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9653500000039

第39章 媒介符号地理(2)

我国古人很早意识到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差异,史料中有不少相关记载:《经典释文·叙录》:“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于浮清,或滞于重浊。”《颜氏家训·音辞篇》:“夫九州之人,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切韵·序》:“吴楚则时伤清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同时,地理环境的障碍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传播扩散,一个与世隔绝的地理区域,是难以对外进行语言交流的。例如,远离大陆的孤岛、被高山封闭的峡谷区、人烟稀少的沙漠区、密集的森林区、环境恶劣的高原区等等。例如,高加索地区地形崎岖,山岭纵横,高山深谷,往来交流十分不便,居住在那里的居民语言就特别复杂。其中,属于印欧语的有4种、高加索语的有6种、乌拉尔—阿尔泰语有7种,因此,有人把该地称作语言博物馆。

平原及港口、交通要道、河流附近等同外界交往密切,利于语言传播。如上海郊县一些城镇或乡村,其方言日益接近上海市区话,则是由于现代公路发展的结果。地中海一些港口,使用的由法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混杂而成的混合语,则同港口在现代国际交通运输中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即使处于统一语言区,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内部的差异。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汉语,但是不同地区的汉语也存在较大差别。根据语音特点,汉语共分为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方言等四个次方言,但这四个次方言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在北方方言区,相隔几百里的人也能使用北方方言进行交流。但是南方方言内部的差异却非常明显,例如同为吴语区的太湖片和台州片差异巨大,上海人、苏州人几乎完全听不懂温州话和台州话。

可见,北方方言相对统一,而南方方言则分散得多。形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的制约。由于地域的辽阔,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其内部差别较小,维持了较高的互通性。这与北方地区的地形息息相关,我国北方地区大多处于平原,华北大平原及与之相联系的东北、西北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方言内部不同地区的一致性,创造了重要条件。而我国南方地区,在地形上多为丘陵和山地,其崎岖的地形为当地方言的发展提供条件;而且由于地理阻隔,处于同一方言区彼此的内部差异要远大于北方地区。

不仅是汉语,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形成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例如云南地区多山,山间盆地、谷地、山脉相间分布,地形破碎,而且比较封闭,因此在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形成了苗、彝、哈尼、纳西、拉祜、傈僳、基诺、白语、傣语等多种语言。

孙周兴认为:海德格尔对词与物的探讨,实际上也是着意于语言的“大地性”的。“长期以来,语言被看作人说话的活动,是语言器官(嘴、唇、舌等)的活动”。

“但在海氏看来,在这种研究中,语言的‘肉身因素’根本上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科学研究所能触着的。”海德格尔说:“方言的差异并不单单而且并不首先在于语言器官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在方言中总是不同地说话的是地方,也即大地(Erde)。而口不只是有机体的肉体身上的一种器官,倒是肉体和口归属于大地的涌动和生长,我们终有一死的人就成长于这大地的涌动和生长中,我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一种根基持存状态和稳靠性”。因此,从生物学和物理学角度研究语言,并不是对语言的本质的思考和揭示,因为语言是大地的和地理的,甚至“作品存在就是制造大地”,正确地做法就是从地理的视角作出解读和分析。

二、媒介符号霸权与地理

当某种媒介符号在传播中取得主导性的地位,即它在地理空间上广泛地扩张,这就意味着这种媒介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占据了一定的文化霸权。葛西兰用“文化霸权”理论来阐释一个阶级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在霸权理论中,霸权的形成需要依赖被支配者的某种自愿赞同,依赖某种一致性意见的形成。媒介符号是文化霸权的一个重要体现,当一个群体被另一群体的符号所控制时,也意味着接受了符号背后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当今世界,最明显的媒介符号霸权莫过于英语在世界地图上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入侵。

英语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语言,世界上说英语的人口有3.7亿人,如果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的人数,则人数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语言和文化的交融与渗透也在加速进行之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语言在世界范围内铺天盖地,犹如星星之火,迅速蔓延和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有幸保存本国语言文字的国家,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风雨之后,如今却不得不面对有着“霸权”称号的英语语种的严峻挑战。

除了在现实地理环境中大范围扩散以外,英语霸权渗透到虚拟空间——网络当中。20世纪90年代初,在互联网刚出现时,英语对互联网的统治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它拥有110万互联网用户中的86%以及世界20万台主机的92%。2001年,根据各种语言的在线使用人数的统计数据,47.6%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的是英语。全世界有2万多种语言,但在微软公司发布的软件中只开发了其中的64种。

在国际互联网上,英语更是一统天下,英语信息占80%-90%,不仅电脑操作和网络操作的命令是英语,而且绝大部分信息也是英语发布的。“只要一进入国际互联网,你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英语,你进入的讨论组大多数是美国人发的,讨论的题目是他们想出来的……一句话,进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进入美国文化的万花筒。”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尤其是大量非英语网络用户的出现,似乎标志着一个多语种化的网络时代,宣告了英语垄断霸权的终结。但事实上,美国等英语国家在互联网骨干技术领域和各种辅助系统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并将一直占据着网络时代的优势位置,甚至出现了“互联网全面英语殖民化”的声音。

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地理霸权不仅引起了亚、非、拉美等非英语国家的担心,更引起不少非英语发达国家的强烈抵制。这其中反映最激烈的要数法国。法国人非常珍惜法语,在法国人看来,法语是法兰西灿烂文明的组成部分,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把传世之作奉献给人类的同时,也把法兰西语言之美播撒遍地。今天的每一个法国人,都有责任捍卫这笔文化遗产。1994年,法国国会通过“杜蓬法”,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和企业将被罚款5000到2.5万法郎不等的罚款。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日前法国多个团体呼吁政府阻止英语对于法语的侵犯,称英语词汇对于法国民族认同的“严重威胁”甚至超过了纳粹占领时期德语的渗透,他们援引法国著名哲学家塞尔的话说:“现在巴黎街道上的英语词汇比(纳粹)占领时期的德语词汇还要多。”“法语未来”组织引用了一项最近的民调显示,80%的法国人认为语言对于民族凝聚力至关重要。而这一凝聚力正在受到威胁,因为“英语在积极推动国际金融寡头统治的同时正有条不紊地淘汰着法语”。语言文字是一种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表征和印记,甚至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因此,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和主导性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节 媒介中的语言符号与地理

在电子媒介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语言符号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中使用最频繁的符号。在媒介、语言符号、地理三者的互动中,媒介运用语言符号影响地理环境,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纪念碑”,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与传播的工具,是我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但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语境中正确、科学地使用语言并造福人类却正在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媒体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媒体竞争也日益激烈和残酷,各家媒体的种种战略规划和改革举措纷纷出台,其中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成为媒体应对激烈竞争的一项基本策略。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为了在国内外强势媒体的夹击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在摸索新闻本土化的过程中,已经大胆地直接使用本地方言土语进行新闻报道,目前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浙江等省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就存在着不少方言土语类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较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针对这种特殊现象应如何看待呢?一些学者和新闻从业者认为,新闻运用方言进行报道体现了地方性的节目定位,是从语言上对受众的贴近,也不再有“普通话生硬的播音腔”,“把一天中发生的新闻以本地话的方式演绎出来,一开口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以“不同年龄的新闻当事人用不同的方言讲新闻”为特色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则公开宣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全国的(再进一步可能会说:只有长沙话,才是普通话)。”一夜之间,方言新闻报道似乎成了媒体竞争的杀手锏,成了新闻媒体增强贴近性、实现本土化的必由之路,也似乎要成了时尚和潮流。

一、方言新闻的弊端

我们认为,新闻本土化是新闻节目对本地信息的深层挖掘,对外地信息的本地化解读,以及采用适合本土观众口味的节目形式。新闻节目追求本土化既有社会转型和受众需求重心变化的原因,更是媒体争夺细分市场的直接结果。但是,新闻“本土化”决不能简单地同“本地话”划等号,本地话新闻也并非本地化新闻的应有之意;同时,新闻节目应使用何种语言,国家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用语言上的“接近性”标准来排斥新闻价值的其他标准,用地方认同来抗拒国家认同,用族群认同来拒绝民族认同。

1.触犯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是祖国统一的混凝土。统一文字和语言,这既是秦始皇的一大丰功伟绩,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秉承与坚守。2000年,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做出了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既然有法可依,就必须依法办事。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宣传舆论阵地,新闻媒体应该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对于普通话的使用问题也要站在法律的高度去认识,自觉地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来规范新闻报道。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国家要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通话为广播电视用语。其实,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人们掌握好社会交际工具,为社会发展服务,还对当今时代的国家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更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广播电视新闻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使用大众都能接受的规范的标准化语言,是信息传播渠道畅通无阻的前提和保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原则上也具有柔性和弹性。比如,它的通用范围分为两个层次,在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可同时并用。而且,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区的个人行为只作引导,不予干预。

也许又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国家不规定一种方言作为标准语呢?这主要是从各种语言的特点上进行考虑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对于方言来说具有较易推广的优势。另外,普通话是优美、丰富的语言;语音方面,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每个音节都有声调,音节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特点使普通话富有抑扬、和谐、悦耳的音乐美;词汇方面双音节占优势,构词法灵活多样,词汇丰富,能够反映纷繁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语法方面,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致性,语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两种组合手段,量词丰富,这些语法特点使现代汉语的表达容易做到生动丰富、简明准确。因此,无论从新闻准确性、表现力还是审美的角度来看,将普通话作为广播电视用语都是合情合理的。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蔑视甚至抛弃它,如果不是政治上的无知,就是文化上的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