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55

第5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5)

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教师自身的提高和与外界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教研室现仅6位同志,担负着全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BA的管理伦理学、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生的哲学专题研究、社会学专题研究、西方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课程的教学,此外还有面向全校的逻辑学等选修课,任务之重是一目了然的。自九十年代以来,哲学教研室的现有人员只有廖伟出外进修交流过。我们对外面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刊物与网络,偶尔参加会议时与同行有点沟通。

二、改为原理课后的困难与困惑

自07年改哲学课为原理课后,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以下的困难与困惑。

首先是知识结构上需要调整

原理课开设的最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业性让我们短时间内难以深入把握。去年暑假温习了政治经济学,又读了点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书,但在与经济学老师的交流中,经常都感到自己的浅薄。如何防止在教学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能不说是个问题。06年在北京参加教材初稿意见征求会,许多同行都提及这个问题,并认为当初“大原理”下马跟此问题不无关系。现在开原理课,却没有见到对大原理课程成败系统总结的文章,有所遗憾。

其次是导论部分如何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讲马哲时,是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出发的。学生一开始就感到这是个知识体系,里面有不少有趣、值得探讨的话题,从学科的角度比较认可。待讲到马哲时,学生已把它作为前人哲学思想的发展成果了,政治性与理论性融合得较好。而原理课是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开始的,尽管我们现在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学生却不尽然。从导论部分的课堂讨论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把该课程看成纯政治课,表现出拒斥的心理。我感觉原理课效果逊于哲学课,原因可能就与学生的这种心理有关。

再次是对教材及对教学要求的困惑

举全国之力编一本书,全国都用一本书,而且还要求照本宣科,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统一大家的思想,可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

从历史经验上看,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有效调控,是不需要高度划一的。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荀之分歧众所周知。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古文经与今文经两派仍然争论不休。至宋明理学,程朱与陆王各树其帜,各授其徒,并未影响到儒学在社会中的尊崇地位。西方同样如此,霍布斯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说不尽相同,反而为资产阶级在政体上的多样选择提供了思想资源。现代西方哲学门派林立,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吗只要坚持了仁与礼,就有作为儒家存在的理由;只要坚持了自由、平等、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就能跻身主流意识形态,因为它们拥有了应有的核心价值观。我很担忧高度划一的教材、教学将讲坛与论坛割裂开来,不利于吸收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而对不断创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不利影响。

我一直怀疑一本书、一门课就能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现在的原理教材26万字,哲学部分大约10万多一点。与1983年教育部政治思想教育司颁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相比,少了一些知识点,如唯心主义的根源等,但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发展观之类,总体大致相当。不过当时规定的哲学课时高达105学时,是周3的年课。而现在原理课的课时才只有51学时,周3的期课。各个高校以前所编马哲教材多在30万字左右,现在的教材被众多参加意见会的老师称为“压缩饼干”。它不仅事例少,甚至一些重要概念都没有解释。于是为了让学生甚或老师读懂这本天书,又配套出了《学生辅学读本》、《疑难问题解析》、《教学导引》、《教师参考书》、《教学案例解析》等5本书,连教材在内,总计达224万字!在我们参与的一本学生用书的编写中,主编要求我们对所负责的章节中的名词作出解释,仅第一章就列了162个概念!这样子怎么能贯彻小平同志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和要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呢

三、关于提高原理课教改实效性的几点设想

就总的思路来说,我曾在06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的教改讨论会上提出政治理论课教改应遵循“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按照这个思路改革下去,必然会形成百花齐放的教学形式和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前面所述的问题应当得到一定的解决。为此我有如下几点设想:

1、教学内容要有侧重,有取有舍

我认为原理教材限定字数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又要编那么多教辅书呢根子在于舍不得。由于舍不得,什么内容都要写上,字数又受限,自然就成压缩饼干了。压缩饼干不好咽,就要配水,教辅书就应运而生了。实际上,改为原理的初衷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许多并非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思想,没有必要写入教材中。如辩证法的几对范畴,逻辑思维方法等,都在此列。象必然和偶然、可能与现实,渗透在历史决定论关于社会规律的阐述中就行了。逻辑学在许多学校已作为文化素质课开出,我们何必再讲什么归纳和演绎之类。也许有人害怕这样做会影响马哲体系的完整,但体系从来就是个有争议的话题。黄枬森去年还撰文说现有的“体系是不完整的,必须加以补充。除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而外,方法论应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组成部分,此外还应补上人学和价值论这两个组成部分”。如果真照他的设想讲马哲,其他内容都不用讲了。现在我校政治经济学还在单开,我们因此把重点放在了哲学上。但对政经和科社并未忽略,曾荻教授以“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共产主义论”三个专题简洁地处理了后四章,可谓扬长避短,值得借鉴。

2、教学形式要加强交流,相互借鉴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从细微之处下功夫。教改搞了多年,许多教学成果已趋雷同。象参与、互动、多媒体、讨论、辩论等语汇,何人不知具体搞起来,差别却挺大。提倡教师互相听课,交流细节。象查少刚老师在导论部分不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在课程内容深入后,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我很有启发。

交流借鉴并不限于校内,借助省原理教研会这个平台,我们能够与省内同行相互学习。其他省市的同行在实效性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应充分重视。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冯波教授领衔的教育部社政司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研究”,2002年以来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其课题组成员中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广东药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其材料的广泛性尤其有价值。他们调查的对象不仅有学生、老师,还包括行政部门和主管领导。2006年,他们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研究》一书。尽管哲学课现在改成了原理课,但在教学法上是相通的,书中有许多能启发我们的东西。

3、充分利用网络,弥补教学资料不足

目前教学资料的问题已随着网络的发展部分得到了解决。现在给学生指定参考文献,最好是中国知网和超星图书上能找到的。当然,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教改,我们还可以用重点课程的经费买一些堪称经典的书籍,建设教研室的教学资料库。在建立教研室网页时,精选一些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篇章挂在网上,请学生上网查阅,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书资料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顾海良、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洪晓楠、杨慧民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教育部思想教育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8]冯波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黄枬森:《更完整严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0]朱廷岚、吕学芳:《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重点讲授与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

——怎样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都兰军

【摘 要】面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教学课时不够和教学速度不能太快的双重困境,本文提出了重点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规划,提出了教学内容有课堂上老师必须讲的(也就是重点)、由学生自学,老师简单总结讲述和由学生自学,老师只作检查的三个区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重点讲授 学生自学 教学规划

经过一学期又半学期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明显感觉到,要以课堂教学的模式高质量地讲完《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竟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课时明显不够。从课表上看,这门课每学期有51节课(每周三节课),但除去两周考试和复习(放假还不算),实际授课时间最多只有42节课。相比来看,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每学期共40节课(每周二节课),实际授课时间最多有34节课。而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的三分之一。并且,在现在教学中,一次高质量的、有效率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动讨论,视频,教师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特别是在有关哲学内容的授课中),要总结归纳出结论,因而教学进度不可能快。因此,要将教材的知识点全部讲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又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原理系统性的观点。根据这一立场,新教材的内容都是浓缩的精华,该省略的已经省略了,可以说几乎没有不重要的知识点,不讲完整本教材又是不行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下新的教学观念,即学生学习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点并不是意味着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出来。由于课时的原因,要将所有知识都谈一下,必然是匆匆过一遍,这虽然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效果不会太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