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9630800000032

第32章 融合的保障体系(3)

大学图书馆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大学生的学习除了在课堂学习以外,还有更多的课余时间阅读更多的专业书籍去加深、拓展自己知识面,了解人文社会的和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图书馆被称为知识的“源泉”、“海洋”或“宝库”,馆藏文献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最新信息、最新成果能得到及时反映。因此,善于利用图书馆是吸收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课外阅读也是有效的方式。图书馆馆藏文献不仅有丰富的专业书籍,还有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审美情趣、艺术情操等人文素养的读物和自然科学科普读物,大学生在其中可以汲取人文和科学的营养。

加强大学图书馆建设,不仅要跟踪教育和社会发展改革走向,调整专业文献结构,还应注重人文和自然科学文献的收藏,两者不可荒废其一。不仅强调人文教育,收藏人文文献,还要加强对科普读物的收藏。不仅让理科学生学好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而且要让文科学生更多地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逻辑思变能力等等。

(四)培养良好的治学风格

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发扬民主等是高校必须发扬的学习风格。只有具备严谨的治学风格,才能做到不忽视工作中的一切细枝末节,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规律。因此高校应培养教师和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勇于纠正错误,不唯书不唯上。

实事求是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追求真理,获得事业成功的思想武器,是探求真理,推进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主观臆想,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精神,就是心无旁贷地潜心科学的精神,是鼓励自由探索的精神。高校师生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同时高校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学术管理制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实事求是、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

发扬民主,百家争鸣,高校主要承担着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教学科研中如果没有不同的观点、不同学派之争论便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在各家各派的争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同样也是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通过各种新旧理论的不断碰撞向前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构建提倡民主、百家争鸣的高校学术环境,允许不同学派、教师与学生、教育者与管理者等之间开展平等、民主的讨论和争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注意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保持科学研究的民主风气,推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五)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环境

现代大学制度是以现代大学理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个制度倡导“学者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高等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因此,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的根基。科学、民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管理中融合的有机体现,现代科学管理已经从以物质为中心的管理,转向内涵式管理,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本性、科学性,注重人本管理、文化管理等。大学的民主管理强调多元参与,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内部事务,管理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核心,强调主体平等,管理过程公开,结果公正。

建设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环境,首先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校长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要让教师、学生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同时进一步完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科学、民主、公开、公正的执政能力和改善育人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以教授为主的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对高校的教学、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实施管理,行政权力主要在于协调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学术权力相辅相成。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教职工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代表大会是实现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他们代表着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保障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调动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仅有助于建立一个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机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民主、科学的精神。目前高校仍然需要在教代会和学代会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效果、工作程序、职权范围、组织制度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改进,使之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相适应,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员工行使权力、参与管理、献计献策的主渠道,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在高校除了用管理制度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人格、管理水平、工作态度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在人格的直接影响下,培养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品德,不可能用任何形式、任何纪律、任何规章和课程时间来人为地代替人格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品德、学识、个性等方面对学生具有一种综合的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说服性和示范性的作用,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内在的多种素质和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主导作用。良好的气氛、良好的情绪、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实践证明,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身人格高尚,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才能使所实施的教育、所灌输的科学真理、所传达的人文精神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地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二、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来源,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水平,有利于检验大学生认识的真理性、锻炼大学生的人格。目前社会实践基地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社区援助基地,勤工助学基地等,但存在着基地模式相对单一、专业性不强、稳定性不足、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管理等,因此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立足于培养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明确基地建设的原则、运作机制等,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应有内容。

首先,学校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形成学校、学生、教师和基地多方共赢的动力机制,可以实现社会实践由短期化、分散化向长期化、阵地化转变。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社会意识较弱,往往过多地注重个性独立,忽视社会的需要,许多学生脱离实践,有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可以选择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把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使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效阵地和功能强大的基地,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认识过程的物质中介,其地点的选择,既有偏远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中心城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既包含企业、工厂,也包含社区、学校等等。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结合高校特点,选准实践基地,只有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建立一批融产、学、研等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基地,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社会课堂,才能弥补高校课堂教育的不足,真正实现青年学生全面成才的育人目标。

其次,学校要结合学生自身需要,在基地选择上不仅考虑专业性,还应注重文理兼容,注重大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建设实践基地。同时,学校还要结合社会实践基地的不同类型,发挥资源优势,设计活动内容,例如社会调查基地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社会调查基地,大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国情、民情,而且能够承接社会研究项目,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生产劳动基地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农村,贴近生产,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培养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精神;志愿服务基地应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公益、奉献社会的精神;科技服务基地具有最强的专业性,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其三,学校对社会实践基地要树立品牌意识,冠以社会实践基地专有名称和标识。使其具有较好的质量和一定的品位特征,在社会实践领域有一定信誉度,在社会有一定知名度,能够给高校、基地单位和学生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品牌基地建设,善于策划,强化基础管理,重点扶持、精心挖掘,凝练特色优势。

三、合理配置高校内部的人、财、物

高校内部人、财、物的合理配置问题实际上就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高校内部体制改革能够为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管理权限以及相互关系的根本性组织制度。这种制度的最优状态是:符合教育规律,能够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变化;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最合理、有效地配置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输出最大效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校内决策与校外参与的关系;二是行政权威与学术权威的关系;三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的关系。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首先是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制是学校与教师在平等基础上建立的契约合同关系,其要旨是对教师的管理由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由重身份、重评审、重资格转向重岗位、重职责、重聘任。其本质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高校人事管理中,使原本成一汪止水状态的教职员工队伍逐步流动起来。这也适应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进入国际市场与各国在世界大舞台上进行公平竞争的时代要求。其次是以院(系)管理为中心的管理重心下移。以院(系)为中心,是指学院(系)在学校总的目标、原则指导下,拥有足够的与其担负的责任、任务相一致的权利相适宜的利益,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改革实践证明,实行以院(系)为中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校、院(系)关系,减少管理环节和信息流动的障碍,实现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有利于增强院(系)的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院(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开拓创新能力得以张扬,挖掘其最大潜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缩短与社会差距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在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供平台。

构建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环境建设是保障。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