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9631600000030

第30章 本体论视角:性伦理的价值尺度(5)

而当来自父母双方的一对染色体对应位置上的两个基因都是致病基因时才表现出病症,但这种情况在随机婚配中非常少见。但在近亲婚配所生的子女中明显增加,因为他们来自同一祖先,共同的基因比较多。其子女智力低下者,比非近亲婚配低下者高出3.8倍。配偶双方血缘关系越近,他们双方的遗传物质就越相似,其后代表现出遗传病的机会就越多。父母与每个子女间有1/2的遗传基因相同,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也有1/2相同,这种两个个体在某一座位上有相同基因的概率称为亲缘系数。父子间或同胞间的亲缘系数为1/2,祖孙、叔侄、舅甥间的亲缘系数为1/4,表(堂)兄妹间的亲缘系数为1/8,表叔、侄女间的亲缘系数为1/16……随着亲缘系数值的降低,亲缘关系也逐渐疏远,也就使具有相同基因的概率变小,遗传病的发病率也就相应降低了。所以说,近亲结婚是某些遗传病发生和延续的“土壤”。

如一种叫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病,在一般夫妻中,后代的患病率仅是1/4000000;而在表兄妹成婚的后代中,竟高达1/64。在近亲结婚的后代中,各种先天性缺陷、矮子、多发畸形、智力障碍等也明显增加。据调查,先天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近亲结婚的比率占37.5%,而近亲婚配所生子女的患病率为41.6%。182

据有关研究估算,我国每年约有20万到30万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过一段显现出来的畸型儿,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120万人,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5%。其中最常见的,第一位是先天性心脏病,每年约22万例;其次是神经管畸形,10万例。第三位是唇腭裂,每年约5万例.另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总患病率约为1.2%.其中城市患病率为0.7%农村1.4%;全国每年出生聋儿2—4万。183这样大量病残儿的出现,严重的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并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负担。通过性伦理和法律、法规控制近亲婚配已刻不容缓。

其次,性伦理对各种婚外性关系的排斥有效地避免了性病、爱滋病等危害人类生殖健康的疾病的传播,降低了非遗传性缺陷婴儿的出生。生殖是保证种族延续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总称。合乎伦理的生殖是生殖健康的保证。它不仅能保证人在生命的所有阶段上保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且能有效地避免非遗传性缺陷婴儿的出生。

目前威胁人类生殖健康,导致非遗传性缺陷婴儿的出生的疾病主要是艾滋病。艾滋病(AIDS)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属于性传播疾病。它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80%以上的人患病后3年内死去,因而被称为超级癌症。艾滋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性交,其次是吸毒者互用不洁注射品或注射不洁血液制品,其三就是母婴传染。患有艾滋病的母亲虽然可以正常受孕,但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胎盘直接感染胎儿,并有可能导致早产及婴儿体重过轻。母乳也可成为传播的媒介。

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后,相当一部分在1年左右就会发病。婴幼儿感染者发病后会有发热,进行性周身乏力,盗汗,食欲不振,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在数周或数月后就会发生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完全丧失免疫力,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184这些婴儿是无辜的,他们没有犯过任何过错,却要承受残酷的命运。他们从一出生便要背负一个禁忌的名字——爱滋婴儿。在他们出生后不久,死神将带走他的亲人。他们自己也将终身生活在死神阴影中。

据大公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估计,每年全球约有八十万婴儿感染爱滋病毒,主要由患病的母亲妊娠、分娩和哺乳时传染。联邦疾病控制中心专家称,美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爱滋婴儿出生,一九九一年达高峰,有约1760个,以后因预防得力,爱滋婴儿出生的量逐年下降。发展中国家爱滋婴儿的增加趋势最为严重,那里的妇女若染上爱滋病,绝少机会接受治疗。尽管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爱滋病婴儿防治情况较好,但疾病控制中心及其它医疗组织对预防母婴感染问题上,仍高度关注。他们担心,美国爱滋病妇女数目继续增长之际,杜绝母婴感染就尤见困难。

先天病残儿和爱滋婴儿本身是无辜的,让这些无辜的婴儿为人类所犯的错误承受这样的苦难是不公正的。因此,禁止近亲婚配,防止因性乱而产生的艾滋病对胎儿和婴儿的感染,减少病残儿的出生,提高出生婴儿的体质和智能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虽然法律在禁止近亲婚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法律对性乱的控制还缺乏有效的手段。这是因为,除少数证据确凿者可划入重婚、聚众淫乱罪加以法律制裁外,大部分性乱活动还属于伦理控制的范围。性伦理能够培养人的健康的性观念和情感,为人谋求健康的性生活提供一种普遍有效的行为准则,从源头上控制性病的传播,以保证人口出生的质量。

2、有利于人口成长质量

人口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即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营养与教育,即后天的因素。特别是在人格、性格形成方面,后天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心理学已证明,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其早期的经验密切相关。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种阶段中,幼儿学会以自己的观感来衡量事物,以父母待他的方式与观感发展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始于家庭,正常的家庭环境是儿童正向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性伦理对婚外性关系的抑制有利于维护夫妻情感,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维护家庭的稳定,为儿童成长提供一个充满爱和符合社会伦理的生活环境。

社会学告诉我们,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要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必须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除了要学习社会语言、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外,还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基本的人格特征。从出生起,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个体特征等。家庭作为儿童接受系统影响与教育的环境之一,对儿童人格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个体在同环境的接触与经验中形成其独特的气质,如快乐或不安、温顺或暴燥、活泼或孤僻、畏缩或进取,独立或依赖等,均是他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都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还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有自信心等人格特质,而生活在不和谐、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孤僻、冷漠、撒谎等不良性格,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对他的生理性照顾就会增加其对人和社会的信任和友好,反之会增加他的不信任和怀疑。任何发展都始于发生,婴儿早期发生的交往和认知等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机能,都孕育着品德的胚芽,是品德社会化发展的起点。早期教育,不是要形成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早期经验,为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奠定基础。185

“人格是个体内部独特地顺应环境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186儿童从父母那里遗传到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对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和亲子关系。

婚外性关系对家庭关系的破坏具有某种毁灭性的效力。除少数特别理性的父母外,大多数受伤害方都会难以自控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不满和伤感情绪,甚至不惜抵毁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以达到报复对方的目的。而父母因为婚外恋而发生的争吵又会陷儿童于不安定的环境中,使其产生恐慌感和被忽视感。实际上,婴幼儿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们的人格主要是由家长来塑造的。

由于婚外情与主流文化相背离,成年人所受到的舆论指责会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孩子会因父母的行为不端而产生自卑感,变得孤独、敏感、神经质,这些都会给其成年后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如对人缺乏信任感,对婚姻感到恐惧等。据学校教师反映,离异家庭的孩子普遍内向、自卑,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状况也较同龄孩子要差些。不仅如此,父母发生越轨行为,也会使儿童从父母的行为中获得一种暗示和引诱,一旦遇到同样情境,很容易犯同样错误。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就养成了会在其走向社会时导致社会环境不良的隐性角色偏常,那么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不仅智力上会受到不利影响,其整个人格的发展也会向真正角色偏常的方向偏多。

心理学家R.R西尔斯(Robent Richanelson Seans )认为,187孩子的发展依赖于看护他们的成年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是从父母的言行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开始模仿学习自己的父母,即有自居心理。父母的言行甚至是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烙印。父母的思想品德、人格特征、价值取向、知识经验、文化水平等等无一不对孩子的人格、学业行为等发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性伦理也必须约束不正当的性行为。

3、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实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在第一章第二节中,我们已对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了详细论述。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从性伦理的发展尺度出发,讨论性伦理如何促进家庭功能的实现。

首先,性伦理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家庭经济功能的实现。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经济单位,是社会末端消费的主体,在许多地方,家庭还是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单位,生产劳动的组织单位,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单位,对社会的经济秩序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传统家庭的生产、消费活动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即使在今天,相当部分私营企业仍然是由有血缘关系或者是血缘相近的人组成的家族企业;海外华人投资的合资企业,相当多的人也是以直接、间接的亲友关系作为经办人、代理人的。世界各国存在着的遗产继承制既保证了财富在家庭成员间的代际交接和积累,同时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在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基础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其次,性伦理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家庭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家庭是社会最小的教育单位,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个人步入社会的初级阶梯。正如孔德所指出的,个人就是被家庭引入社会的,家庭在微观上提供统治、服从与合作的经验,以及促进了解利他主义情操的出现。在上一节里,我们详细讨论家庭环境对于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这里不再叙述。

其三,性伦理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家庭的控制功能的实现。在生产、教育、政治和宗教等领域,家庭与社会其它机构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所有的机构成员都担当着一定的家庭角色,由于人对家庭的感情依附,家庭的影响必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是那些已经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人,他们对来自家庭的影响也不可能不作出反应。例如,一个人要全力以赴地工作或者对贫者进行救济,对弱者进行扶助,没有其家庭的支持是不可能持久的。又如,近年来的一些廉政案例和腐败案例都与当事人家庭成员对待金钱和权力的态度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是通过家庭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也是通过家庭对社会进行控制的。

相对于社会机构,家庭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是可以说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控制。其控制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家庭是社会大厦的基石,家庭秩序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四,性伦理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家庭的情感功能的实现。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从属于或依附于一定的家庭。家庭是个人生活的栖息地,188家庭是人的情感停泊的港湾,它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有着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像一首歌中唱的,“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家庭能使人爱的需求和被爱的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在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心灵得到抚慰。调查表明,人们在受挫后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家里人倾诉,一些留学生甚至不惜打国际长途电话向父母哭诉。一般说来,家人的同情和安慰都是无私的,因此家成为人们心灵停泊的最安全,最可靠的港湾。家对人的心灵的抚慰能有效地调节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