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36

第36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16)

但是,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之发展的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往往又是对立的,在现代社会中这主要表现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由于社会发展必然存在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世界借助商品、资本和货币无限扩张的本性,使人的世界“物”化了,“实际的生产者表现为单纯的生产手段,物质财富表现为目的本身。因此,这种物质财富的发展与个人相对立的,是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的”,[6]人的生命却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同时,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还难以完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也就难以对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使得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盲目,表现为发展过程中主体尺度的迷失,而这必然导致发展偏离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使发展走向异化,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我们现在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克服这些异化表现,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就完全有必要伸张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及时反思,认真纠正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调整发展战略,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发展走向更人道的目标。

二、发展的人道尺度的引进

人们实践活动的主体尺度(合目的性)和客体尺度(合规律性)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即衡量发展的经济尺度和人道尺度。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的发展阶段总体上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概括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阶段,衡量发展的主要标准还是反映物质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尺度内容;但随着发展的深入,经济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对人的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后者则可以归约为与人有关的尺度,即人道尺度。

经济活动虽然产生于人,但已经形成了一个外在的、对应于“人的世界”的“物化世界”,并以其自身运行的规律,支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经济尺度是衡量人们生存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客体尺度,它反映着经济规律对人类发展活动的要求,人的活动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提高生产者的知识技能、改进生产手段、寻找资源最佳配置、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体制),都属于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尺度的内容。经济尺度还反映了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运作效率,它几乎等价于“物”的尺度,即可以用商品、货币、财富加以量化的尺度。

对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衡量表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有关发展的人道尺度。人道尺度要求发展不仅应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应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享受环境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尊重和维护人的自由、理性和尊严,改造一切使人畸形发展、使人“异化”、使人丧失尊严的东西。人道尺度作为衡量发展的主体尺度,首先是一种内在要求,表现为一种精神理念,但又必须反映在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中,外化为规范性的东西,形成制度、法律、道德、习俗等等。人道尺度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它不是什么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道尺度有不同“质”的内在要求。

从本质上看,经济尺度与人道尺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都是为了确证人的存在和促进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从现象上看,由于经济尺度与人道尺度的性质、内容、评价标准、作用不同,它们之间又存在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对立关系。经济尺度讲究效益、效率,用这个尺度来衡量人道事项往往是不“经济”的,片面强调经济尺度不利于人道尺度实现;而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人道尺度(如搞平均主义),也会阻碍经济尺度的有效实现。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导致人们对物质财富生活的过度关注,加之经济尺度在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中具有直观性、量化性,这使得在现实发展中,经济尺度一度凌驾于人道尺度之上,经济增长指标包揽了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所有评价。现实世界中一味强调经济尺度,用效率牺牲公平,而导致畸形发展的事例比比皆是,社会危机、环境问题和文化失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种偏颇的表现。这种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哲学信念基础上的传统发展观,只关注如何发展得更快,更强,而对“为了什么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一个目的论、价值论的问题却置若罔闻。“我们在解决‘如何’一类的问题方面相当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为什么’这样做的价值含义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糊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谁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7]于是,“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8]现代经济就像一架大机器,而作为生产者的个人不过是这架机器上一个随时可替换的活“零件”,适应机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总是具有某种机械化的特征,人们身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几乎也是强迫地机械运行着。这些困惑不仅出现在西方工业社会,也出现在广大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勇敢引进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社会。可见,发展的经济尺度与人道尺度并非天然统一,它需要人们进行自觉的协调,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将人道尺度引进衡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人道尺度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获得明显改善。但总的来说,前一阶段的发展在看重以GDP为衡量标准的经济指标的同时,对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等人道事项的关注则相当不足。这种将经济尺度凌驾于人道尺度之上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存在着巨大反差,经济业绩与环境状况严重错位,经济发展与人文发展日益失衡。因此,我们必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确立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出发,通过调整发展指标体系,维护社会公正,改造环境质量,树立人文精神,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尺度与人道尺度的统一。

塑造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我们要塑造的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和行为指南。在意识形态方面,就是旗帜鲜明地确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目的,淡化发展的物质冲动和谋利动机,关注发展的人道尺度和精神追求;在科技方面,就是鼓励发现发明的创新精神,加强对科技理性的人文思考,克制技术的非人道化利用;在道德方面,就是发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相统一的伦理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保持对人的发展意义的深切关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我国新时期人文精神体现在发展上的价值理念,它包含如下几层含义:其一,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其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观念。塑造人,就是既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又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在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坚持并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坚持并运用人的尺度。[9]这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发展问题时,既要运用经济尺度考察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又要运用人道尺度考察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水平;既要承认社会发展必然在物质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经验事实,也要坚信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价值导向,发展的物质表现只有在人道原则的牵引下,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去落实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这些内容都要求用更能反映“人”的尺度来衡量发展业绩。

调整指标体系,加大反映人文发展的权重。

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确立和落实,建立起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精神,能够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发展指标体系已迫在眉睫。当然,建立这个新的发展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慎重的工作,它不仅要符合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战略要求,又要考虑到我国总体的发展态势与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差异,尤其是还必须具备一套具有现实操作性的计量方法。为此,我国可以首先参照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如参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荐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进行改进,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人类发展指数(HDI)正是以人的自由的实现程度来考量发展,它紧紧围绕扩大人的选择范围这一目标,选取能反映人的能力实现的三个最基本方面的指标:健康、知识和生活水平,既让人们把注意力从只关注经济发展转移到更广阔的范围,又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方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来反映人们的物质条件和体面生活。以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指标来反映健康和社会安全的水平,以受教育程度来反映知识储备和改变现状的潜力。尽管人文发展指数只是选取反映人的能力和选择的三个最基本方面的指标,但它所反映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而是经济与社会综合情况的反映。HDI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的整合,在方法论上是一个创新。

我国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着手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办法;2004以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当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增加了有关国土资源的内容,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也例举了环境、资源、生态状况等的变化,以此来衡量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成本;还增加了越来越多有关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方面的事项。可以想见,随着我国衡量发展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引导我国的发展沿着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维护社会公正,重视分享发展成果的民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