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性伦理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家庭的平衡功能的实现。家庭或家族作为消费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了缓冲和调节的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公平。调查表明,人们的日常开支以小家庭为基本单位,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在中国,家族内部,即已成家的兄弟姐妹间的相互救助也是经常性的。在我国,有许多城乡结合型的家庭或家族,其中收入较高者对经济困难者的扶助对改善后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机遇不同,社会成员在收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以家庭或家族为消费单位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因收入差距所引起的社会矛盾。
其六,性伦理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家庭的保障功能的实现。在目前,家庭还是人生保障的主要承担者。人生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大多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家庭的保障功能对于社会稳定说来意义重大。
①教育保障功能。家庭是社会教育保障的主要承担者。据专家推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约为10---30万,平均每年4500----1.4万元左右,城乡差别较大。据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全国出生人口1593万人,出生率为12.29‰;189假如按2004年的新增人口概算,全国0—22岁的人口就有35046万人,即使去掉30%的失学,提前就业等情况,仍有24532万人在接受不同程度的抚养和教育,按平均每人每年的抚养和教育费用9250元计算,则全国用于青少年的抚养教育费用每年高达22692万元。目前这笔费用主要是由家庭承担的。在国家财力还无法承担青少年的抚养教育费用的阶段,如果没有家庭来履行其责任和义务,不知有多少青少年要失学。而为了发展个人潜能所花费的超出一般消费水平的教育费用,如培养奥数冠军,培养钢琴家或运动健将的支出大多也是由家庭承担的。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婚姻家庭研究专家徐安琪公布了一项关于抚养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教育成本的调查结果。?这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这还未包括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万至6万元的收入。190
来自有关部门的调查还显示:为了让孩子以后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多家长从孩子3-5岁时就让他们参加各种艺术训练。全国城市儿童中有近一半人正在学习或学过乐器。在首届全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上,仅在全国各地参加初赛、复赛培养的少儿选手就达80万人。
②医疗保障功能。家庭是社会医疗保障的主要承担者。在我国,可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人还不到10%,即使是有医保的人,患了重症、绝症后,也得依靠家庭维持治疗。按社保规定,参保人年报销医疗费的上限是所在地区当年人均收入的四倍,在中西部地区也就是4---5万元左右,而治疗和抢救重症、绝症病人的花费粗略估算每人每年10万至上百万不等。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对于重病、绝症病人说来,生命的可贵似乎是可以用金钱来直观地表示的。ICU(重症监护病房)的ICU治疗费用大约为每天2000元-5000元不等;而高度危重的病人,其救治费用可高达每天万元以上。
还有尿毒症的治疗,无论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还是接受肾移植,所需要的医疗费用都是持续的和高昂的。以现在国内每次透析400元-500元的费用计算,全年的治疗费用即为5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其他检查、治疗费用。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大量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费用也维持在每月3000元-5000元的水平,甚至更多。191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单靠国家的财力是无法救助所有的重症、绝症病人的。也就是说,这些病人的救治基本上是由家庭负责的。是家庭给了他们最后的尊严和照顾。尽管重症、绝症病人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几乎所有的病人家庭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救助病人的责任。尽管许多家庭的财力有限,但他们至少能为病人提供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撑,这些重、绝症病人的状况是难以想象的。
③养老保障功能。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目前我国的养老“安全网”还远远没有铺开。农村老人主要通过家庭赡养的。城市老人虽然大部分有退休金,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许多退休老人没有医疗保险,其生病、住院的费用仍然要由家庭承担。中国老龄委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1.6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2%,并将于2015年突破2亿,而到2044年前后甚至将高达4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说:“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未来几年,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192尽管国家已花大气力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适合城乡经济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是,面对滚滚而来的“白发浪潮”,未富先老的国家是无力承担起所有老人的生活和护理费用的。在这方面,家庭在经济上、情感上和日常照料上对老人承担的责任能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提供一定的支持。
综上所述,家庭的组建,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青少年的教育,病人的扶助到老人的赡养,家庭给了人们一生幸福的保障。我国历来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绝大多数人都把对老弱病残的抚养、扶助和赡养当作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带来性伦理观念的嬗变导致包二奶、重婚、第三者插足、离婚等现象日益严重,家庭责任和义务随着家庭的解体被弱化。在离婚家庭中,子女的教育大多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极为不利。不仅如此,因离婚导致的对病残人和老年人照料不周以及对经济困难者的扶助减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家庭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类的幸福,因此,是维护家庭---社会结构的和谐是性伦理的社会发展原则的重要内容。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性伦理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最高利益出发,将人类的性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4、有利于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
性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性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提高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近年来,由于性观念的过度开放,导致与性观念混乱相关的伦理规则弱化,社会伦理和个人的道德实践面临着困境。性道德实际上是人最基本的德性,对性的态度反映了人的价值偏好,这种偏好规定了人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价值的选择次序,也规定了他们的道德认同的意向结构与道德实践的行动结构。因此,通过性伦理价值目标的推广和性道德实践,培养人们的性规范意识,培养人们的性羞耻感和家庭责任感,有利于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
目前我国的性道德的问题,主要是人的存在的道德价值的选择基石的位移,即人生存的价值定位发生了转变。从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转向以个人利益为重,这个定位的改变是性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以性越轨为例,在二十年前被人们所不齿的“婚外恋”、“一夜情”在今天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捧。因为从个人本位出发,性是人天然的权利,这种“天赋人权”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这种所谓的“性自由”是在挣脱了所有的法律、道德和习俗等束缚的后获得的。因为挣脱了束缚,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上帝”,他以为这种不受限制的“性自由”会使其性本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张扬。但是,人的社会的生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离不开道德秩序,唯有性伦理的构建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性伦理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有:
(1)促进良知的形成
良知是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是行为主体为自己所立的法则。良知对主体具有约束、鼓励、谴责作用,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因素。性伦理能促进人的良知的形成。例如,人对于配偶,对家庭和子女的责任感就是良知的体现。家庭中形成的良知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家庭是人生活中最重要,最长久的场所,因而也是良知形成的最重要道德环境。“在生活实践中,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理解和接受着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原则和正当生活的法则,这不仅向他传导着关于道德实践与正当生活的知识,训练着他的实践理性,而且他的整个人都在接受着教化。社会不仅仅用语言和专门的教育来培养人们的良知,更重要的是用生活中共同实践的法则和实践生活本身的话语来教育他实践有德性的生活。”193试想,一个沉迷于性乱,一个在生活中缺乏良知的人,很难想象他在其他的领域会有什么好的德性。正因为如此,各国的法律和道德对于官员私生活的不检点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2)促进自尊的形成
自尊是使自己受到尊敬的心理和行为,其中,使自己得到尊敬的心理叫自尊心,使自己得到尊敬的行为叫自尊行为。194一个人要想受到尊敬,就要对社会有贡献,至少应当有德性。自古以来,有道德的人总是受人尊敬的,缺乏德性者都会受到贬低。自尊是人通过他人的评价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从量上看,一个人自尊的满足程度是与其德性成正比的。他的德性越好,得到的尊敬越多,他自尊的需要满足越充分,便越自豪、快乐;反之,他的德性越差,得到的尊敬越少,他自尊的需要的满足便越不充分,他便越羞耻、痛苦。在性伦理中,自尊是对自己性冲动的理性约束,通过自我节制,控制自己不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自尊是对自己名誉价值的认识。一个自尊的人是不会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色相,不会为了自己的享乐去破坏他人的家庭的。这种由于自尊而产生的节制成为一种美德,映射到人的其他生活领域。
(3)促进忠诚的形成
忠诚是人最可贵的道德品质。忠,指的是守信,是人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的尽守。诚,指的是诚实,是人处世的态度。忠诚是社会秩序的心理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希望朋友对自己忠诚,人人都不希望在生活中遇到骗子。忠诚者乃社会之精英,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忠诚之士都大加褒奖,甚至对宁死不屈的敌方将领以厚葬的礼遇。在性伦理中,忠诚是指对婚姻、对配偶的守信和诚实。忠诚意味着不论配偶是否在场都不会移情别恋,忠诚意味着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仍然能保有纯洁的感情,忠诚意味着哪怕遇到再大的压力,甚至牺牲生命也不背叛。这种品性同样可以移植到其他生活领域。
四、 性伦理中的审美尺度
对“美”的追求是两性相互吸引的重要因素,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即审美尺度却是不同的。性伦理中的审美尺度是指以“美”或“丑”的观念所表达的两性对于性客体的外貌、心灵、气质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在价值关系上,“美”的价值主体与真、善的价值主体是同一的,因此人们常常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真和善就是一种心灵美。心灵美和气质美、仪表美的统一,就形成了性关系中“美”的实体。这一“美”的实体能够满足人们的性审美需要,因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1、从性伦理的角度看审美价值
在人类生活中,凡是美的东西,都能引起人们的爱慕、爱恋之情;而可爱的东西又总是被视为美的。美与爱相互映射,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人常常会因为对象的美而产生爱恋之情,反过来,性又因为爱情而变得美丽。性伦理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在男女双方通过互爱而结合的过程中,美好的理想、良好的愿望都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使性活动具有了正面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不仅如此,两性结合所产生的新的本质力量能使人体验到爱情之美、生命之美。可以说,性爱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性伦理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理智感、美感、正义感、义务感等多种情感的集合体,性伦理美具有美学和伦理学意义上复合交叉的理论内涵。“简言之,性伦理美是两性在社会道德关系中,通过自身自觉的社会生活过程及认识,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关系,在内心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倾向的道德品质和表现在语言、行为上的素质构成,它可以包括性心灵美、性气质美和性仪表美三个层次。”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