中国运动员以外,还要关注他们的对手。总而言之,对人的关注是很明确的一个理念,而且我们作了很多准备。

主持人:历届奥运会都把奥运会的举办当做推广本国文化的一个绝佳契机,那么我们在奥运会的报道中如何处理中国元素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孙玉胜:你刚才说了一个问题,就是民族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据说有的国家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极力突出本国运动员,甚至得第三名的本国运动员比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得到的镜头还突出。这些报道一旦过分,国际化就没有了,只有自己的民族主义了。这次奥运会报道,我们在提出突出现场的时候也考虑到一个因素就是要突出中国元素,但我们同样也要考虑国际视野的问题。我们的报道不但要体现民族元素,也要体现国际元素。

主持人:江主任,请您再谈一下奥运报道方面具体的创新。

江和平:突出现场就是我们创新的诉求。另一个大创新就是全高清制作和播出。还有一个创新就是这次的播出规模,我们投入了7个频道进行全程播出,在全世界也独此一家。中国的体育观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观众。我们喜欢乔丹,喜欢科比,甚至超出了美国人的想象。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多年来将各类国际赛事引进来,然后培育了大量“乔丹粉丝”、“科比粉丝”、“姚明粉丝”等等,所以,我们有着很好的国际化的观众基础。奥运会不仅仅是中国的,它是全世界的,它本来就是国际化的赛事,我们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包装手段来报道国际化的盛事。

二、《广州日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报道的策划

(一)事件概述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参与了峰会,规模之大可谓史上罕见。由于哥本哈根峰会牵涉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第一阶段减排承诺2012年到期后的减排安排等实质性问题,外界普遍对其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会议能就下一阶段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一项新协议,为今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指明方向。

(二)情境分析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些年来逐渐成为最令人关注的国际话题之一。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欧洲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分歧,又为这一话题埋下了冲突点。这正是哥本哈根峰会备受瞩目的大背景。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了这次峰会,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多达5000人。如何在这场“世界媒体大战”中取胜,如何拉近有些枯燥的有关减排目标、援助金额等的讨论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成了《广州日报》此次哥本哈根峰会报道策划的出发点。

(三)策划案简介

《广州日报》有关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报道的策划案包括报道主旨、报道思路、报道写作方法三项内容。

1.报道主旨

对重大国际会议进行前瞻性的策划,不仅是一个大型报社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使报道拉开与国内媒体差距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广州日报》对哥本哈根峰会的策划,分为会议开幕前的预热阶段和会议报道两个阶段。策划的主旨是拉近减排等比较专业的议题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对这次开得分外热闹的气候峰会能有实实在在的感受。

2.报道思路

由于全球变暖,太平洋岛国上的居民对气候问题应该是最有“切肤之痛”的。于是,《广州日报》确定采用“全球视野,个别切入”的总体风格,将“即将消失的世界版图”作为报道的出发点。首先选出受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四种对象:一是濒临消失的岛国,二是世界低洼地带,三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四是发达地区中曾经受过此类侵害的国家,通过对其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和发展困境的关注来表现工业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3.报道写作方法

在写作手法上,本次报道采用故事与冲突遥相呼应的方法。首先在“寻找即将消失的国家”部分,采取了“故事+议论”的夹叙夹议方式,将问题融入故事,让读者在感受现场的同时,触及问题根源。例如:在图瓦卢篇中,在记者现场的感受中,还加入了对问题的反思。另外,为避免稿件存在片面性,还设置了记者对当地权威人士的专访,采访对象包括图瓦卢环境部长、马尔代夫总统,请他们谈当地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此类采访与记者在现场的观察等形成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在会议正式开始后,为了打破程式化的会议报道,《广州日报》采用“冲突点设置”的方式,对会议本身进行专题报道。比如,在报道新的减排目标等焦点问题时,争议焦点均围绕着南北矛盾这个冲突点;而对于低碳经济的争议,则设置“低碳,是否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作为文章的主题和冲突点。

(四)策划特点及效果

1.策划特点

虽然《广州日报》属于对内报道的媒体,其报道内容不属于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国际传播”的范畴,但很多时候,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在一些报道思路和手法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本次报道策划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道思路突破常规

对于哥本哈根峰会这样的重大和高端话题,采取了形象切入的手法。面对国内媒体报道的严重同质化现象,另辟蹊径做新闻成为媒体突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国际传播来说,报道思路的创新同样重要。

(2)写作手法有创新

会议报道大多比较沉闷枯燥,不易出彩。如何让会议新闻更易读,抓住读者眼球?写作手法上的创新非常重要。《广州日报》的这组报道,大多采用了故事的写法,使读者很容易产生阅读的兴趣,并进而了解有关气候变暖等更实质的问题。

2.策划效果

《广州日报》有关哥本哈根峰会的第一篇报道一经推出便一炮打响。当生活丰衣足食的中国读者看到“走在路上左边是海,右边还是海”、“1条普通毛巾卖17美元”、“没有农业、工业,外汇储备为零”等图瓦卢活生生的现实时,很多人都惊呆了,纷纷给报纸留言:“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紧接着,《马尔代夫沉没进入百年倒计时:“人间天堂”蓝色梦魇》、《即将消失的版图——恒河难恒久20年后或干枯》等系列稿件出来后,迅速引起读者共鸣,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版进行专题报道。

【策划者手记】

对于在欧洲举行的国际会议,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差。哥本哈根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7小时,由于早上各国要谈判,所以哥本哈根会议经常将新闻发布会安排在当地时间下午四五点,而此时北京时间已经是深夜11点了,报纸最后截稿时间是深夜12点到凌晨1点。这意味着新闻发布会可能刚刚开始,国内截稿时间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