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57

第57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7)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其要求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3]“纲要”课的实施方案中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实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始终贯彻得两个基本思想,即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 把握“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观察历史、辨别历史是非。“纲要”课教学以“一个主题”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以“两个了解”作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以“三个选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其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增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之一,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其教学目的之二,通过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4] “纲要”课讲授的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非常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通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革民族平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5]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之三,通过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及现代化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7]。对于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纲要”课讲授的一百六十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就反复证明并深刻揭示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儿女抵御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纲要”课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科学认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更加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更加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再者,“纲要”课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是关键课程。通过纲要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仅如此,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众多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及其身上所体现的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是提高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好素材。通过学习历史,大学生可以从具体历史事件中生动、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崇高。以此为鉴,能够真正做到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学习历史,也会使大学生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坎坷人生经历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增强面对社会、面对挫折、面对竞争的勇气与敢于创造的能力。因此,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新的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是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为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必须的知识铺垫。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要求学生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知识铺垫。只有既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又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和历史发展脉络, 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二、发挥学科优势,融合政治理论学习,培养唯物史观

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的,“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意义非同寻常。大学生成长当中不可避免地有社会阅历少,对历史缺乏真切了解的弱点。在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各种思想文化形态复杂纷纭, 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今天, 某些错误思潮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甚至重要的影响, 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当下许多青年人因缺乏历史教育而未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青年一代历史观的扭曲已是不争的事实。”[8]“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 有很多内容, 涉及许多重要的政治是非和理论是非, 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是其重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 十分重要的是要摸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认清大学生的思想主流。这些年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 以“告别革命”论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不仅在青少年中, 甚至在历史学界, 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大肆渲染中华民族的“奴性”、“愚昧”和“丑陋”;竭力鼓吹殖民主义在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乃至“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功绩”;在美化封建统治者的同时,对爱国志士、改革家特别是革命家大张挞伐, 横加“不识时务”、“破坏稳定”、“丧失理性”、“给社会带来破坏”甚至“妨碍现代化”的种种罪名, 等等, 这种历史的颠倒在一些人那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9]。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纲要”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胡锦涛同志指出: “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 深入思考, 科学分析, 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 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 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10] “纲要”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11]。因此我们在纲要课的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正确导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在大学这一阶段通过学习和总结历史,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是从历史知识上升到思想上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一切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基本指导思想。如何把中国近现代史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至关重要。学习历史要求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历史过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那种纯粹以西方史学理论为指导,以西方价值观为评价尺度来评价中国的近现代史的教学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发挥学科优势,注重运用唯物史观明辨是非,提高学生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说明有关历史情况,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努力帮助大学生划清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由此可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能只是一门史学课程,还要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历史分析之中,它要求大学生从历史观的高度学习这门课程。作为政治课和历史课的复合体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它要求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学会分析总结中国近代历史的经验教训,并注意思考关于历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历史”是怎样的怎样认识“历史”等等。这两个方面内在统一于唯物史观。因此,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并用它来分析具体历史事情对于本课程至关重要;其次它要求大学生从历史是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大历史观。再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要在对历史进程、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发现、提炼历史经验和规律,形成历史认识;此外要求大学生从与现实的结合的角度学习历史。只有联系现实,把昨天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深刻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

[2] [6][7][1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4] [8] [9] [10]李文海:《把“纲 要”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3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贾国雄

【摘 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并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2005年秋季新学年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了统一调整,在这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党中央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的审慎决策,是以构筑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目的,其意义伟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