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9661600000021

第21章 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策划(4)

如何才能保证报道的时效性?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后方援助小组:设专人负责哥本哈根专题的前后方协调,这位统筹人员必须与前方记者、后方编辑、分管老总、后方援助小组其他人员进行四方协调,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前方当天的主要内容,反馈给后方;将所有网上最新信息反馈给前方,组织当天专题。此外,设立一位固定编辑,负责接收晚间记者稿件,并将前方更新的信息告知部门主任,由部门主任再和夜班编辑沟通。

在关键时间节点,我们采取了前后方协同发稿的方式。例如:中国代表团第一天的吹风会直到晚上12点才开始,而中国的表态是开幕式当天最重要的稿件之一。于是,我们采取现场实时记录传稿,后方组稿的方式,最大限度保证时效性。第二天,《广州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欧盟减排目标让人非常失望》的稿件,首次表明中国对欧洲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方案的态度。而不少平面媒体都因为时间原因放弃了这条重要稿件。

报道峰会碰到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乱”。由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排放量指标上一直无法达成协议,所以峰会上很多议程都临时改变,怎么办?前后方的联动非常重要。如:在12月18日北京时间下午3点,网上就出现了哥本哈根峰会无法达成协议的消息,但是国外各大通讯社均没有证实这个消息;港台新闻在当晚6点却刊发已经达成协议的消息。一时间,“大会是否通过协议”真假难辨。如果等前方记者花大量时间核实真伪再做深度分析,时间肯定来不及。为节省时间,后方所有精通英语和前期做过专题研究的记者均各就各位,寻找各大国外新闻网站信息,并分别准备协议通过和未通过两套报道方案,分别连线国内外专家。而前方记者只要负责专心听现场的联合国新闻发布会,核实消息真伪便可。正是有了前后方的联动,才保证了相关稿件的权威性和及时性。

此次报道策划还是《广州日报》一次大型全媒体融合的“演练”。各路记者在采访时将现场画面拍摄下来,在平面媒体推出大型专题报道的同时,还在大洋网上推出了相关视频以及记者解构采访背后故事的报道。同时,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大洋网还发挥网络优势,设计了一些贴近普通受众的栏目,如:“请市民为哥本哈根会议想一句口号”、“节碳从身边做起”等,增强新闻话题的互动性,增强了专题的传播能力。

(《广州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副主任陈穗华)

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关于国际妇女节100周年报道的策划

(一)事件概述

2010年是国际妇女节诞生100周年。1910年,在德国妇女运动先驱克拉拉·蔡特金的倡议下,“国际妇女节”在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妇女代表大会上被正式确立。从此以后,3月8日这一天便成为世界妇女争取解放与平等、追求权利和发展的共同节日。今年的3月8日,联合国、各国政府和机构纷纷举行活动,隆重纪念这一标志着女性追求平等和权利的特殊日子。

(二)情境分析

国际妇女节诞生100周年,使得女性的地位、权利、生活现状等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由于各媒体届时都会围绕妇女节这个话题做文章,因此,如何发挥国际台的优势,即大批驻外记者站和众多的外语人才,在相关报道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就成了策划时的一个主要出发点。

(三)策划案简介

国际台关于国际妇女节100周年的报道策划,主要选取“立足于中国女性,同时将她们置于海外背景”的独特角度,组织采写了一组“中国女性在海外”的报道,展现当代中国女性的闪亮风采。

1.启动时间

计划于2010年2月22日“三八”节前开始发稿,形式为系列录音报道,统一冠名“中国女性在海外”。

2.报道方式

各驻外记者站选取在驻在国工作或生活的一位中国女性或一个女性群体,比如女大使、女维和人员、女留学生、女企业家,或者普通女性等进行采访。通过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和典型音响,以讲故事的手法,讲述中国女性在国外的特殊经历,以反映中国现代女性的风采。

3.发稿要求

发稿字数:2500字以内。

报道形式:文字报道,最好同时附上图片和视频。

(四)策划特点及效果

与大型国际活动不同,国际日的报道相对要简单一些,报道时间也比较集中。正因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有关此次国际妇女节100周年纪念日的报道策划并不复杂,只要求一些记者站采访当地一位中国女性或一个女性群体,用录音报道的方式讲述她们的故事。

虽然策划文案比较简单,但这组报道非常适合国际传播,因为它聚焦的是一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女性的故事。通过一个个丰盈的故事来讲述中国女性的现状,比简单地罗列中国女性争取权利和解放的历史,或是仅仅聚焦一些纪念国际妇女节100周年的活动,显然更有说服力。

从效果来看,这组报道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首先,这组报道为国际台内众多外语广播以及环球资讯广播、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等播出窗口广泛采用。其次,从国际传播手段和效果来看,这组报道选取了一个国内外受众容易接受的角度去反映女性生活现状这个主题。对国内受众来说,在海外生活的中国女性的现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对国外受众来说,这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女性的故事、取得的成绩,也是一个富有贴近性的话题。

通过这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女性的故事,这组报道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女性在海外生活中的诸多不易、她们的不懈追求,以及她们取得的不俗成绩。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英国站选取的报道对象是时任中国驻英大使傅莹,报道特别聚焦于她离任前在英国举行的一场告别记者招待会,通过招待会上的一些感人场景、外国同行、媒体对她的高度评价,塑造了一位集智慧、魅力于一身的中国女外交官的形象。

【策划者访谈】

记者:对这组特别策划的有关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的报道,您感到满意吗?

潘晓英: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本次报道独家性强,充分体现了本台国际新闻报道的优势特色。

记者:您认为这组报道的特点和优点在哪儿?

潘晓英:我觉得这组报道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或者说优点:

第一,角度新颖。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受众要获知新闻已经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恰恰是如何在浩瀚的新闻信息海洋中“捕捞”出有价值的新闻。三八国际妇女节年年都有,如果跟其他媒体一样,就事论事,就失去报道特色。因此,国际资讯部在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这个重大节点来临之际,特意选取了“中国女性在海外”这样一个新的角度,精选出能够激发受众获知信息欲望的选题,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策划创新目的。

第二,开掘深刻。通过介绍海外中国女性的故事,表现了新一代中国女性的风采,从而展现中国的男女平等,女性能顶半边天的文明进步的形象。

第三,贴近性强。国际报道虽然在地理上离国内受众远一些,但在时间、心理等方面还是与中国受众具有一定的接近性。因此,报道的策划者要设法找出这样的接近性因素。接近性越强,受众的获知欲望就越大。本系列策划选取了在海外的中国女性作为采访对象,从题材上看拉近了与国内受众的距离。

第四,时效性强。大部分报道是在三八节前完成并编发的。

第五,广播特点突出。全部稿件采用了录音报道的形式,音响丰富,具有本台特色。

第六,整体感强。多个驻外记者站参与,采用了系列报道的形式,选取的采访对象也包含了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物,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声势。

记者:对今后类似的重要国际日的报道,您还有哪些想法?

潘晓英:媒体激烈的竞争态势推动着国际新闻报道策划的发展,新闻报道策划也成了媒体实现品牌价值的“核武器”。但与此同时,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策划必须严格遵循“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个大前提和“服务于人民,有益于社会”这个大方向,成功的策划是建立在新闻本身的真实和典型性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报道策划才显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节目中心国际资讯部主任潘晓英)

思考题

1.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策划与其他类型报道的策划主要有哪些不同?

2.如何创新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的报道?在相关策划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从国际传播角度来看,在进行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的策划时,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4.在重大国际活动及会议报道领域,中国媒体与西方主流媒体相比有哪些劣势?如何改变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