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9513900000013

第13章 诸子百家,他山之石(3)

解读: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初看起来,老子的这种思想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如果能不拘泥于习惯性思维,就好理解一些了。这就像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解读: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话的好坏并不在于言辞,而在于能否给我们带来启发和帮助。所以,我们在平时应该多听取那些实在而有用的话,而不要轻信甜言蜜语。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而存在。长和短相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赖,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这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每一个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解读:兵革是不吉利的工具,不是君子该用的,只有不得已才能动用它。用武力是很难彻底解决问题的,动不动就引起战争也绝非明智之人应该做的,因为这会影响国家的正常发展,导致生灵涂炭。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国家也才会富强。

善用人者为之下。

解读:真正善于用人的人总是非常谦虚,从来不自高自大。民间有句俗话:“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真正的贤者总能保持谦虚的作风,只有那些才能并不完善的人才总会自以为是。唐太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从来不自以为是,总是虚心求教,所以他被称为千古一帝。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读:天道极为广大,虽然看起来稀疏,但是绝对不会有所疏漏。原来老子是想用这句话来说明顺从自然的道理。现在人们常用它来警示人们不要对自己的罪行保佑侥幸的心理,法律永远会制裁犯人。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解读: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才算有智慧,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人才算明智。人贵有自知之明,很多错误,往往就犯在不自知上。客观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当你了解了自己,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也就会缓解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解读:最上等的善就好比水,水滋润着天地万物,但是从来与世无争。在老子看来,水是一种美好的意象,它蕴涵这无穷的智慧,有智慧,谦逊、持之以恒、柔软坚强、适应环境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解读: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老子在这里说的是该如何面对自我的问题。与其夸夸其谈,不如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与因自恋而张扬得过了头,还不如保持矜持,以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魅力。做到这些,我们才算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解读: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在老子看来,很多概念的产生都是相对而依存的,缺一不可。在我们看些,这些思想可能不好理解,但如果多了解一些哲学知识的话,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解读: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拘泥于眼前的利益,总是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是得不偿失;而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以退为进,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解读: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老子非常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很高深的心境,需要慢慢体悟和修炼。

庄子

庄子概说:

与孔子一样,庄子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虽然没能成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还影响到卢梭、梭罗、尼采等这些著名的哲学家。而且,现今人们所说的“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与庄子也是不无关系的。据历史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别人都来吊唁,庄子却“鼓盆而歌”。那么,庄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庄子,名周,原来是楚国楚庄王的后代,后来因为战乱搬迁到了宋国蒙,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一起并称为“老庄”。他与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就被后人称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倾尽一生心力写出的《庄子》一书中。这本书充分显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和优美灵活的文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要因为汲汲于名利而蒙蔽了自己,给人生加上太多的枷锁。表面上看,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宁愿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实际上,这正体现着他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的思想。此外,他还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以完善自我修养的方式来改变精神修养的境界;他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世间的万物及其变化……可以说,庄子的学说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的很多学者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都受到了《庄子》影响,后来的道教也继承了庄子的道家学说,并将庄子神化,奉为神灵。

庄子名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解读: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疲惫不堪。我们一向提倡要努力学习,但是庄子认为,学习的本质并不是为了知道得越多越好,知识不能成为人的装饰,而要为人生所用。如果仅仅为了获得知识而不停地追问,到头来反而让人的心灵钝化了。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解读:有能力的人会操劳,睿智的人会忧虑,只有什么都不会的人也就无所求,感到满足了。

在此,庄子传达出自己“无为”的思想主张。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对什么都无欲,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这与老子的思想是相契合的。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这种思想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悲观主义,而是一种超脱、豁达的追求。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读:全世界的人都赞美他,他也不会因之而振奋;全世界的人都诋毁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修养是内在的,不会应为别人的夸奖和贬抑而改变。有修为的人,能够超然物外,宠辱不惊,内心安宁而从容。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解读:手上操作很顺利,与心中所想很配合。“得心应手”这一成语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很熟练地做一件事情。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解读: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这里用“薪”来比喻看得见的形体,以“火”来比喻精神,所要表达的意思为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现在我们就常用“薪尽火传”这个成语来以喻学业师徒相传。

去小智而大智明。

解读:去掉小聪明,往往就能得到更大的智慧。做事情偷工减料、寻找捷径并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而且,那些经常耍小聪明的人很可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人还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解读:从自然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没有贵贱之分。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能这样来看世界,就不会被外表的好坏而迷惑了。

以随侯珠弹千仞之雀。

解读:用明珠去弹飞得极高的雀鸟,很明显这是在舍重求轻,是不明智的。生活中,一些人常常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或是为了金钱而损害健康,这些都是在舍重求轻,是极不值得的。

好面訾(音子)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解读: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地里诋毁别人。言辞上的赞美并不一定可靠,内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应该光凭语言上就轻易对一个人做出评价,而应该多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那些不善于说好话的人,内心可能还要诚实正派的多。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亦死次之。

解读: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灰意冷,人的生命结束也不如它可悲。生命结束了,但是信念还会存在,人活着没有信念,如同行尸走肉。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解读:如果水积得不够深的话,它就不能承担大船的重量。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不到好根基,我们是无法建成高楼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的成才和发展。只有基础牢固,我们才能胜任重大的事情,从而有所成就。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解读: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一个人如果总是汲汲于名利,肯定就会不择手段地去做一些违背良心和道义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很聪明,可总想着与人争斗,这也未必是件好事。这两者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摒弃。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解读;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解读: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庄子的这句话深含着辩证的思想,也传达出他“无为”的思想主张。庄子认为,世俗中所谓的“有用”,其实都往往是戕害自身的。比如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如果它们于人类没有用的话,就不致毁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解读: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忘枯荣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生死存亡,浑然一体,生息繁衍,自然天成,这才是真正和谐。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种规律,而不必过于强求。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解读:人存在于人世之间,就像白马经过一个很小的狭缝似的(非常快),转眼就过了。后来人们常用“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解读: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小人之间得交往甜的像甜酒一样。君子之交是以道相合,而不言利,故虽淡却亲;小人之交是以利相饰,而利不常有,故虽甘却有时而绝。这么说是因为君子有高尚的情操,他们之间的交往纯属友谊,看起来平淡,但却能长久保持亲密关系;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之上,表面上看起来很亲密,一旦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功利需求时,就很容易断绝。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寻找君子而回避小人。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解读:镜子明亮、光滑的话,尘埃和污垢就不会停留在上边;尘埃和污垢如果停留在上边的话,镜子就不明亮了。实际上,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人的内心如果明亮,就不会被情欲蒙蔽;反过来说内心被私欲蒙蔽的话,就不会明亮了。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解读:渔具是为捕鱼而存在的,鱼捕到了渔具就没有需要了。捉兔子的陷阱是为捕兔而存在的,兔子捕到,陷阱就没有需要了。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可以忘掉言语了。相比于所用的手段,目的才是最主要的。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解读: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学会知足,并能时时注意加强自己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解读: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害人的东西,我们还是少沾惹为妙。

§§§第四节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概说:

韩非子出生在战国七国之中最弱小的韩国,是贵族子弟。他曾与李斯同学,跟着荀子学习。但是韩非子的思想不同于荀子。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主张清简无为,君臣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