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9513900000014

第14章 诸子百家,他山之石(4)

目睹了韩国的日趋衰弱,韩非子曾多次向韩王进谏,希望韩王变法图强,但始终都未被采纳。失望的他写了《孤愤》、《五蠹(音杜)》、《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文章,详细说明了他的法治思想,也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虽然韩非在生活中有口吃,不善言谈,但是他写的文章却气势逼人。

后来这些文章流传到了秦国,秦王当初读其中时对之非常赞赏,但却不知道是谁写的,便问李斯,当得知是韩非所写时,为了见到韩非,秦王便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终于见到了韩非,非常高兴,留他在秦国,但却没有重视和信任韩非。后来,秦王听信还李斯和姚贾的谗言,认为韩非上书劝自己先伐赵缓伐韩是在为韩国谋划,于是便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后来,韩非死于狱中。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思想主要见于《韩非子》一书,书中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论证切中要害。今天所存的《韩非子》一书,绝大部分都是他本人的文章。郭沫若曾将他与战国其他名人的文气对比,说:“孟文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浑厚,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韩非子名句:

善张网者引其纲。

解读:善于撒网捕鱼的人,总是抓着网的绳结撒开。我们做事情之前先要分清楚主次,要将精力放在主要问题上,而不能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枉费精力。不分主次的行动是不会取得多少成效的。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解读:长大几千丈的大堤,会因为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一些原本看起来的小问题也可能是铸成大错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不要因为小事情而造成了大的失误。在品格修养方面尤其如此,千万不能让一些坏习惯影响我们整个人生的发展。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解读:不能戳破的盾牌与无所不穿的长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不然就是自相矛盾了。说话办事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很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了。说话做事不自相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始终保持诚信的品格。

去好去恶,明臣见素。

解读:君王不表现出自己的喜好、也不表现出自己的厌恶之处,臣子们就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面目了。上有所好,下必校之。所以领导者应该慎重自己的言行,而臣子也应该直言不讳,才是君臣之义。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解读:袖子长舞蹈起来就很好看,资金多运营起来就顺利。有一个好的条件,做起事情来就得心应手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为自己的成功储备良好的条件,千万不要等到机遇来临之时,才发现自己没有抓住它的能力。

诚有功,虽疏贱必赏;诚有过,虽近爱必诛。

解读:确实有功劳的话,就算是平时疏远、身份低贱的人也要奖赏;确实有过错的话,就算是和自己关系好、又非常喜欢的人也要惩罚。“法不阿贵”,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

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

解读:做工的人老是改变自己的行业就做不出成绩来。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恒心和毅力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我们就很难在某些方面积累经验,这样,成功的几率就会大打折扣。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解读:和氏璧不用五彩来装扮,自有一种神韵。保持自己的淳朴神韵,就是一种特别的美。自身有能力和才华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物的修饰也能引人注目,只有那些无才无德的人才总要以言语来给自己作修饰。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解读: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我们做事情不能总是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要记住,行动比结果更重要,如果总是担心失败而不肯去行动,那永远也没有成功的机会。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解读: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所以不要把事情的成败得失看得太重,为人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解读: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外表的东西是很靠不住的,我们不能被它们蒙蔽,而应该时刻保持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解读: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法律是治理一个国家最好手段,有了它,社会秩序才不至于混乱,人们的生活也才有保障。

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解读: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成大事者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总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也不要总是夸耀自己的才华。

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解读: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恰当地定位自己,就总会有用武之地。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解读: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与人合作,发挥团体的智慧和力量。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解读: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遇事保持冷静,我们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惊慌和焦虑是于事无补的。

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解读: 一个人做事和帮助人,如果一心考虑对别人有利,那么与疏远的越国人也能和谐相处;如果一心考虑对自己有害,那么父子之间也会分离和仇怨。我们一定要尽量帮助别人而不要总想着算计别人。

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

解读:君主听言不加以检验,就无法责求臣下的事功;不督促说话切合实际,邪说就会迎合君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君主只有先保持良好的德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臣子们才会效法和遵循。

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解读:统一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比法律更好的;整饬官吏,威慑民众,消除荒淫怠惰的行为,禁止欺诈虚伪的风气,没有比用刑更好的。法律是管理国家的最好工具,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李斯

李斯概说:

李斯本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来到秦国谋求发展。此后他的仕途之路步步亨通。他先是受到吕不韦的赏识,被委以一定的官位,后来有机会接近秦王嬴政时,便劝说秦王灭诸侯、称帝业。秦王见了,对他也是赞赏有加,不仅接连几次给他升了官,还采纳了他的计谋和建议,派遣谋士拿着珠宝玉器游说诸侯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后来,在他的协助下,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被任命为秦国的宰相。在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执政期间与赵高多有冲突,且被赵高嫉妒,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株连三族。

李斯不仅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很有造诣。他在任职为宰相期间,为国家制定了有关的礼仪制度,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此外,他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这些方面的统一巩固了秦王朝的统一,同时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一些政论性的文章中,如《谏逐客书》,对秦网罗天下人才是有功绩的。书法上,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李斯名句: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

解读: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社会不是相互沿袭重复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治理国家的政策也需要因时而异。其实不仅是治理国家时需要这样,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的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解读:我听说地域广阔可以种很多庄稼,粮食就多了;国家大了,人也就多了;武器锋利了,士兵的士气也就旺盛了。这是李斯《谏逐客》中的名句,意在劝谏秦王要增强国力,招纳贤士。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解读: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李斯认为人才是成就大业的重要条件,所以用这句话来劝谏秦王要广纳人才。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解读:物品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秦国的贤士中也有很多不是出生与本国,但愿意效忠的却不少。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李斯在这里阐释的虽是治国之道,但其中的一些思想也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那就是不要以出身论英雄,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解读: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这是李斯在被腰斩之前对自己的儿子李由说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李斯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物,他虽然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自私、势力,有着明显的人格缺陷。

§§§第五节 墨家

墨家概说:

在现今,人们一提起自然科学研究,马上就会想到西方的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的确,这些人物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可是,你知道吗?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比阿基米德进行各种物理实验还早200多年的时候,中国就有人已经在做同样的事情了,甚至研究得更加深入。他研究了几何光学、杠杆原理、声音传播,还善于制造各种机械。这个人就是墨家学派的墨子。

墨家是诸子百家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就是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每个成员所得的俸禄也必须交工。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是我国最早的科学家之一,也是哲学家,虽然他懂得各种各样的技术,但他认为技术是为保卫和平、抗击侵略服务的。所以人们对他“兼爱”、“非攻”的思想更有印象,也更加敬佩。他反对战争,为了宋国不被楚国侵略,他奔走数千里,劝服楚王收回出兵的命令。他爱世人,不计远近亲疏,不分老少贵贱,他眼中没有国籍和等级的分别,只有人类共同的命运。所以后世人们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墨”,当时的人有“非儒即墨”之说。他的学说也融进了民族的血液,成为我们爱好和平,团结互助等高尚品德的古老渊源。所以说,墨子的思维与当代的科学、民主、安宁、泛爱、重视民生的看法如出一辙,这是很具有前瞻性和影响性的。

和孔子一样,墨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也将墨子的言论总结成了一本书《墨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包括墨子言行;另一部分称作墨辩或墨经,是后期墨家的思想,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

墨子的伟大思想也为他带了很多美誉,如鲁迅称他为“中国的脊梁”,胡适认为,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的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也说他是“比孔子更伟大的人”,梁启超曾感叹:“欲救中国,厥惟墨学!”

墨子名句:

是故置本担心者,无务丰末。

解读:所以底子树立不牢的人,不要祈望有繁茂的枝叶。地基没打好是建不成高楼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基础不牢固,就不可能干好大事。因而,要想成才,夯实基础很重要。

志不强者智不达。

解读:意志不坚定的人,他的智慧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坚持下来,志向毫不动摇,我们的才华也就能在坚持的过程中慢慢地展现出来了。坚持,就是给潜能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

解读:办一件事都不及善始善终,就不要做许多事。与其什么事情都去尝试一下但却不能善始善终,还不如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如果总是凭着自己的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