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及讲话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9日).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5]中共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6]《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二、著作类
[1]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贝乐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杨乐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5]夏禹龙等.科学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子敏著.和谐人生[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7]文池主编.在北大听讲座第5辑-理想的灵光[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8]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9]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李玉华,李静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3]哈耶克著,杨玉生译.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程倩春.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48]
[15]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Charters,W.Curruculum Construction[M].New York:Macmillan,1923:84.
[17]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8]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2.
[19] 张俊洪.回顾与检讨—新中国四次教育改革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42.43.
[20]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冯友兰.哲学的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博静.科技伦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4]黄蓉生.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5]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6]曾钊新、吕耀怀.伦理社会学[M].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27]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8]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9]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0]少辰先.梁启超讲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1]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2]唐君毅著,周伟编.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3]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4]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5]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3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7]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8]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9]胡良贵,刘宁.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40]庞朴.庞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1]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2]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3]刘木春.和谐校园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44]黄德宽.大学之道:求索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45]杨东平.大学之道[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
[46]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三、论文类
[1]肖 峰.科学精神的语义问题[J].哲学研究, 1998,(07).
[2]张义佼.论人的科学精神[J].现代人才,2007,(02).
[3]程 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2,(04).
[4]解丽霞.近二十年来的人文精神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06).
[5]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 1999,(02).
[6]俞吾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J].探索与争鸣,1996,(1).
[7]方舟子.什么是科学精神[J].中华读书报,2001,1:23.
[8]杜也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 1999,(10).
[9]戴艳军,王卫,房宏君.时代精神的滥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3).
[10]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4).
[11]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陈思和.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J].读书,1994,(3).
[12]许纪霖.道统、学统与政统[J].读书, 1994,(5).
[13]刘良海.人文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4).
[14]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15]陈 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
[16]严春友.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思考[J]. 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3).
[17]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J].学术月刊,2001,(11).
[18]黄瑞雄.科学人文主义的必要和可能[J].南京社会科学,1998,(12).
[19]赵冬梅.加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J].社会心理学,2006,(04).
[20]叶明非.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1(06).
[21]蒋太岩.谈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 辽宁教育研究,2004(01).
[22]舒 扬.大学人文精神构建论析[J].中国高教研究研究,2002(07).
[23]夏 劲, 杨志军.论爱因斯坦科学实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
[24]孙伟平.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J].哲学动态, 2002,(12).
[25]邱存平.科学精神与考证功夫[J].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26]许 龙.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1995,(3).
[27]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28]黄伯云.特色发展-大学办学之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3(1).黄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