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9661500000036

第36章 演播室电视导演与表演艺术(2)

6.学习表演、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是导演艺术处理的基础

学习表演是一个接近艺术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领会从虚拟走向艺术真实的过程。处理戏剧及处理艺术的诸多美学的原理、元素,在表演的学习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得到,在这里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美学的也可以接触到。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导演可以细致入微地认识“人”。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就是要对人有透彻的了解,其中包含人的社会属性、心理及其变化,人的行为动作、肢体语言及交流方式,人的目的愿望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方式等。

生活就是人的生命状态,社会就是人的集合。认识人,进而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作为一个导演,文化和生活的素养、对于“人”的深入研究是他进入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作品的主题阐释、风格样式,导演的创作构思,人物的定位、行为设计直至镜语风格、分镜头的设计……这一切无不基于导演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无不来自于对作品的表现中心——“人”的设计与构思。活化生活,活化人,影视作品才能成活。

所以,学习表演还是导演学习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与人的过程,是为今后的影视作品创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导演学习表演的根本目的是:

(1)学习表演理论,体味演员的创作过程,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

(2)在不断的指导与排练中,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辨别表演的优劣,掌握指导演员的能力。

(3)认识生活、表现生活,为日后表演知识的使用及作品的艺术处理打下基础。

第二节 演播室单人障碍小品

一、动作

1.动作

亚里士多德把戏剧看做诗的三个孪生姐妹之一,即抒情诗、叙事诗、戏剧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戏剧从古至今的艺术高度。

戏剧表演,起源于劳动。

每一门艺术之所以能独立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为此,艺术家必须了解和掌握这门艺术的特性。要成为表演艺术的行家,就要研究表演艺术的特性。

我们今天研究的表演确切地说是指:在戏剧式结构中的有情节、有人物形象的表演创作。因为“情节弱化、无情节”的“作者电影”里,导演思想和影片风格的突出往往使演员的表演处于极次要的地位。在西方,这样的作品并不少见,但就中国乃至全球影视业的创作与欣赏现实而言,还是主流电影——我们常说的情节片占绝大的比重。所以,戏剧式主流电影的表演才是导演和演员学习研究的中心。情节剧,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老话:“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戏剧式的结构因素可以概括为希区柯克的一句话:“去掉电影中沉闷的东西。”科波拉也说过:“电影中的沉闷就等于杀人。”

那我们在此类创作中,表演又如何配合导演来驱除“沉闷”呢?其实从表演的根本要义来讲——动作,永不停歇的内外部动作是最基本的要素。

戏剧一词在希腊文中为“dpama”,拉丁文为“drama”,两个词的原义即为动作。亚里士多德强调动作的重要,他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模仿的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而不是靠叙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演员是行动的大师”。他讲道:“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戏剧一词在古希腊文里的意思是:完成着的动作。在拉丁文里它和‘actio’一词相等,这个词的词根‘act’和我们的词:活动、动作、动作者、演员一个意思。所以,舞台上的戏剧便是我们眼前完成着的动作,走上了舞台的演员便是动作着的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第56页)他这里是说,表演艺术的完成体现就是靠动作来实现的。

中国古籍《说文解字》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戏始斗兵,广于斗力(形体动作、外部动作),而泛滥于斗智(心理动作、内部动作),极于斗口(语言动作)。”这是中国古代戏剧史对戏剧最简明的概括与总结,同样也是对表演艺术的宗旨——动作的高度集中。

2.动作、行动、行为

动作、行动、行为这三个词准确地讲它们是不同的概念。具体的解释是,动作,指最表层直接的可见的动作,是为表达内心所想所求行之于外的肢体与面部的动作,如追、打、伸手、转身及面部的表情等。

行动,是为完成目的而采取的,是指一个有目的的由形体与语言动作完成的活动过程。行动是由一系列动作完成的,例如,等待、掩饰、搜查、请求等。

行为,是概念化的行动,行为是对于一个人的行动所做出的评价。

这三个概念在表演艺术的理论中是各异的,特别是在剧本分析和人物分析上它们是各有其用的,但在表演的训练与实践中,特别是在导演与演员的现场交流中这三个词是混用的。

如果从导演的创作角度讲,动作——一般是作用在人物动作的设计、画面的直接表现、表演对人物塑造的最终结果上。“动作错了”、“动作不对”,这是导演经常说的话。那么“给动作”就是导演指导演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将导演在表演上所需要的最佳结果直接告诉演员,而由演员来活化动作的过程。

行动——一般是作用在剧作的情节设置和导演处理上。一个情节、一场戏,人物关系的发展及其变化,人物在情节中的表现及行动过程是导演必须留意表现的。

行为——属于评判意义层面的东西,所以在导演的心目中它是和人物的整体形象与主题完全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这三个词的意义与不同就可以了,在导演与演员的实际交流中我们只要谈“动作”就对了。

3.表演是行动的艺术

生活本身就是通过人们不停歇的行动展开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行动(即动作)是最基本的可见单元。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就在于能进行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人活着就会思维,就有内心活动,就会引发出外部的形体动作与语言动作。正是这些动作构成了千变万化、色彩斑斓的生活,社会与生活就是在不停歇的动作中展开的。

戏剧是生活的浓缩。要展现生活就要展现人的这些外部与内心的动作。演员在表演中的动作是经过排练的生活或对生活动作提炼的再现。美国戏剧电影理论家约翰·霍华德·劳逊说:“戏剧的运动是由一系列平衡状态的变化来推动进行的,平衡状态的任何一次变化就形成一个动作。一出戏就是一个动作的体系,全局的高潮就是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干扰。”“戏剧冲突的发展就是由一系列的动作、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一系列的小高潮到大高潮来构成的。”劳逊在这里讲的动作兼有剧作动作和表演动作的双重意义,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是要在这一系列大小平衡状态受到干扰形成的大小高潮中来展现表演的设计与感受——表现动作。为了动作的表现生动有力,作为一个导演或一个演员特别要注重深入生活,提炼、浓缩生活的原型。

除外部动作是我们形象的有力表现外,内部动作——心理动作可能是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要着重表现的部分。心理动作的表现必须是外部可见的。要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必须赋予它可见的外部动作,否则那将是徒劳的,就像我国表演导演艺术大家金山先生讲的:“没有体验谈何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

由此可见,表演艺术是以行动、动作为主,是以受心理动作制约的外部动作和语言动作来表现完成的。人物可以有各种各样丰富的内心活动,但内心活动必须有可见的外部形式——形体、语言来表达。当然演员的可见与导演的可见是不同的,导演在创作上对于心理活动的表现还有不依仗演员的“画面化”的手段。例如,前苏联影片《我的死归罪于克拉娃》中男主人公站在陡峭的河堤上,接下来是河堤坍塌、河水汹涌的一组镜头,再下一个镜头还是他站在那里的第一个镜头。那一组河堤坍塌的镜头就是表现男主人公想死的心理活动镜头,是导演的蒙太奇手法,不属于表演的范畴。巴尔扎克说:“性格必须在外在的表现中与内在的发展逻辑结合一致才有说服力。”在这里,不仅强调了内外的协调统一,还强调了内部的逻辑与外部恰如其分的表现。

这里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法国影片《洗脑》中的一场重场戏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在分别多年以后去见她依然爱恋的在荒岛劳改营的男友。女主人公将所有他们相爱时男主人公送给她的衣服撕成了碎条织成了毯子,她是那么希望她面前的疲惫清瘦但依然英俊的男友对她倾诉心怀,但只有她一句句的问话,不见男主人公一丝话语与表情,终于她问道:“你还爱我吗?”男人并不回答,麻木的表情依旧。她以为他被洗脑洗得呆傻了(观众也会有这样的判断),她在男人的脸上搜寻着——忽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他因终日开山运石过量劳作而不停颤抖的手上。只见男人的另一只手慢慢地上来轻轻地但是有力地按住那只颤抖的手臂……女人大悲失声:“你还爱我!”她用毯子包住男友大哭了起来……这是一个用外部动作表现心理动作的典范,它没有用过分的话语与一般化的相见场面来渲染爱情,而是用男主人公不想让女友对他抱有希望和按住受伤的手臂,不想让女友为他挂怀来表现恋人间的情感的。一个慢慢按手臂的动作极其生动而有力地表达了男主人公的心理动作。

4.动作的分类

(1)形体动作

形体动作又叫外部动作。它是由内在的思想支配的,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呈现于外部的形体动作。

表情是外部动作的一种。它在电影表演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表情的优劣取决于内心依据充足与否。没有充分认真的内心体验,无法把心理的感受演给人看,那样的表情是不会打动人的。没有真切的内心体验的传递和表达,表情就犹如没有根的花木,绚丽不了多久。

(2)语言动作

语言动作是外部动作的一种,它同样是心理动作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内心动作的结果,也是内心动作的开始。一切动作都是循环往复滚动向前的,此一个动作的结束即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关于语言,在这里我们要提到在创作上的一种说法——“人类的思想是永远无法沟通的。”这种思想在西方的创作中应当说是普遍的创作主题,强调了人类思想的复杂性,从反面告诫我们在艺术创作上不能简单从事,也正是这种“无法沟通”的疏离才在更深的层面展现了人性的深厚与复杂。还有一种说法:“语言是掩饰思想的工具。”这虽不尽然,但在艺术创作上,这句话还是大有用场的。电影艺术的创作形式要求不同于舞台戏剧,它多用画面、动作的形象表现,少用语言是普遍的创作规律。为此,电影的语言创作与应用可说得上“惜话如金”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好莱坞的电影创作单有对白写作这个行当的原因了。“语言是掩饰思想的工具。”按这样的说法,词不达意、正话反说、答非所问、环顾左右而言他也是最好的台词。应该说:掩饰了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艺术语言。切莫着急反对,细想一想,确有大量的影片中的段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影片《卡桑德拉大桥》中火车上男女主人公第一次邂逅的一段对话:(包厢的门一开,索菲娅·罗兰托着酒盘倚门而立)“放床上吧!”“我,还是酒?”……随后俩人的一大段对话都是“有话不好好说”的,但从这段台词里我们听到了人物的前史、离婚的原委,展现了人物性格及心理,欣赏到了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

(3)心理动作

心理动作又称内心动作。内心动作是动作的根本,是制约一切的依据,是动因。在动作中它起主导作用,只有找到充分的心理依据才会有准确的外部的形体与语言表现。

根据以上三种动作的相互关系,对演员表演技巧的训练要求的是内外结合的训练。表演是探索人的心理过程与外部表现形式的艺术,学习中不可偏废一方。内心不可见,但它是可见的外部形体与语言的动作表现的根本,也只有把人物的内心演给人们看才算是真正完成的表演。

在动作的分类上,其他的说法我们可以借鉴。

早在1919年哈佛大学教授、戏剧家贝克就将动作分为五类:

①纯外部动作:引起兴趣,但不能激越情感。

②性格化动作:引起兴趣,激越情感。

③说明剧情的动作:以动作来交代、推动剧情(例如,打架说明有仇)。

④内心动作:推动剧情,表现性格。

⑤静止动作:停顿静止,引发联想。

不管在表演上动作怎么分类,我们都要掌握动作的三个要素:

①动作的意义:动作的起因(为什么)。

②动作的对象:动作的目的(干什么)。

③动作的实现:动作的本身、动作的方式(怎么干)。

这三个要素是每一个演员和导演在动作的设计和决定取舍上时时都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