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9630800000016

第16章 融合的特征(7)

3、利他

说到自信与自立,自然地会联想到自强,但我认为自强是在自信与自立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是自信与自立的归属,利他才是成才理念的必然要求。如果说自信与自立的原动力是利己,那么利他则是达到利己的必经之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利己和利他做了细致的分析,他强调“利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利己”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了面包师的例子来说明经济活动的“利己”本质,只有面包卖出去了,面包师才能得利。面包能否卖出的根本取决于面包能否为消费者接受,满足其需求。如果面包是劣质的,甚至是有毒的,那么面包肯定卖不出去,面包师也就无法获利,面包师追求自己利益的经济行为也就是无效劳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己”是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的。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视察时,曾语重心长地对广东企业家说:“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道德的血液。”

这里的利己或利他与“利己主义”或“利他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利己主义”或“利他主义”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马克思主义认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 “美德”。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因此,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本身。马克思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当代大学生应该把利己与利己主义、利他与利他主义区别开来,在成才过程中,真正使利他成为自己成长壮大的指挥棒。

(三)责任观念的更新

从责任观念的角度来审视的融合,一些研究人员也许会列出一系列的责任来,如社会责任、人生责任、家庭责任等。但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三个维度来体现自己的责任,即核心价值、民族精神、国家利益。

1、践行核心价值的责任

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对于深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自己学习和成才的全过程。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将其整合到所有的学科内容中,将主流价值观融汇到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高等学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侧重点不同,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之中。

2、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爱国主义是人们真诚、热爱、报效祖国的集情感。表现为爱国情感、爱国思想、爱国行为等三个层次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何为民族主义呢?梁启超说:“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国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国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民族主义往往在某一族受到外侵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民族主义的两种表现情况:弱小受欺时,表现为一种反抗,求独立、求生存、求统一,这来源于爱国主义本能。实力强盛时,表现为一种傲慢和野心,极易表现为大国霸权主义。民族主义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密切联系的。在西方,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是同一词,即Nationalism。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民族主义。但两者毕竟是有所区别的。我以为,爱国主义强调在物质层面维护祖国的完整,而民族主义强调在精神层面维护祖国的尊严。二者都可化作国人为保卫祖国与侵略者殊死搏斗的伟大行动。当敌人被赶出国土后,爱国主义(物质层面)基本结束,但民族主义(精神层面)的斗争还将长期进行。侵略者在精神上给两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往往还要持续若干年。在这个期间,民族主义情绪随时可能滋生。两国之间对待战争历史的不同态度往往最容易引发民族主义情绪。

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我们认为,衰弱的中国需要民族主义,崛起的中国同样需要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民族主义是一种凝聚力、号召力、动员力。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之间只一步之遥,就像真理往前多进一步就变成谬误一样,民族主义情绪表达过了火就成为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实际上是终结的民族主义,尤其喜欢与国际主流社会唱反调。如何把握二者的界限?我认为这个问题还得回到精神层面来区分。凡是发展民族精神,激发本民族的爱国热情的精神或精神产品就是民族主义;凡在发展民族精神,激发本民族的爱国热情的过程中伤害或践踏了别国别民族的精神或精神产品就是极端民族主义。理解这个问题与理解“自由”这个问题相似。人人都有自由,但自由是有限而非无限的,一个人在享受自由时不能妨碍他人之自由,否则他人则不自由。

一个人的思想能通过大脑左右一个人的行动,极端民族主义也可在一个民族中武装一批极端民族主义者,当国家的政权被这些人把持,极端民族主义行动便不可避免,发展下去,国家无宁日,世界无宁日。这在世界历史上以及当今国际社会中都可以找到例子。中国的青年学生在对内弘扬民族精神与对外表达民族主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从世界范围考虑问题,毕竟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任何极端民族主义的对外观都是落后的对外观。任何感性的冲动都会使我们的民族蒙受物质或精神的损失。清末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是挽救民族危机的正义行动,但其对洋人洋货洋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打砸排斥态度,是盲目的、非理性的,义和团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有人把当年义和团的方式继承下来,发扬起来,以冲击日本商行来表达民族主义情感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地甄别,这是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这时我们应回答:这不是理性的民族主义,我们要与这种狂热划清界限。

3、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

我国的国家利益是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相联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决定着国家利益的存在方式。国家利益既是具体的又是历史的。不同的经济政治状况、国力军力水平、安全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家利益追求。依据重要性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国家利益可区分为根本利益或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一般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军事利益和文化利益等。

当代大学生如何维护国家利益?首先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其次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是我国的根本利益。稳定、祥和的社会秩序是我国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基础。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是大学生必须把握的行为准则。把思想行动自觉统一到国家根本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上来,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根本要求。其三要熟悉涉及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特别应当熟悉宪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出国留学人员守则等等,对遇到的法律界线不清的问题,要肯学、勤问、慎行。其四是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失国格、人格。其五要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国家安全机关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主管机关,是与公安机关同等性质的司法机关,分工负责间谍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当国家安全机关需要大家配合工作的时候,在工作人员表明身份和来意之后,每个同学都应当按照《国家安全法》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尽力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如实提供情况和证据,做到不推、不拒,更不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公务。

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这个问题上,著名歌星刘德华给大学生做了表率:

2006年6月5日,刘德华一行来到日本,举办了小型歌友会。歌友会一开始,歌迷欢呼,但是刘德华拒绝用日语向大家问好,接着又拒绝了主办方安排的日语歌曲,并把所有曲目都改为普通话,原定的粤语歌曲也全部取消。刘德华用普通话一字一句说道:“本来我是不想来日本的,但是因为合约在身,不得不来日本。但是你(指记者)不要以为是一纸合约把我牵住的,如果我不来,没人可以把我怎么样。我只是觉得这样对我歌迷不公平,因为歌迷是无辜的。我不想做的事,谁也无法逼我做,而且,你逼我,我也不会做。”刘德华接着说:“引用一句话,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我想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国界的。”他对着主办方说:“以后介绍我时,不要说我是香港歌手,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然后,他当着几百名日本歌迷的面,演唱了一首《中国人》。

践行核心价值、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是当代大学生要端正和更新的三大责任,与学习理念的更新、成才理念的更新共同构成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形式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