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9511900000009

第9章

怀积极心发愿力,改变始于此时此地

理想便是希望,是力量和快乐的源泉。

佛学修行不能日行千里,没有速成的捷径,若无耐心、恒心,且没有诚意,便不能有所修为。只有内心充满坚定的成佛愿力,再付诸踏踏实实的行动,才能真正成就佛法。

人间有那么多肉身佛,他们完全证得佛性,自在地活在世上,并作为佛法的明师,引导世人走菩提路。肉身佛所以被称为佛,原因在于他们的心是虔诚的,心中成佛的愿力是安定而不灭的。他们一心礼佛,从不怠慢,满怀希冀和虔诚之心,修成正果是迟早的事。所以,心中有愿力,可以让人突破一切的阻碍,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寿康女在父亲病重之际,一直虔诚拜佛。父亲病好之后,寿康女还是坚持虔心礼佛,从不忘记做功课。

在当时,有位年轻人考上了状元衣锦还乡,他的父母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到寺庙上香还原,做一场大法事。

做法事的日子到了,按照规矩,状元的父母必须要赶着上第一炷香,才能尽显自身的虔诚,于是住持吩咐香灯师父在早晨的时候把守香炉,不要让人抢上第一炷香。

可是第二天清晨,状元的母亲一到寺庙,看到香炉上早已经插了三炷香,于是有些气馁,跟住持说了这件事情。

于是第三天早晨,住持让香灯师父把寺门关上,等状元的母亲来之后再开寺门。谁知道又有人提前上了香。

这件奇事发生之后,香灯师父决定一探究竟,于是一夜未眠,守在寺庙门口。在清晨时分,只见一个少女走进了寺门,她虔诚祭拜之后,上了三炷香,遂转身离去。然而,寺庙的大门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开过。

香灯师父一看这少女竟然是寿康女,便到了寿康女的家,发现寿康女在家中设了佛龛,每日都做功课,其行为宝相庄严,竟是突破了凡胎肉体,以心接近了佛。

寿康女之前发愿拜佛,是为了给父亲消除今生的恶业;而后来发愿拜佛,心地虔诚至脱离凡胎肉体,这就是上等愿。所谓上等愿,就是觅得佛法无边智慧的愿望。有了这种伟大的愿望,寿康女突破了肉身的阻碍,以心接近了佛。

有一位哲人说过:“很难说世上有什么做不了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还可以是明天的现实。”理想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怀揣理想,人生便可轻舞飞扬。

俗话说:“行道要如水,立志要如山。不如水,不能曲达;不如山,不能坚定。”对生活怀有积极态度的人,也往往是胸中有志的人。他们的理想可以大如一座山峰,迎向风雨、傲视霜雪而巍峨不倒;也可以小到如一株野草,嫩叶匍匐于尘埃,根脉却伸向大地。

对人生怀有积极态度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无论大小,无论清晰或者模糊,总有一个梦潜伏心底。理想就像是美丽的鹅卵石,陶冶着心灵,却硌痛了双脚,让人没有任何驻足的机会,只能起步飞扬,奔向远方。

理想便是希望,是力量和快乐的源泉。一个人的理想可以不远大,却不可缺少,否则生活就会没有目标,以至于一生碌碌无为。

斧头虽小,但经过多次劈砍,终究能将一棵坚硬的橡树砍倒。只要不放弃,只要肯努力,再糟糕的境遇都能改变。命运就是随机抓到手中的扑克牌,好坏全凭运气。然而,高明的玩家,即使手中抓了一副烂牌,也不会轻易放弃,会坚持下去。因为,只要赌局还没有结束,每个人就都有赢的机会。

怀抱理想,不放弃任何机会,就能给自己带来奇迹。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想要追求什么,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想好自己要什么,确定前进的方向。

只要能一天做一件实事,很快,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烦恼渐渐变少了,欢乐渐渐增多了,生活也愈变愈好。

缺失的部分也有精彩

正是那个缺失的部分在起作用,使我们保持生命的弹性。

世间万物,各有其貌,才显得缤纷多样,异彩纷呈,人亦是如此。

芸芸众生都虔心站在佛座下,都是平等的,但是五个手指尚有短长,又怎能期待所有人都有同一张面孔,同样的心情?人与人外表上有高低胖瘦的不同,才有赏心悦目的人间风景;智力上有贤愚巧拙的区分,才有趣味横生的社会百态。

一棵小草,没有参天大树的伟岸身躯,却依然是无限辽阔的草原中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

一条小河,奔流的前方只有断崖残壁,然而一泻千里,却成就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一扇贝壳,柔软的身体却不得不承受不安分的沙粒的摩擦,然而终有一日,会有迷人的珍珠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世间众生,若一味地因自己的短处而放大痛苦,就会与平凡生活的快乐和成功擦肩而过。若能正确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优缺点,就能屏蔽外界的干扰,找到自身独特的价值。

慈济会的创始人证严法师以其慈善称著于世。有一天,他外出,路上看到一辆被改装过的三轮车从远处缓缓而来。等走到近处,发现车上坐着三个老人。开车的老人手握着方向盘,可是他的眼睛是瞎的;身旁的老人虽然有一双正常的眼睛,但是手脚却是畸形,所以他指挥着开车的老人;在车上的后座还有一个既看不见也听不到的老人。

车子停下的时候,后座的老人大声问道:“为什么停下来呢?”旁边的老人告诉他:“因为到了。”

证严法师走上前去,问前座的两位老人:“为什么还要搭上一个人呢?”

他们告诉证严法师:“我们一个有眼睛,一个有手,合起来就是一个健康的人了,而他又聋又瞎,如果我们不管他,让他自己来,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办?”

两个残障的人,合二为一就成了一个健健康康的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助了另外一个残障的人。三个本来残缺的身体,拼在一起竟然成了一幅如此完美无缺的画,缺中的完美更加让人感动。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再完美的物体也会有瑕疵,但它的功能丝毫不受影响;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点,但他的缺点并不影响他的成就。

琴能奏出高音低音,是依靠琴弦的长短、粗细来实现的,有短有长,有高有低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符。事物也各有长短,书生儒冠可以在朝侍奉君主,却不能跃马驰骋,纵横疆场;赤兔乌骓能日行千里,但若将其放到屋里捕鼠,它们甚至比不上一只小野猫;锋利的宝剑若借给木匠用来做活,可能还不如一把普通的斧头。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代诗人卢梅坡借梅雪之争,告诫众生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是自然之理,不必过于执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才得洒脱。

存有缺憾,生命才能拥有张力,正是那个缺失的部分,才使我们才能保持生命的弹性,不断聚集能量、力量和度量,一步步接近目标。

该直行时直行,该转弯时转弯

应该直行的时候不直行,是错失良机;遇到转弯的时候不转弯,是不懂得回头是岸。

有时,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往往忽视了人生的道路上本就有很多的岔路口,适当的转弯也许能够带来更加美丽的风景。

转弯是一种高妙的艺术,在战场上,有时候要勇敢往直前,有时也要采取迂回战术;开山辟路,想要到达峰顶,必有九曲十八弯。在人生的直行路上转个弯,纵然道路崎岖,前路难卜,但曲径通幽处,总是别有洞天。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最后都殊途同归。若都是为了寻找生命中的精彩与生活的意义,又何必非要走那一条路呢?

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禅师:“师父,我们在公司被欺负了,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道。禅师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然后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继续工作。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谈论过自己的近况之后,不由得感叹起来。

农业专家说:“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5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非待在公司?所以辞职。”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大惑不解中,两个人又去拜望那位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在相同的指引下,两个年轻人各自寻找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选择继续直行,在原来的公司得到升职,成为经理;而另一个则选择了在原来的道路上转个弯,从别处寻觅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

“不过一念间”,看上去他们都摆脱了原来不如意的状态,获得了成功,但是细细品味,两人的心境仍旧有着很大的差别:农业专家彻底从原来“难过”的日子中解脱了出来,重新给自己定位;另外一个年轻人看似洒脱,实则仍然处于被动中,只不过他自己已将那种无奈的心情屏蔽了。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时看似是绝境,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豁然开朗。

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困境,这时,停留在原地徘徊或嗟叹,只会白白浪费时机。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在人生走入歧路或绝境时,不要绝望灰心,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将自己逼进死胡同。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再走。通往成功的道路总在施工中,我们要不断开荒拓土,铺道路于旷野,那么每一条路都能通向属于自己的精彩和辉煌。

人生的道路,有时候要直行才能达到目标,有时候要转弯才能达到目的。应该直行的时候不直行,是错失良机;遇到转弯的时候不转弯,是不懂得回头是岸。

人有时不必过于执著,一条笔直的路,固然工整美观,但九曲十八弯的羊肠小径,也未尝不是一种美丽。无论什么样的路,只要我们用心去走,就是好的。每一段路途,都不会白走,因为里面凝结着我们的心血、努力、信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