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肖凤文集(散文卷)
9650700000067

第67章 幸福家教(12)

他把我拉到他的小房间里,站定,之后扬起了自己的左胳膊,用右手指着左臂的腋下,小声地、很紧张地对我说:

“您看看,我这儿怎么长毛了?还有这儿?”一边说着,一边就又把自己的右胳膊举起来,用左手指了指右边的腋下。

我觉得有点儿好笑。但是我不能笑话他。他是一个开始发育的孩子,很多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他都是生平第一次遇到,何况这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体上的变化,他更会格外敏感,有时甚至会有点儿害怕。

为了解除他的顾虑和紧张,我很柔和地开导他说:

“这不是多毛症,这是正常的发育。人长到一定的年龄,像你现在这么大吧,身体的有些部位,比如腋下,就会长出汗毛来,你现在长出来的就是汗毛。长汗毛是好事,说明汗腺发育成熟了,你不用担心。”

说完了这段话,我又补充说:“人人都长汗毛,没有例外的。可能你过去没有注意。”

他并没有释然,继续很紧张地说道:

“不仅腋下有,这儿也有。”说到这里,他指了指身体的隐秘部位,他毕竟长大了,虽然是跟母亲说话,他在焦急中,还是有点儿不好意思。

之后,又指了指自己的小胳膊,说:

“看,这儿也有!”

我拉起他的胳膊,看了看,只有几根很轻的汗毛,颜色也不太深。觉得他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我说:

“汗腺是分布在全身的,汗毛也是全身都有的,只不过是有的地方长得比较集中,有的地方长得比较分散罢了。你想想,你过去得感冒,发烧的时候,吃了药出汗,是不是全身都出汗?而不是只有腋下和其他的几个地方出汗?”

他点头。我接着说:“你刚才说的那几个地方,就是人体的汗毛长得比较集中的地方,每个人都如此。排汗对人体来说很重要,能把对健康不利的东西排泄出去。如果一个人发烧,病了,却不能出汗,是很危险的事情。”

他听了我的话,想了想。忽然以不认同的口吻向我发问:

“怎么我爸就没有汗毛呢?”

他的爸爸皮肤白皙,汗毛较轻,大概因为是江南人的缘故。不过汗毛还是有的,只是儿子不曾注意罢了。

我说:“你爸也有汗毛,他的汗毛比较轻,颜色也比较淡,你可能没注意。人是不能没有汗毛的,没有汗毛的人,健康会有大麻烦的。”

一般而论,男孩子喜欢把父亲当做成长过程中的效仿对象。所以他说:

“为什么我爸的汗毛轻,而我的汗毛重呢?”

我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就很深奥了,这是一个遗传学问题。遗传是一件非常奥妙的事,生物学界和医学界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你。不过我想,你的外祖父汗毛较重,当然是与你爸比较而言,隔代遗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也许你是接受了外祖父的遗传基因?你长得就很像他。”

说完了这段话,我觉得还没有彻底安慰儿子,于是又补充说:

“与你爸比较,你的汗毛可能重点儿,可你不算是重的。你还记得你爸的同学某某叔叔吗?”这时我举出了儿子熟悉的一位叔叔的名字,此人是我丈夫的大学同窗。

我接着说:

“你注意过他的汗毛吗?那样的汗毛才算是重的。你的汗毛与特别轻的人相比,像你爸,可能略微重一点儿。只是如此而已,你的一切都非常正常。”

他听了我这一席话后,释然了。他对那位叔叔印象深刻,因为那位先生的毛发太重,每逢夏日着短装时,胳膊上和腿上都覆盖着一层黑毛,那位先生的毛发之重,大概只有老外能够与之比美。

晚饭前,我丈夫回到家中。开饭前,我儿子就凑到他父亲的身旁,拉着他父亲的胳膊,仔细地观察。他上下左右观察的结果,验证了我对他讲的情况,所以他很满意。满意之余,他就饿了,催促我说:“妈,开饭吧!”

丈夫不明白儿子在研究什么,待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他以后,我们三个人,便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女同学喜欢接近他

实话实说,我的儿子从小就长得很可爱。不仅老师喜欢他,同学们也都很喜欢他。

上小学的时候,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有小朋友跟着他一块儿回来。他们一起做作业,一起玩。尤其是周末,星期六的下午(那时候周末只有一天,即星期日),会同时回来一大帮同学,把我们的斗室挤得满满的。他们做功课,聊天,玩游戏,相处得非常和谐、快乐。不过小学时代与儿子来往密切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男孩子,偶尔也有女孩子造访我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无性别意识,男女孩子之间没有性别界限,他们都是一片混沌,容易相处。大概是因为男孩子们在游戏方面的兴趣比较相近的原故,所以来我家找我儿子的同学,以男孩子居多。我对儿子的小朋友一向很关注,所以直到今天,他们都已成年,我仍然记得他们诸位的大名,有时与儿子闲谈起来,还会询问他们的现状。

到了初中阶段,又认识了一批新的同学。前面说过,儿子考入的是北京市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小学同学里,有的与他一起考入,有的没有考入,所以在他现在的同学里面,既有他的“老朋友”,而更多的是他刚刚认识的新朋友。

记得是他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因为受凉,得了感冒,请病假在家里休息,我也请假在家里服侍他。他没有去上学的当天下午,放了学之后,就有五位同班同学来到我家,看望他。其中有两位男生,三位女生。原来他们六个人是好朋友。这六个孩子的家长都是中年知识分子,家境相近,他们本人的兴趣爱好也相近,所以很谈得来,不知不觉之间,就成了好朋友。这次儿子生病了,另五位觉得朋友中少了一员,所以不约而同地倡议,立刻到我家来探望他。这五个孩子团团地围在我儿子的床头,安慰他,说一些只有少年们才特别感兴趣的悄悄话,儿子的脸上开始荡漾开笑容。我躲在旁边,他们不太注意的地方,静静地观察他们,为少年人之间的诚挚友情,深深地感动着。

后来,在儿子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与我聊天,(顺便说一句,儿子视我为知心朋友,他常常与我谈心;我们一家三口一块儿聊天的时候,是全家最快乐的时候。)说起了他同班同学的一件事。这位同学就是六好友之中的一位男生,他给一位女生写了一张字条,这位女生不是六好友之一,而是外班的一个同学,他在字条中表示,要跟这位女生“交朋友”。这位女生把这张字条交给了老师,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了他。

那位男生我见过不止一次,他过去常上我们家来。比起我儿子和另一个男孩,他在两性问题方面可能有点儿早熟。他在字条上写的“交朋友”三个字的含义,肯定与过去六个孩子之间的友谊,内容不一样。不过我最想知道的,还是儿子对此事的看法。

我问:“你觉得老师批评得对吗?”

儿子回答说:“对。”

他这样回答,我就放心了。因为那个写字条的男生是他的朋友,我怕他为了友谊,丧失了是非观和判断对错的能力。

我又问:“他(指写字条的男生)年纪这么小,功课又很好,怎么不像从前那样,专心读书,却忽然想起来要给女生写字条呢?”

儿子说:“谁知道他呀。可能是受了别人的影响吧。他最近跟外校的一个男生很要好,跟我们几个倒疏远了。听说那个男生是他们胡同里的街坊,我们都不认识。”

我说:“你们过去跟他是好朋友,应该帮助他,劝劝他。”

儿子说:“老师已经劝过他了。”

我知道儿子是个不管别人闲事、独善其身的人,也就不勉强他了。

这个男孩子不过就是在两性问题上有点儿早熟而已,由于后来读书不够专心,没有考上本校的高中,上了一所略差的学校。但是因为家长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懂得这是有的敏感少年可能出现的情况,不给他施加精神压力,而是恰当地劝说和引导,使他在高中毕业之后,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这是后话。

其实我的儿子也是一个天性很敏感的孩子,可是他在两性问题上却开窍很晚。为此我觉得很庆幸。为了尽量地延长他的天真时期,我和丈夫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我们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谈论有关男女和两性的任何话题。在儿子面前,我们也不做任何亲昵的动作。我们三人相处时,很像三个大孩子,儿子感觉很自如,我们俩也感觉很快乐。

儿子虽然开窍晚,女孩子却很喜欢接近他。从他上小学开始,直到他上初中和高中,我们家里,都常有他的女同学来造访。

对这样的现象,我和丈夫都顺其自然,从来不表示什么。所以儿子至今,都能与各类女性坦然相处。有几位他小时候的女同学,多少年过去了,与他仍然是“知交”,他们之间从来就是纯洁的友谊,从未谈过恋爱。

我深知,如果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敏感年龄段,对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表现出神经过敏或大惊小怪的样子,那么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即使本来不过是普通的友谊,出于逆反心理,出于大人对他们的不尊重,而激起来的报复心理,他们也要把友谊转换成恋爱。

我认为,女同学喜欢接近他,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女孩子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儿子学习。比如,比起男学生来,女学生可能比较细心;比起我儿子的天真简单来,女同学可能更会处理人际关系;比起我儿子的一心一意读书,脑子“一根筋”来,女学生关注的社会面更加广泛……

高中分班——文科班或理科班

儿子读完了高中一年级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是进理科班,还是进文科班。

学校很负责任,为此,在高中一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放暑假之前,专门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校方的负责人很实在地介绍了情况,并且嘱咐家长们,利用暑假孩子天天在家的机会,彼此好好地互相沟通沟通、商量商量,等到暑假结束以后,高二开始时,再向班主任报名,之后分班。

大会以后,各班的班主任,又分别地把自己班里的家长,请进自己的教室,根据学校确定的方针,掰开揉碎地说。说完了之后,又和与会的家长,先后进行个别谈话,详细地向我们介绍各自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优势和弱势,供家长们参考。

这时正逢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许多优秀的学子,幸福地赶上了好时代,纷纷出国留学深造。这种思潮,从高等院校流传到重点中学,是很自然的事。

我的一位姨母,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理工科教授。她是20世纪40年代的大学生,深受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潮影响。她老人家有点儿重理轻文。我的儿子上小学时,一次,我带着他去姨母家玩。姨母当着我儿子的面,对我说:

“这孩子很聪明,大学毕业后让他出去留学。将来高中分班时,让他学理科,千万别学文科。文科很难留学。”

我儿子高一时的班主任,兼任他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年女教师,与我的年龄相仿。她也对我说:

“你儿子很聪明,数学学得很好,他很有数学头脑,你让他学数学吧。数学是一切理工科的基础,如果他将来觉得数学枯燥,改学别的专业,也非常容易。你好好地考虑考虑。”

儿子的化学老师,是一位刚从北京的某所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不久的青年女教师。她很敬业,人也很善良,说话很直率。她长得白白净净,样子很文雅,很可爱。开家长会的那一天,她在学校教学楼的走廊上遇见了我,把我拉住,很诚恳地对我说:

“您的儿子很聪明,长得又那么可爱,将来让他去留学,别错过了大好机会。您看我们,是老三届的,下乡插队,好不容易才返回到北京,幸运地赶上了恢复高考。可是按当时的政策,只许我们这样的考师范类院校。我是学化学专业的,如果在综合性大学,我早留学去了,可是现在不行了。不过我也知足,在我的中学同学里面,还有不少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呢,甚至连回北京的机会都没有。话说回来,您要帮助儿子选择理科,不喜欢化学,可以选择其他专业,因为理工科的学生出国留学容易。千万别学文科,文科很难出国留学。现在改革开放了,只要孩子学习好,有出息,考个托福什么的,就能留学成功,这样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你们千万要珍惜,不要错过。”

她的一番话,令我非常感动。我知道这是她的肺腑之言。其实她和我并不熟悉,她能够如此地向我敞开心扉,无非是尽一个教师的责任,她希望自己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好,都能够充分地发挥潜能,成为出色的人才。

学校、老师们、亲戚,都在关心着我的儿子,我和丈夫应该如何决策呢?

我们两个人商量的结果是,觉得他们诸位讲得都很有道理。我们决定跟儿子商量商量。或者说,我们准备用他们的道理来说服儿子。

虽然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了创造一个比较轻松的气氛,决定在饭桌上和儿子谈。

暑假开始后不久的一天中午,午餐用得差不多了。平时我们三人常常在饭桌上聊天,这一天也不例外。聊得很高兴时,我们把话题一转,转向了家长会和文理科分班的事。

我说:“暑假开始前,我去你们学校参加了家长会。”

儿子说:“我知道。开家长会的通知不是我拿回来交给您的吗?”

我说:“对。家长会的内容,你都知道了吗?”

儿子说:“知道一点点。不太详细。不就是文理分班的事吗?”

我说:“是呀。你是想进理科班呢,还是想进文科班?”

儿子说:“你们俩想让我进理科班呢,还是想让我进文科班?”

这时轮到他爸爸出面了,他爸爸说:

“我们希望你进理科班,原因是学理科将来出国留学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