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54

第5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4)

搞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需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相关专题的讲授有针对性地来进行社会实践课题的系统设计,并且在尽可能地情况下,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营销专业学生,可以调查商品销售的市场路径问题、“山寨现象”等等,探讨市场机制建设及其科学发展问题,这样更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效果;其次还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地缘关系等一些有利条件来进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熟悉他的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环境,和那里的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容易沟通,便于了解到更为真实的情况,这可以为他们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充分便利的条件。这样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让大学生就诸如农村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中学生辍学、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农业生产模式、乡村集市贸易、城市社区文化和村民文化生活、社区老年人生活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教育、中小学生减负、蔬菜食品价格、环境保护等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从而促使大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切实感受鲜活的社会实际;再次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还需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并作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对于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科学发展观要真正落实到位则需要做大量的细致性工作;再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乃至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上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科学发展观“三进”需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教学是科学发展观“三进”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与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吸引力得以展现的重要关键点之一,是保证科学发展观“三进”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提高教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水平,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体系架构、重要意义要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对科学发展观提出所面对的国情、世情、社情、民情等涉及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这是教师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坚实基础,否则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就会是无的放矢,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形式上。

二是提高教师对科学发展观“三进”的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把他们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目前有些教师错误认为,科学发展观属于形势与政策宣讲范围的内容,与自己所担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无关,甚至认为讲授科学发展观会破坏课程原有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从而对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科学发展观“三进”没有主动性。因此必须让教师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只是党的一项政策、方针和路线,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动体现。它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从而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围绕科学发展观“三进”,不断完善和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三是在科学发展观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要围绕增强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做文章

首先运用图像、声音、色彩、动漫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感性直观的手段和方法展现和表达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魅力;其次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辩论,以理服人,使科学发展观的说服力和对社会现实的穿透力显现出来;再次运用事实对比,活生生的感人事件,以情动人,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最后搞好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学生社团,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开展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等。

四是实现“文件语言”向“教学语言”、“生活语言”的转换,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是以凝练的“文件语言”形式系统地表述出来。但它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着丰富的理论与现实资料在作支撑。课堂教学必须把这种“文件语言”转化成老师和学生所熟悉的“教学语言”或“生活语言”,让大学生感到“文件语言”背后生动而丰富经济社会图像,使他们感到科学发展观具体、亲切、生动、感人。

浅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邓天雄

【摘 要】本文主要以自身教学体会为据,结合其他同行的经验,首先对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改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哲学课教改的得失。在此基础上,面对07年改哲学课为原理课后教学实践的困难与困惑,提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马克思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教学改革 实效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就始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这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政治理论课有相应的变革,另一方面,政治理论课改革成果缺乏权威性的鉴定及推广,也是造成课程不稳定、不断寻求变革的原因。

由于西南财经大学是经济类院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因此80年代搞马克思主义“大原理”改革时我们没有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南财经大学一直开到2007年,才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现在这门课已开出两学期了,改革的效果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难点,怎样增强教改的实效性,是我们当前亟需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自己两学期的教学体会为据,结合其他同行的经验,对课程上述问题做点探讨。

一、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改回顾

之所以要对哲学课的教改作一回顾,是因为我校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师都是原来担任哲学课的教师,总结哲学课教改的得失,对原理课的教改是有帮助的。

哲学课程的教改,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试方法三方面进行的。

首先,就教学内容而言,如何让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第一,努力把握自然科学新知识,用以充实教学内容

哲学课要具时代感,首先就要善于运用新的材料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哲学与自然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日新月异的科学发现,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无数新鲜的实证材料。我们今天讲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已离不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成果。在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和集体阅卷活动中,老师们追踪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构成了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第二,面向世界,在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对照中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改革开放后,不少世界名著得以出版,在大学生中一度掀起了理论热。在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上,师生最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从弗洛伊德到波普,从福柯到德里达,教师只有了解熟悉这些对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的思想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辨别能力。在教研室几位同志的教改文章和教学成果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这方面下的工夫。如唐晓勇老师以推荐、剖析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为人生哲学的切入点,成功引发了学生对人生意义问题的兴趣。刘芳老师在教学中常联系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加以比较,使其课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笔者在认识论的讲授中,把波普的证伪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对照起来讲,指出其中堪称真理性的东西恰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慎对传统,认真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九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近几年国学几成显学。这对于抵制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有好处的。但一些旧文化的沉渣乘机泛起,如封建迷信抬头,伪气功泛滥,后来甚至出现了邪教。哲学教研室的同志在这股热潮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不仅举办了《多维视角下的传统文化》等讲座,还写了文章分析大学生中出现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及利弊。在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宣扬无神论和科学理性。这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具体的应用,还丰富了课程内容。

其次,在教学形式方面,我们力求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同现代哲学注重认识论,注重主体在反映中的地位、作用一样,当代教学论也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的主动性的发挥。当代教学论是对片面强调“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学论和美国实用主义的“进步教学论”的辩证否定。在哲学课的教学形式改革上,教研室的同仁进行了一些探索。就已成文的形式来看,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两项:

第一、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改单一的课堂讲授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虽有系统性强等优点,但满堂灌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讨论是师生交流、教学相长最重要的形式。刘芳老师总结的“2+1哲学大餐”方法的特点在于:每次课都安排有讨论,每位同学都必须参与讨论,讨论有中心议题,老师既参加对话,课末又作小结。这几年,教研室的同志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讨论课时外,在课中还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发动学生提供讨论题和辩题。这些举措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了较大的作用。

第二、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哲学作为各门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其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学好哲学,必须要在哲学之外下工夫。因此,哲学教研室的同志每次都要向学生推荐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还有一些较为通俗的哲学史和具体科学的论著。为取得效果,有时还将读书笔记、心得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唐晓勇老师将此种做法加以发展,总结出一种称为“‘课堂同步’与‘课外异步’相结合的哲学教学模式”的方法。其要旨在于:建立了以“互动”观念为核心的新型范式;强化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性与启发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课外读书与课堂讨论、辩论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在考试方法上,我们注意到了跟课堂改革的协调

要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改革取得成果,考试方法应当与之协调。在教学改革中,一些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了不少书,思考了许多问题,结果考试时成绩并不理想。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原有考试方式的弊端。在教改中,我们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闭卷相结合,有时还采取口试的方法。眼下普遍采取的以闭卷为主的方式,好在能使学生熟悉教材,牢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学生运用原理来分析社会人生,则不如开卷作文的方式。开卷作文对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搜集材料和写作的能力,深化思维,都有很大的好处。但一部分学生会因开卷而放松对基本原理的系统把握,抄袭他人的文章交差。就经验而言,我校哲学考试采用的期中开卷、期末闭卷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通过以上努力,我们取得了教改的初步成果。唐晓勇和刘芳分别获得了省、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哲学课在2004年被评为校精品课,学生对哲学课的反应不错,老师们在评教中的成绩大多名列前茅。

然而教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过程中我们也遭遇了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改革与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矛盾

我们已进行的教改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考试方式上,无不向着丰富多样努力,而教学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则是趋向单一的。教研室每学期填的“教学进度安排表”和教师填写的课程教纲对我们进行教改有着无形的压力。我们担心教学督导组据此检查教学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教学改革与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

哲学课的教改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但经常有学生反映借不到老师所推荐的书。事实上,由于我校不是综合性大学,其藏书的种类与数量一时还难以尽如人意。

3、教师任务太重与提高、交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