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9630800000020

第20章 融合的标志(4)

二、和谐校园的标志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大学校园作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阵地,理应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基本标志,同时又应具有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及标志。

(一)民主平等,依法治校

民主、平等、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大学和谐校园中的民主法治,包含办学理念上的充分民主化,治校模式上的切实规范化。民主平等,依法治校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支持机制,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和谐校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人是高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和谐校园应该让人体验美好、崇高、快乐、成功,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公平正义是一种氛围,和谐校园应该是体现公平正义的校园,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的运作下制度的公平、机会的公平、竞争的公平和利益的公平以及个人信仰上对诚信的尊崇,任何人都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是和谐校园的条件和基础。

(三)包容信任,诚信友爱

包容信任、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和谐校园需要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宽容。这种信任和宽容,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主要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意识上具有诚实信用之态度,与人为善之情感。一个包容信任、诚信友爱的大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缓冲利益冲突,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 增强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积极创新,充满活力

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校园活力,主要来自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激发师生的创造积极性,营造创新竞争的氛围,让整个校园充满活力,是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创新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是破除了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思想观念和机制政策,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创造、创业的机制和蓬勃向上、生机勃勃的氛围环境。

(五)管理完善,安定有序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日常行为准则,以及学校长期沉淀的道德规范,是和谐校园的标志之一,安定有序的发展态势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需求。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校园,是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行为规范、秩序良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科学合理,校园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管理完善、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要求,是确保学校稳定发展的环境基础。

(六)文化多元,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校园应该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的高校的和谐校园应当坚持先进性、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原则,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形成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不仅仅表现为校园绿化、园林化、艺术化,更表现在师生的环境道德水平上。文化多元,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风格,能适应青年学生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特点,能使学生感情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理想得到实现。

(七)个性发展,学术自由

个性发展,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命活力的源泉,是大学探索自然科学和人类奥秘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障,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所在,大学及其师生应当享有作为自己权利与义务的充分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和谐校园应该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校园。学校倡导个性发展,学术民主,各种利益、爱好、习俗相融相汇,兼容并包。另外,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使师生素质不断提高,在更高层次观察和处理前进中的问题,从更高更广角度建立和营造新的和谐关系。

(八)思想全面、理念先进

在办学思想上,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合理定位和定性;在教育理念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和谐的发展战略,坚持走特色化与综合性和谐发展、均衡性与整体性和谐发展以及跨越式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认清教育的功能,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承认差距, 强调适度, 合理定位办出特色。要有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姿态和开放的行动,借鉴吸收国内国际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为我所用。

三、和谐校园建设的途径

200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刘云山同志在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大力建设和谐校园,形成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谐的体制机制、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更好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优化育人环境,激发校园活力,凝聚师生合力,形成团结和睦、共同育人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相长,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为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导向及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构建和谐校园自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支撑和重要阵地。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本身“软实力”的客观要求。针对当前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按照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层面来构建和谐校园。

(一)确定构建和谐校园的战略指导思想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确立科学的战略指导思想,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办高质量、高水平、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改革促进协调发展、以创新丰富发展内涵,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形成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性机制,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移,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二) 确立高校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协调好各种关系

从和谐校园的定义,我们可知它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各种教育要素要全面、自由、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因此,从高等学校与外部的联系、学校内部结构及其各要素的组合来看,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关系,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同时要不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科专业间的和谐,教学与科研和谐,改革与稳定的和谐,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和谐。

(三)努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即学校的物质设施和各项制度等,二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即学校群体的情感意志和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当前社会上各种不利于和谐大学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潮在校园里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用正确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规范,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校园文化对大学师生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学校实施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专业要求、职业道德等都会随时随地通过校园文化这个阵地得到灌输,使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教育。所以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从物质和精神形态的文化建设入手,在加强校园物质形态文化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校园精神形态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四)创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现代大学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综合管理过程。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关于大学制度的安排,二是大学自身层面的内部制度设计。完善的管理既包括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如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服务与管理制度等等,也包括对学校的人与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和谐校园的主题,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目标,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把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有机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统一。惟有这种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才是现代学校的完善管理,才能达到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才能保障和谐校园的建设。

(五)构建和谐校园要防止几个错误认识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要防止几个错误的倾向:一是要防止把和谐校园的构建简单化,肤浅地认为和谐校园构建, 就是校园和和气气,平平顺顺,无矛盾冲突。二是要防止将和谐校园构建看成是一个口号和形势, 认为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花样, 赶赶时髦而已。三是要防止误解或不解和谐校园构建的真正内涵和相关理论, 错误地贯彻和执行。四是要防止没有系统工程理念, 把和谐校园只理解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工程建设, 让工会、学生工作部门和后勤部门去抓,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因此, 要搞好和谐校园建设, 还要全方位提高实践主体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认识,必须站在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实施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