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9661500000035

第35章 演播室电视导演与表演艺术(1)

在讲述这一章时,我们先来阐述一下影视导演这一概念。电影和电视是一对孪生兄弟,电影诞生在前,电视在后,它们都是现代科技的产儿,属于综合艺术。有人称电影为第七艺术,称电视为第八艺术,也有人将电影和电视统称为第七艺术。究竟怎样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在创作思路、拍摄手段上,有太多的相似。不同的是播放的手段、欣赏的方式、屏幕的大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受众的分流,电影人与电视人早已跨过楚河汉界。影视合流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胶转磁、磁转胶已成了影视市场重要的技术手段。数字高清在影院、在家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今天,再来讨论电影、电视,孰先孰后,孰优孰劣,已经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在讲授电视导演和表演艺术时,借用一些电影艺术的概念,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演播室内录制电视节目,往往是一气呵成的,录制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前期准备,前期准备的关键又在于导演。导演应当是一位“全能”的指挥者。他不仅要熟悉工艺流程,更要懂得演员,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借鉴了许同均先生的《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部分论述,作为“一体化教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便阐述演播室——导演——表演的关系,从理论上厘清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也正是一体化现场制作所需的电视导演的表演艺术。

第一节 演播室电视导演与表演艺术概说

一、演播室电视导演的“泛表演说”

“泛表演说”,即指表演这一概念的宽泛指向。

在影视创作中,影视导演是创作的主宰和主体。在影视作品中,演员的表演创作成果有众多部门、众多技术手段、众多创作人员的共同参与,更主要的是导演创作的成果。“表演”这一概念在影视作品的生产与创作中已有了更加宽泛的意义。导演要不要参与表演?回答是肯定不疑的——导演不仅要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演在另一层面上可说是表演的主体。

我们说影视作品是“镜头前的表演”,换言之从导演的角度讲,它就是镜头的表演,是导演如何调度镜头、拍摄镜头,以画面的方式来进行“表演”,来讲述故事。在这里,导演对于人物的理解,对于情境的感受,对于动作的设计以及对于完成画面的预想等都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影视作品后期的剪辑与完成片的调光、配乐、混录中,导演的选择与创意更给表演添上一层亮丽的外衣。为此,表演在影视作品中绝不再只是演员一个人的事了。导演在这里是同演员“一起在表演”。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无视或者抹杀演员在影片中的主体地位与创作工作。演员的创作天资、技巧与创作努力正是协助或者丰富导演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要成为一个好导演,就要看懂表演,看懂并不容易。一个导演在看演员表演时,要能够看到演员脑海里去、心里去,才能提出问题,指导演员。要学会表演,并不是导演去越俎代庖亲临现场演出,学会的目的是恰当地设计镜头调度来表现演员的表演,助推演员的表演,使其在表演创作的完成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反过来讲,导演的艺术思维、艺术处理——构思、叙事方式、镜头、色调、运动、场面调度、速度节奏——无一不关乎表演,也可以说在影视作品中的一切作为都和我们要学习的表演理论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艺术思维上的联系。表演上的理解、处理直接关乎一个导演对于影片创作手段的选择。表演学说的根基就是人学,是生活学、社会学;学会表演就要进入社会,进入生活、进入人。

“泛表演说”就是强调表演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一个导演的基础地位,对表演的理解与掌握是一个导演学习创作的开始。导演的脑海里对表演都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认识:它对我们来说已不再是表面化的演员的肢体动作、一笑一颦,它应该是我们对生活与人生的理念、对于人物的处理进行镜头化的调动与艺术思维。笔者从自己的导演实践中以及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认识到“泛表演说”的尽早建立对于一个导演的修养以及日后进入创作是何等的重要。大量的学生或青年导演都以为建立了影视的文化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影视表现技巧就行了,表演有没有学好无所谓,甚至根本就认为:表演,那是表演系的学生们的事,我是要做导演的又不是来学表演的。于是在日后的创作中,他们连第一步——生活的再现与完成——都无法实现,于是就有不少人绕过生活的真实,进行“理念影视”的生产。殊不知,没有坚实的生活底蕴、生活积累,只学大师们的“光怪陆离”、“语出惊奇”,不学大师们对于人生与人性的深刻体验,只能触其皮毛。笔者的认识是:好的影视理念应当是在生活层面的基础上生发出的不同凡响的理念。一位导演在日后的创作与生产中是对真实的生活进行再现与表现的。不在生活中学习,一味地沉湎于影视的技术与技巧是不会成为一位出色的导演的。

二、演播室电视导演与表演艺术

影视作品涵盖了戏剧艺术的手段与表现,影视表演大量的理论与技法是从戏剧中沿用来的,只不过它依附于影视技术的表现。影视作品中的表演与戏剧的表演有着美学或形式上的不同。影视导演(以下简称导演)大都是从戏剧的表演理论与技巧学起进而来认识并使用影视的表演特性的。学表演、懂表演,对一个导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导演素养的要求

影视导演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创作者,它要求导演本人的艺术素养渊博,要懂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摄影、表演……导演自身知识结构和素养直接关乎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与艺术生命。有这样一句话:“影视作品犹如导演其人。”这不无道理。

2.与演员合作的要求

任何一位导演从作品的构思开始就要对影视作品的表演风格进行设计,对演员的表演进行预想。当演员出场的那一刻,与演员合作、现场处理表演等问题便不可回避地摆在了每一位导演的面前。导演对于表演的观念正确与否与指导演员表演水平的优劣,直接关乎演员的创作状态与结果——这个结果就是角色的生命,也是导演对影视作品设想的完成。导演作为创作的中心和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导演作为创作意图的阐释者与体现者除了需要有扎实的文学水平、认识生活与提炼生活的能力以外,还要具有判断正确、选择生动有力的表现方式来指导演员进行人物塑造的能力和本领。

我国的电影艺术家陈怀皑说道:“导演的思想要融化在演员的身上。”再好的演员也不能一个人把所有的角色全演了,但一个好的导演可以在发挥和保持演员的特质的同时使演员成为导演各种创作意图的体现者。

一部影视作品要评价它的表演,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评论的是导演的表演观念和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抉择,其次才是演员个人能力在导演指导下的施展。原因很简单——“表演的一次性”、“蒙太奇属性”、“无交流性”等影视表演的特性已经使演员的表演变为“造型手段之一”或“蒙太奇手法中诸多元素中的一个元素”了。在实际的影视创作中,选演员、开停机、拍摄次数、选用哪一条(哪一次表演),都是导演决定的,导演理应是作品艺术质量的负责人。

如果说在我国影视表演中还存在着不真切、不生活、戏剧式、概念化的表演的话,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提供基础的剧作就存在问题(这不在本书讨论之列);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导演根本就没学习过表演,也不懂表演。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期待在影视作品中删除那些拙劣的演出呢?导演判断、指导、选择的失误导致了许多影视作品的可视性不高。

反言之,只有影视导演懂得表演,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从丰厚的生活积累中提取最恰当生动的表现手段(在情节、节奏、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需要下),并调动演员的天性,挖掘演员的潜质,引导演员进入创作状态,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作品的创作构想。

只有这样的导演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演员的一面镜子”。

3.“导演是演员的一面镜子”

“导演是演员的一面镜子”,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句话。

在由人表演的影视作品中,每个导演都面临着塑造人物的任务,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影视作品的主题能否得以表现。同时,它也是影视作品创作的中心环节,不能想象摄影、美工均为上乘而人物塑造失败的影视作品是成功的。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是看不到自己的表演的,而只有在导演的一颦一笑或肯定的眼神里去寻找答案,所以说,导演就是演员的一面镜子。导演要力求做一面好的镜子,使演员通过这面镜子将自己表演得更像剧中“人物”。

导演非懂表演不可。要成为表演的内行,莫过于学习。亲自去体会一下演员的创作途径与创作技法,熟知正确的表演观念与理论,这样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和演员才有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明了演员的创作技巧与甘苦,深知表演的要诀与方式,这样指导起演员来才能做到准确、简明而有效。

4.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鉴别表演的优劣

什么样的表演才是影视这门艺术所需要的表演?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可以说任何形式的表演都可以是影视所需要的表演。只有具体影视作品对表演的要求而没有总体意义上统一的要求。我们以后讨论的表演理论与技法都属概说,是普遍意义上的表演理论与技法的认识学习,它在普遍大量的影视创作的使用中与个性化创作的认知上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影视作品的表演取决于剧本,同时它也取决于导演的追求和确定的影视作品的风格样式。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导演、不同样式的影视作品对表演有着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名导演,首先要依据剧本和自我在创作上的美学追求,来确定对影视作品风格样式的要求及对表演的要求。只有与影视作品的风格样式、审美诉求与画面表达和谐统一的表演才是导演所追求的表演方法与形态。记住,不是只有“无表演的表演”才是优秀的表演,高仓健的“铁面”代替不了卓别林的“八字脚”,契尔卡索夫的《堂吉诃德》也代替不了亨利·芳达的《金色池塘》,他们在影视表演上的成就都是杰出和不可多得的。

观念确立了,影视作品表演风格选定了,在影视作品的实拍过程中演员的每一次表演当喊过“停”以后,演员、摄影、所有的现场工作人员都在等导演一句话:是“好的”还是“再来”。这是做导演的关键时刻——要“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此时就是要导演来决定取舍,影视表演的“一次性”就包含在这个决定里。如果不行,症结在哪里?除摄制技术性的问题以外,在表演上,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表演也有技术性的问题,是位置的、角度的、人机配合的、表演时机的,还是表演内外部技巧上的问题?是演员有杂念干扰、信念不够,还是缺乏情绪的积累,速度节奏的排布欠妥?在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导演对演员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导演只有用优于演员的丰厚的生活积累与对剧本的独到见解来启发演员,也只有懂得演员,懂表演的导演的因势利导才能促使演员焕发出更高的创作热情。调动演员,调动演员的创作天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建立演员对导演的信任与良好的合作关系,貌合神离的导表演关系难以保证创作的完成。导演要善于调动演员的创作积极性、创作想象及潜质,使它们成为“助长艺术”的因子。精湛的表演是任何其他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聪明的导演都懂得“蒙太奇万能”的理论是偏激的、简单粗暴的。在影片的创作中,笔者的经验是一定要“当用人处自用人”才行。影视导演的工作最主要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那种视演员为“道具”的做法只是在极个别的作品里的极端做法,并无普遍的实用意义。

如果导演深入演员,了解演员这一职业,就会发现:演员的内心是十分敏感、脆弱的。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演员,他们的自信与依赖是需要导演精心呵护的。虽然说影视是导演的艺术,演员的创作主动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但缺少了演员的创造性、合作与主动性,是很难拍出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来的。

为了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学会鉴别和指导演员的表演,导演必须学习表演。

5.正确地指导启发演员是导演学习表演的目的

学习表演的目的并不像有一些导演那样是为在影视作品中当演员“过把瘾”。导演不用身体力行地去塑造人物,去表演,指导与启发演员才是目的。

要引导别人就要高人一筹,高人一筹的基础在于思想深度,在于别人想不到的,导演就想得到。所谓“导演的想法”是指:导演对于生活的认识、提炼能力及表现这一认识所采取的艺术手段。当演员需要帮助时,其实就是需要导演在理解、体验、体现手段上对其进行指导。这是一个“开方、施药、手术、解病”的过程,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

启发演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技巧,如讲戏(解释剧本及人物、细述规定情景等),外部动作要求(给动作、要结果、规划节奏等),放音乐(进入情境、调整呼唤感觉),示范(表演示范),刺激(诱因)……导演采取何种方法来启发演员是因人、因戏、因时、因地而定的。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吃天下,只有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