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9511900000008

第8章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回归根源。目前在我心的深处,萌发了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师父!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小麻雀与大鹏鸟相比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整日陷于比较、计较,怎能悟道呢?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但仍不能飞越生死。看透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没有比较的必要,走好自己的路,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我们某方面比别人差,也不必因此而自轻自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无限的潜能,只等自己去开采出来,尽情发挥。发展自己的潜力,就等于掌握了看清自我、发掘自我、成就自我的秘诀。在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一、要肯定生命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的价值,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加以肯定和利用。

二、客观评估自己。一个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衡量自己、评估自己,就能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做出多大成就。

三、勇于面对现实。恰当地评估自己之后,还要能坦然面对现实的挫折,不能因为一点点挫败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看清自己,意味着不以他人的眼光评判自己,不为他人的意见而轻易动摇。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善于从别人那里找到平衡——也许某方面我们要比别人优秀得多。

要在别人的优势中挺直脊背,坚持自我。任何时候都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种正确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愿心定,目标不在远处

成功都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刻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无法摆脱烦恼和迷惘,是因为他们内心彷徨不定,不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前进方向。面对眼前众多的选择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抉择。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为自己树立目标,确定前行的方向。

当一个人为自己制定了目标,确定了前进的方向时,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为目标而奋斗。

人需要目标,但是目标不能胡乱确定,倘若选择了一个不切实际或不适合自己的目标,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正确的、对自己行动有帮助的目标,才能受益。

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的,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整齐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

禅师问弟子:“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们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道:“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们插秧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得整齐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每排秧苗都插得很整齐。

不要只看着脚下,也不要选择容易更改的、不确定的目标,而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如此才能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少走弯路。

千百年来,多少寺院僧人早晚功课,念四弘誓愿文:“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发愿,就是为了让修行之人不再受七情六欲的烦恼。

修行之人要给自己树立愿景,才能踏踏实实身体力行。我们在生活中也应给自己设定目标,并遵循这一目标行动,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轻易犹豫动摇。

有一个生意人非常善于经营,因而名利双收。可惜好景不长,家庭遭逢变故,生意又险些破产。生意人非常抑郁,于是找到佛陀,向佛陀抱怨苦难,请求佛陀让自己出家。佛陀便圆了他的愿望,为他剃度,带他修行。

一段时间过后,生意人觉得修行实在没什么意思,终日晨昏定省,只是听经、思考、外出化缘,除了枯燥就是苦闷,于是他对佛陀说:“我还是想还俗。”

“为何要还俗?”佛陀问他。

他说:“我看透了,所以想还俗。”

佛陀于是也随了他的心愿。

不久,生意人再次发达,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可是,随着生意人年龄的增长,他的热情渐渐消失,生意越做越差,不禁回想起以前修行时无忧无虑、安定自在的日子,只好厚着脸皮再次找佛陀,请求佛陀收留自己。

佛陀同样答应了他的请求,生意人这时才醒悟:自己之所以过得浑浑噩噩,无法从生活的泥沼中解脱,就是因为愿心不定,所以婆娑顿生。命全是由自己的愿心和恒心来决定的。

愿心定,成佛之路就不远;愿心不定,就会被世间各种爱恨情仇和贪欲的业障左右,贪恋繁华、富贵、情爱,最终随波逐流、命运多舛。

积极的人生是主动的人生,是向着目标前行的人生。为自己规划一幅未来的图景,让目标引领前行的脚步,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挖掘出潜藏在自己身体里的巨大能量,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一往无前。其实,取得成就的人和其他庸庸碌碌的人比起来,机会是一样多的。但是,在一百个人当中,往往只有一两个人清楚自己一生要的是什么,懂得确定自己的目标,随时调整自己前行的方向,所以他们能获得成功。

成功都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刻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目标不在远处,就在心底,每个人都应给自己一个期望,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朝着这些目标笔直前行,如此才能消除迷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想象你的成功

当你想象自己会成功时,就会增强信心,并想方设法地获得成功。

明朝宰相张居正在《先公致祸之由敬述》中写道:“二十年前,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此亦吴子所知。有欲割取吾耳鼻,吾亦欢喜施与。”

蓐荐是荆楚之地流行的一种卧具,用稻草绾绳编结而成。张居正这一宏愿,表示他身为父母官,甘为百姓奔波劳苦,欲救百姓脱离苦海。他的这一精神,其实已经具备了佛陀甘为众生而舍肉身的大慈悲精神。张居正的一生,也是在为实现这一宏愿而努力的一生。

佛法认为,有了愿力,就会有奇迹发生。所谓愿力,就是希望、愿景、信念。无论是修佛法、救济贫苦,还是普度众生,如果没有这样的“愿力”,是很难成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提之路的。

很久以前,有一只名叫欢喜首的鹦鹉,它与许多鸟兽同住在雪山对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起了大火,火势迅速地蔓延开来,瞬间竹林化作火海。由于火势猛烈,鸟兽们都非常害怕,四处逃窜。

看到这一幕,欢喜首心中不忍,飞向远处的大海取水。大海距此遥远,竹林面积广大,欢喜首根本就不可能扑灭大火,但它仍然不舍林中的鸟兽同伴,奔赴大海,沾湿翅膀,回到竹林抖落翅膀上的水,希望扑灭大火。

就这样,它不停地在大海与竹林间往返奔波,不辞辛苦。

欢喜首的大慈悲精神撼天动地,惊动了天宫的天主释提桓因。释提桓因惊讶地问:“是何业力竟使天宫发生如此震动?”

于是用天眼观察,发现了欢喜首的行为,不由得大为感动。于是,释提桓因来到了欢喜首的面前说:“竹林如此大,你来回所沾的水不过几滴,根本无法扑灭大火,为什么还要坚持?”

欢喜首回答:“我相信只要有愿力,就一定能灭火,即使牺牲性命。如果我牺牲了性命也不能扑灭大火,愿意来生再继续灭火,直到大火熄灭为止!”

释提桓因被欢喜首的慈悲心及精进的愿力所感动,立刻降下大雨,扑灭了大火。

火再大,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够扑灭。欢喜首的宏愿看似不切实际,但其“精卫填海”的精神和大慈大悲的情怀却可以撼天动地,奇迹又怎会弃它而不顾?

佛说,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一种愿力都能有美好的回报。发多大的善心,就能得多大的福报;立多大的愿,就能得多大的力量。我们不要轻视微小的力量,只要有欢喜心、恒常心,力量自然就很大。这就是愿力,心中有愿才能去行动,所以“有愿就有力”。

对于修行之人来说,有了愿力,就不会浑浑噩噩;对于世人来说,有了愿力就不会愚痴苦闷。在心中有愿的情况下,才能设立愿景,即愿力的具体化。为了成功,我们必须确定一个愿景,如果没有愿景,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愿景对于人生也有绝对的必要,愿景体现了一个人对成功的执著信念。生活中没有信念的人,犹如没有罗盘的水手在浩瀚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自然无法抵达彼岸。

信念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在生活中,想想积极的事,有助于心态的改变。凡事若不从好的方面去想,很可能还没有去做某件事,就失去了信心,结果很有可能会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做什么事,都要有积极的信念,都要从好的方面去想。从好的方面想,才会有好的结果,当你想象自己会成功时,就会增强信心,并想方设法地获得成功。有成功的信念,瞄准方向努力前行,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