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老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规划,哪些是课堂上老师必须讲的(也就是重点)哪些是由学生自学,老师简单总结讲述一下的哪些是由学生自学,老师只作检查的这些内容只能慢不能快首先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本书的基本的逻辑结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明确地说过:“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那么要改变的世界是什么呢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宫殿,而工人得到的是棚舍。”这个世界就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发展状态。要改变成什么世界呢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又是如何来论述这种社会发展(即改变世界)的可能性的呢或者说这种转变的必然性是什么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来论证这一过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意义呢这又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辩证法的原理,特别是实践的观点,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点。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以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来思考认识论基本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也是如些,只不过这里的实践指劳动生产方式。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两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经济学的批判,目的就是揭示出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根本依据。同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可实现性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以及本书的逻辑结构以及每章的逻辑结构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关于这些内容,花的时间要多些,讲得要细致些。同时,为了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有另外一些基本的范畴和原理必须重点讲授。基础范畴,如马克思主义、列宁的物质定义、真理、人民群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垄断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同理想;基本原理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劳动价值理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性和长期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内容,也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必须重点讲授的。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教师必须要重点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本体论中,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本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在认识论中,反映论、先验论、实用主义,唯心史观的派别及其基本观点;在资本主义形成中,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对比;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断、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的新特征之间关系;在社会主义形成中,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东欧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不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与苏联的关系;在共产主义理想中,人类关于各种理想社会的设想。这些都是学生在自学过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而他们又很难掌握,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重点讲授。
二、 哪些内容是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简单归纳的呢
实际上,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完全空白的,他们大多数对哲学也有一些初级的、模糊的常识,财大的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的内容有很深刻的理解,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也有较多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由于课时有限,这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比如,在《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实践的基本形式、规律的基本特征,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等等;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形式,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等;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批判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社会主义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共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学生讲授的形式来进行,因为根据经验,学生也有一定表现欲望,也想积极参与教学中来。但是教师必须要进行逻辑的梳理,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
三、哪些是由学生自学,老师只作检查的
由于课时有限,即使通过以上方式,也有某些内容无法兼顾的,主要一些相关历史背景的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辩证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党的群众路线、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等等。还有就是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的问题。我建议用作业和小论文的形式来检查。
根据以上的设想,教师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必须建立起流畅的师生课余交流通道,我主要是以邮箱的形式来进行的。
我相信,按照以上规划,精心准备,应该可以基本解决,至少可以大大缓解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之关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德育功能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春梅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纲要”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德育功能做初浅的探析。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功能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的,“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意义非同寻常。” [1]因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 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生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系统掌握, 能够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一、融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于一体,突出史学育人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列入调整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清楚地表明这门史学课程的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设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时,关键在于处理好历史知识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要注意两个区别:一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相区别,它不是去展开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而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序事中寓论断”。二是与专业的历史类课程相区别,本课程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要注意加强本课程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史学育人功能。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为了能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当今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无论将来从事何种专业的工作,学习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都是很必要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进程,是认识现实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很好地理解现实。中国近现代史与现实和未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了解今天,面向明天,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学习近现代历史结合今天的中国现实,从而认同今天政治存在的合理性。胡锦涛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的中国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