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9631600000032

第32章 本体论视角:性伦理的价值尺度(7)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价值。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196属性本来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是这种客观存在只有与人需要发生关系,才产生审美价值。说某人“肤色很白”和“肤色很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肤白”是性质判断,皮肤的“白”不取决于人的评价,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肤美”则是价值判断,皮肤的“美”不能离开人存在,离开了人,“皮肤”就无所谓美丑。人的审美活动要受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心理的制约,因此,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审美效用的大小是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引起的作用决定的。

例如,关于人物美,魏晋的人物画表现的大多是瘦削超脱的士大夫,画中人物大多长脸细颈,带着高深莫测的笑容,一付飘然欲仙的感觉;唐代的人物画则大多表现的是丰满圆润的仕女,画中人物往往雍容大方,神态自然。晋人的飘然欲仙之美是与魏晋多战乱,民不聊生,人们希望能超脱俗世,逃避现实有关;而唐代的雍容之美则与唐代经济繁荣,生活富足,人们希望尽情地享受生活有关。又如,旧中国人们曾认为女子缠足、碎步的样子很美,而今天人们则认为穿着牛仔裤,在运动场上奔跑的女孩很美,这种审美观的变化是与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分不开的。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念上去。在一切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就在于他有用------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认识,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的分析而发现。所以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的愉悦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就不见得美了。”197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美是包含着功用的。例如,美丽的风景因为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被视为美,高尚的人格因为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被视为美,总之,只有是对人的生存有意义的东西才是美的。

审美价值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美感产生的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既有客体本身的审美属性,也有主体审美需求的满足。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因而审美活动就表现出共同性和差异性两方面。审美的共同性产生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的事物总有某种和谐、韵律、平衡等内在的规定性,能激起人们共同的审美体验。如,对于九寨黄龙的瀑布彩池,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发出美的赞叹。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主体的社会地位不同,历史使命不同,审美在历史进程中又表现为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在性伦理中,由于主体的价值观和个人情感在审美体验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得性伦理的审美尺度具有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审美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体验,这活动当然有其生理性基础,但本质上是人类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是主体对于与他的生存有意义的客体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198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学发现,需要来源于人的内在世界的匮乏,审美价值又表现为人的内在需要的满足,因而不同的社会人群的性伦理审美价值尺度是不一样的。

例如,鲁迅曾说过,贾府中的焦大也许不会爱林妹妹的,因为林妹妹不符合他的审美需要。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面色红润、体格健壮是乡下美女的标志,而纤手细足、弱不禁风则为上流社会的美女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女人的乳房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坚挺圆小,供男人欣赏的“上流社会乳房”;一类是哺育孩子的“下层社会的巨大乳房”。在油画《嘉柏莉出浴图》中,上层女子嘉柏莉的乳房白而圆润,小巧,而她身旁奶妈的乳房却非常大。这是作者对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乳房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审美观念。199

不可否认,美有其客观基础。如,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人体被普遍地认为具有外在美。但是,审美作为一种价值活动,又因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或随着人们爱恨情愁的转移而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若具备外在美的人是行为不端或极端利己的人,则其美貌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审美体验。相反,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勇敢的人,其人格美可以超越其外在形象而在人们心中引起美的震撼。如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中那个独眼、驼背、罗圈腿,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舍生忘死救女郎的形象就是一个美的化身。其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给人的心灵以震撼,观众或读者会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人格美是一种崇高美,是人性的本质的体现。黑格尔在谈到崇高美时指出:“崇高把绝对提升到一切直接存在的事物之上,因而带来精神的初步的抽象的解放,这种解放至少是精神性东西的基础。因为这样崇高化的意义虽然还没有作为具体的精神性来理解,却已被看作独立自在的内在的东西。”200在黑格尔看来,崇高美是超越形式美的精神之美,是将人性、人的的本质对象化而生成的一种新的内容。“如果要根据这种新内容来形成美,那么,此前所说的美只能处于次要的地位,现在的美却要变成精神的美,即自在自为的内心世界作为本身无限的精神的主体性的美。精神要达到无限,它就要把自己由纯然形式的有限的人格提升到绝对的人格。┅即把人性的东西看作是实在的主体性。”201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人性之美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绝对的实体,它具有超出一切个人的好恶恩怨,超越一切时间和空间,超越一切具体形象的绝对性。尽管黑格尔的崇高美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是,他关于精神之美、人性之美的分析还是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在性伦理中,人性之美之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是因为两性生活本质上是一种依赖于对方获得生活品质的生活。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评价尺度不一样,但总的说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对性的审美评价都是从感性的最初标准逐渐滑向理性的终极标准的。初次见面,人们可能看重的是对方的外貌、身高等外在要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深入,人们会更加注重内在的东西,特别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在进行两性审美时会更加注重对方的人品、气质、知识、涵养、情趣等内在的东西。

正如黑格尔所说,“爱就是一种单纯的精神的美,在爱里,精神是在它自己的领域里由自己来实现自己,所以爱在这种肯定的满足和平安幸福状态中有一种理想的美,特别是精神的美,这种美由于是内在的,只能表现于亲切的情感。这种精神说得确切一点,它就是爱的亲热感(心心相印)。”20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爱的唤醒往往不是因为纯粹的形象美。两性吸引,开始可能是“一见钟情”,但要达到“心心相印”,就必须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美”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审美主体关于性伦理美的尺度表现为心灵美、气质美和仪表美的统一。

2、性伦理中的心灵美尺度

性心灵美即人性之真、善之美。美是一种价值,决定了美善同构,不可剥离。我国古代元典《吕氏春秋·古乐》中就曾强调“善,美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了“美即善”的命?题。东西方关于“美善同构”观念的趋同说明,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解释和描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既善且美。在?这种既善且美的社会中,美包含了善的诉求,善构成了?“美的理想”,以尽善尽美的至善之境为其终极理想。美是一种价值,又决定了美、真同构,不可剥离。真即事物的本来面目,其审美价值就在于客体的行为达到了与事物的本质相统一的程度,能满足人们对于真实、真理的追求,性审美中的所谓“诚实之美”、“朴素之美”就是这种“本真即美”的审美观念的表现。

在性伦理中,人们对于这种至真至善之境界的追求,既有审?美大化的韵味,又有伦理和谐的意味。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建总是蕴涵着至真至善的?道德之美。203同样,任何一个理想家庭的构建也是蕴涵着至真至善的?道德之美的。可以说,性心灵美是构建夫妻恩爱、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具体说来,性心灵美一般包括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⑴ 善,即善良和爱心

善良和爱心的审美价值是由人性的本质决定的。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04 说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并不多,一般人忽视了它,惟有君子将其保留下来。这些本质就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发展并扩充起来形成仁义礼智之四德。冯友兰先生解释道:每个人生下?来,在其本性里面,都自然有善的因素,或者说原则。?这些因素或原则,孟子称为‘端’,就是苗头的意思。虽然?人人皆具有善端,但是性善的人还不足以构成善人,因为?知道是知道,并不等同于行为,必须要真的实现了德性、善?性,真正饯行了德行、善行,才算是真正的善人。人都仁义礼智的四端,因而每个人都具有?成为善人的先天素质或潜能,但是,这种潜能还有?待于后天的扩而充之,需要靠后天人的努力去实现这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205

善良和爱心对于人的价值就在于,善良能使人获得良心的安宁和心灵的安全感,因而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人希望自己和他人都是善良的,但在生存竞争的环境中,人们会发现,世界并非如此和善,人们常常会受到恶的攻击。“恶”破坏人的美好情感,威胁人的生存,阻碍人发展,使人感受到被侵犯、被奴役、被压迫的痛苦。恶是人们竭力避免的,对恶的认识使人们更加渴望善,因而理性的人择偶时往往将“善良和有爱心”作为第一尺度排在首位。

爱心,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愿意尽自己所能满足他人情感需求的心理倾向。有爱心的人能认知他人的情绪,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和快乐,并能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产生一种情绪上的投射反映。心理学表明,人在遇到痛苦或挫折时很希望得到同情和安慰。这种同情和安慰是爱心的一种情绪上的投射(即站在对方立场上,表达与对方相一致的情感),有爱心很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因而爱心是维持任何亲密关系(婚姻、友谊或事业伙伴)的关键。

爱心的实施就是善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利益冲突的存在,行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施善行的过程中,人可能会付出精神的、物质的、乃至生命的代价。如报载,一个妻子为了救患了肝硬化的丈夫自愿捐肝,她明知道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损害和危险,仍然坚持自己的善行。这种爱心和善行映现成一种心灵美,使美得到了永恒。行善不易,使得一切爱心和善行在人们的心目中都具有某种“崇高”美的价值。

善良和爱心是性伦理美的基础。没有善良的内心作为基础的美丽外表仅仅是一个拥有空虚灵魂的躯壳,经不起细细推敲,耐不住时间的拷打,在人生的考验面前会灰飞湮灭。人们常说患难夫妻的感情是最深厚的,就是因为共患难这一具体的情境使得人的爱心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善良意义上的美,实际上是贴近人类本性的,能引起人性共鸣的真善的美。

⑵ 真:即真诚和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