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9513900000012

第12章 诸子百家,他山之石(2)

解读: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有德行的人即使在遭遇困境时,也不会抱怨上天和别人没有帮助他,而是会自我检讨,自己承担责任并努力解决问题。成语“怨天尤人”就出自于此。在遇到困难时,抱怨于事无补,只有学会自我反省,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才是当务之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读:所以上天如果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饥受饿,使他的全身困苦乏力,使他的行为总是不断地遭受到干扰麻烦。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人都是在历练中成长起来的,经受住苦难的磨炼,在其中锻炼能力和意志,增长知识和才干,我们才能担当得起大任,取得最终的成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解读: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态度都是相互的,你对别人的态度决定着别人对你的态度。所以,如果你想要别人怎样对你,就应该先怎样对待别人。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解读: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它的文字词语,而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心比心”地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荀子

荀子概说:

我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从古代的办私塾到现今的兴办学校、重视师资力量建设,我国的教育发展可谓蒸蒸日上。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数的教育名人脱颖而出。但如果要追溯最初的教育,荀子是不能不说的,因为他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大学校长”。

荀子,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安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的人都尊称他为“荀卿”。

《史记》中记载荀子五十岁的时候游学于齐,在那里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机构“稷下学宫”,担任主要领导,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后来到了楚国,春申君封他为兰陵令,春申君退位后,荀子也退休了。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孔子提出了“仁”,孟子提出了“义”,荀子就在两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社会秩序。与孟子认为人类“性善”的观点不同,他提倡“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只有进行礼乐教化,才能摆脱人性中“恶”的成分。这就否认了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重视学习,倡导终身学习。学习不是天才的专利,专心致志的人,即使头脑不是很聪明,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相反,即使是天才,假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荀子的主要思想见解体现于《荀子》一书中,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荀子自己的著作,也有一些是门人增加的。全书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语言丰富多彩,比喻、排比和对偶的句式很多,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荀子名句: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读: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青色颜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青色颜料比蓝草要鲜艳多了;冰,是水冻成的,但是冰比水可要冷多了。学海无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只有坚持学习,我们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解读:骏马奋力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聪明的人如果不坚持、不勤奋也是很难学有所成的;反之,即使是愚笨的人,坚持努力也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读:刻几下,歇一歇,这样下去,就是一块糟木头也刻不断;可是要是不停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被刻空。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意志。一个人如果

有了恒心和毅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也能办成;反之,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解读: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件事而分辨清楚。能力再强的人,一心多用也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凝聚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只会顾此失彼。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解读:人主的本职是选用贤人,臣子的本职是处理职责事务。在社会上,每个人的分工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然后才有资格去指导和帮助别人,否则的话,则是得不偿失的。

学杂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解读:盲目地学习一些杂乱的传说,空洞地死记那些《诗》、《书》的条文,对实际毫无用处,学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鄙陋的腐儒而已。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就应该明确学习的目的。我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要知道,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不去实践,知识总是死的。只有学以致用,我们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

解读:要知道千年以前的事情,先要了解眼前的事情。有一个很好的生活常识积累,古人生活的很多疑惑也会解决,没有生活常识仅凭空想,做出来的学问是不可信的。

涂之人可以为禹。

解读:普通人也可以称为大禹那样的圣人。这句话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说的是一样的道理,即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使是普通人,只要修身明德,也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读:君子博学,而且每天反省自查,就能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自省是一种美德,

它既能让我们避免犯与以前一样的错误,也能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从而不至于让小错误升级。这就像是机器要经常检修,才能保持正常运转一样。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解读:路虽然近,不走的话也不能到达;事虽然小,不做的话也不能完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缺少了它,即使是再小的事,也不能做好。

悍戆(音状)好斗,似勇而非。

解读:身体强壮但是呆头呆脑的,只知道与别人打斗,这样的人看起来很勇敢,其实不是。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的人只能成为莽夫却做不成英雄。真正的勇敢的人并不以武力取胜,而是凭借智慧和德行感染人、帮助人。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解读: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实践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对事情的真实情况有更深切的把握。如果不身临其境,很多东西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真正懂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读: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应该努力积累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读:不去积累半步,就不能走千里;不积累小的河流,就不能成为江海。这话的意思是说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江海的博大也是因为众多小河流的汇聚。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解读: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与个人的成长有也是不无关系的。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多结交一些品行良好的朋友而少与道德有缺陷的人来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解读: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自己的常规,不是因为尧王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王的暴虐而消亡。顺应其变化加以治理就会吉利,不顺应变化而混淆不清就凶险。遵循自然规律很重要,这能让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解读:不懂的事不发表意见,没有问清的事不发表意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就应该如此,千万不要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乱说话。与其发表错误的言论,还不如保持沉默,多倾听一些别人的见解。

无用吾之短遇人之所长。

解读: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较量和抵挡别人的长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所以,不要盲目掩饰自己的不足,而应该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完善自己。

§§§第三节 道家

老子

老子概说:

在诸子百家的人物中,老子的身世颇富传奇色彩。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所以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也有人称他为“老聃(音单)”。但他的真名并不是这个。老子姓李,名耳,是楚国人,今天算是河南人,汉族。他曾担任过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学多才,相传他还是孔子的师傅,当初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专门向老子问礼。

据史料记载,老子听到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人生如同流水,一去不回之后,老子不以为然地说:“生老病死都是自然,只有贪心的人才会感叹啊。”老子手指着浩浩的黄河,对孔子说:“你要学一学水的德。上善若水:水对万物都有好处,但是它从不争功;水虽然很温柔,但是又很坚韧,滴水石穿。”“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一个著名思想,

除了这一思想,他还有其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如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强调“无为而治”等。他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被我们所熟知的“小国寡民”、拥有淳朴民风的社会。

老子的主要思想,蕴涵于《道德经》之中。《道德经》又名《老子》,这本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容。其中对后人最有指导意义的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比如,书中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而且这两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在现代,这本书被译成一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传播范围这么广的古籍。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老子所写的最初的那个版本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后来学者整理的版本。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仅在春秋时期独树一帜,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后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就吸取了老子思想精髓,并尊奉老子为道祖。

老子名句:

知足之足,常足。

解读:只有知道知足,才会经常感到满足。这句话说的就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其实,这世间最简单的快乐就是知足常乐。看淡尘世的烦恼,不慕荣利,我们才能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灌注于现实的幸福之中,懂得珍惜拥有。

大器晚成。

解读:宝器都形成得很晚。成大事者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成功,所以大器晚成,《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号老泉)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例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读: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驰骋。不要以为坚硬的东西才是最有力量的,所谓柔能克刚,水滴石穿,这就是老子强调的“上善若水”的道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读:最大的声音听不见,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这句话显示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很多学者都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现在我们多用它来形容真正的大师是朴实无华的,真正的学问是简单明了的。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之。

解读:因为他什么都不争,所以没有人能争得过他。与世无争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有时它反而能让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所谓“壁立千仞,无欲乃刚”,只有真正无欲无求,才能达到坚强、勇敢、强大的境界。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读:两个相邻的国家可以看得见,听得到对方国家里的鸡鸣犬吠,但是两国之间的人直到老死也从不往来。“小国寡民”的出处,就在于这句话。小国寡民,并不说老子排外、自闭,而是对一种淳朴民风的向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解读: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一个人的才华展示就像用脚尖跳舞一样,用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芭蕾舞来,但我们在平时却不能总是踮着脚尖走路。只有打好基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