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三位一体;求学、做人和实践的三位一体;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三位一体。这三个“三位一体”也是相系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三位一体”,这个大的“三位一体”就是融合的特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科学技术鼎盛,人不断得到全面发展的世纪。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则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科学精神的内核在于“求真”,人文精神的内核在于“求善”,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能更好地推进我们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显然,当代大学生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业已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根本标志,同时高等学校不断完善的课程设置及和谐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彰显了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实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不断融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第一节 大学生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曲之一。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中就有“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忧愁”这样的诗句。它唱出特立独行的决绝追求人生自由之歌,是我们勉励追求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典范。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积累较厚,思想素质较高,思维非常活跃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理应受到重视。
一、大学生的个性自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任何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且只有在共性当中才能得到体现,也是不同于其他个体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体现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不存在任何抽象的个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又写到:“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中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可见,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存在于生产力之中,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运用者,是生产力中最为革命和活跃的因子。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调动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显然,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求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而不再是他人的附属物,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受到束缚,个性自由被贬抑的人不是真正完整的人,是缺乏创造力的人,个性自由得到极大伸展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才能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才能推进人类文化和文明极大地丰富和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自由也只有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才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要志存高远向前看。只有在社会实践和具体生活中抛掉书卷气,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在不断地为社会和集体进步及解放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得到真自由,使自己的个性得到真解放。同时,因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大学生始终都是社会的人,始终都是团体的人,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摒弃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大学生们应该懂得,虽然个性自由表现为个体的自由性、自主性、独创性,但同时个性自由也不是一个绝对的任凭主体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自由。个性自由不光要受到自身客观规律的约束,受主体生命本体的限制,而且对于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的大学生们,还要受到来自于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制约,受到其他个体在寻求个性自由时的相对性约束和限制。自由不是绝对的,它和责任义务密切相关,它要求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不能妨碍其他个体的自由,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所以,我们在强调各自彰显个体主体性和自由的同时,必须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团体意识。正如哈耶克所申明的“当人们对自由的信念坚定时,他们对责任的信念也是很坚定的,对责任信念明显减弱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自由的尊重的衰退”。
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教育应“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99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里关于我国有关教育的会议和决策中所谈到的“全面发展”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全体青年学生的德智体协调、均衡发展。这里对全面发展的强调和要求,目的在于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
从哲学层面讲,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必须应该放在现实生活中来,不能抽象地讨论。人只有在社会实践的环境中才能够谈得上全面发展,纯思辨的理解只能走向唯心主义的深渊。马克思曾说过“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中不断地对自我的超越;是人自身在突破生产实践和实验活动过程中的藩篱,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突破藩篱,实现自己对世界和自身的新认识,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解放;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全面发展要求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光要参加体力劳动,还要懂得总结经验,善于思考,把脑力和体力相结合促进人的脑力和体力协调发展。早在1921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中就深刻的指出“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图脑力和体力之平均发展,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可见,这里毛泽东已把学校中进行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看成是推进知识分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实就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并得到确立的过程。为此,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以劳动能力发展为基础,在对社会关系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前提下,通过自觉性的生命活动在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逐渐确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并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实现自身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一个人得到了全面发展,才可能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基础,提供条件。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思维活泼,创造力旺盛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须到实践中去,结合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力行。首先,必须为自己设定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踏实认真,知行结合地一步步实现。其次,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活动,如学生会、假期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岗位见习、志愿者等活动,这既能积累经验,又能增加社会阅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再次,还应善于总结,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和人生价值,使个体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其更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体性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纳入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赋予其主体性地位。必须要认识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面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在性。无疑对于我国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不断强调、深化和重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大学生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意义
前文我们对大学生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内涵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它们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落实到我们的高等学校教育之中,真正地在实际行动中彰显理论的巨大力量,使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际中不断践行。
(一)创建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大学生平等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我们在高校中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成才的公正竞争环境。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人人都能受到教育,进而让每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中去竞争,去自由平等地发展,最终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公正原则的充分实施,将会带动人的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引导人树立真正科学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只有真正具有公正品行的人,才谈得上去尊重他人的权利、恪守自己的义务,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能为真理而奋斗甚至牺牲的高尚的人。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间的自由、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而且能够锻造出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同时良好的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迫使大学生走出书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二)坚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们遵循基本行为准则,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得以实现,而且应加大法制教育和纪律意识。要使他们知道,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在法律和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是“自由化”的随意发展,是在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性发展的和谐空间下,去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禀赋。尊重他们的个人倾向性特征、个人心理特征以及个人的社会特征,使他们的个人兴趣、志向、理想、个体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展现,个人的体力、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和发挥,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社会形象更加完善和优化,使其各种个性化的要求能够相互协调。这样就可以推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得到培养、完善,同时还应不断激化大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的热情和主动精神得到迸发。
(三)全面发展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我国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地表述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几十年的向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转换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独立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得到升华。同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呼唤大学生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创建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大学生平等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坚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尊重学生追求个性与自我表现的天性,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