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9511900000007

第7章

当我们心志清澄时,思考力就会很敏锐;有敏锐的思考力,自然不会被外面的境界所迷惑。绝大多数人都照过镜子,在照镜子时,若将脸贴近镜面,反而看不清楚;要是将鼻子贴近镜子,那可就“面目全非”了。同理,若能与境界保持距离,自然就可以看清许多事物,境界也会更加开阔。难得人身,我们要静心修慧,才会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证严法师

什么叫清净心?息念除妄,就是清净心。这不好懂,那么,无念,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心,就这么简单。一念现前,现前一念,这个“一念”,是刹那心,也是烦恼心,当然不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念,就是一念不生。我们的妄念太多,也就是心灵的束缚太多。佛的智慧,就是帮助我们得到心灵的解放,让我们从黑暗中见到光明,从混乱中得到有序,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从困惑中得到开悟。

——觉真法师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更以它的宁静祥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想到的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我们没有闲暇欣赏田园风光,没有心情感受鸟语花香。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从生活中悄悄溜走,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要靠什么去滋润呢?

——济群法师

如何让生命的内在富有意义——释放自我的能量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

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明·呆庵普庄

一个人身心的富足,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不计较外界的得失、是非,因而内心能静定,不生苦恼,因而能调转目光,反观自我,从而认识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我们都是“发光体”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有无可限量的未来,那么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脸庞因为笑容而美丽,生命因为希望而精彩,倘若说笑容是对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则是对自己的仁慈。

人生来平等,但所处的环境未必相同。不管自己处于怎样的起点,我们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对生活抱以热情的微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点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达同样的顶峰。

不过,在抵达顶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差异,有的人走得轻松,有的人一路坎坷,但艳阳高照也好,风雨兼程也罢,只要怀揣着抵达终点的希望,每个人就都可以获得自己的精彩,都可以是“发光体”。

佛陀在世时,出家人修行的团体叫做“六和僧团”,为了让这个团体更有秩序,大家都按照各自的职务做事。

驼标比丘是僧团的一员,他的职务是负责接待来自远方的客僧。驼标比丘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心思缜密,善良柔和,客僧们住的房间都被他打扫得一尘不染,生活用具也一应俱全。

每天晚上,驼标比丘都会提着灯笼站在精舍的门口等待客僧们的到来,并且亲自带他们到住宿的地方打点好一切才离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驼标比丘提着灯笼从少年慢慢变老,他的身影在灯火的照映下度过了三十年的时光。

不过,这个时候的驼标比丘却再也不需要提灯笼为客僧照路了,因为多年来的孜孜不倦,真诚热情,使得他的手指就能发光。他只需要举着手指就能为别人照路,驼标比丘十分高兴,因为他再也不需要担心灯火会因为风雨而被熄灭,客人们也能按时歇息了。

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驼标比丘怀着一颗至诚的心坚持为使别人方便而服务,他用微笑感染了别人,驱走了黑暗。

在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见未来的人,都能掌握现在,因为明天的方向他们已经规划好了,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留住心中希望的种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有无可限量的未来,那么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我们的才能不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因为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么侮辱、诋毁、践踏,我们的才能依然存在。因此,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的才能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认可。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准适合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而是怕没有能力让自己站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开拓出自己独有的人生之道。

其次,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不管境遇如何,都要相信自己,不自轻自贱,不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则,即使再有才能,也如同蒙尘的珠玉,被人视为毫无价值的沙粒。

最后,要称准自己的重量,认清自己能力的底线。过分自信就是自负轻狂,所以,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不顺心,会有各种各样令人头疼的问题,但人生就是这样,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一切都平平稳稳、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向往。在曲折的生命旅途上,我们如果能够泅渡内心的冰河,抛下苦闷,坚信自己的能力,让生命的内在充满意义,就一定能够化解与消释所有的困难与不幸,我们的生命之旅就会更加顺畅,我们的人生也会更加开阔。

成为别人,不如成就自己

与其在与他人的攀比中生活,不如走好自己的路。

有人说,世间最难做的,是做好自己。无论人有多么大的才能,多么高远的目标,多么开阔的格局,如果没有做好自己,一切都将是空谈。做好自己,要求我们要做对自己,不必与别人攀比,更无须羡慕他人,看清自己具备什么,擅长什么,才是首要之事。

事事羡慕他人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就好像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一样。它们都在羡慕别人,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能力才是最独特的:夔单脚跳跃而行是世间最简便的行动方式;蚿有上万只脚用来行走,有着自己的优势;蛇虽没有脚面,但它仰赖天生的机能行走,也自有优越之处;而风呼啸而来呼啸而去,行走天地不留下痕迹,这一番动人气魄,岂是凡俗能及。

可见,人应该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的优势。我们要时刻坚信一点,即最优秀的人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一步步突破自我的界限,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

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四十年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报答他,帮助他早日开悟。

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助,于是立刻回答道:“禅师!要我做什么事?”

禅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失望,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地回答。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法明禅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法明禅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禅师,你在叫谁呀?”

禅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解地说道:“禅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

法明禅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点化你,实在是因为你辜负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禅师!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会辜负你。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法明禅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为什么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呢?其实,佛祖与众生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法明禅师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侍者愚钝枉费了他一番苦心。侍者的悲哀在于他始终不能相信自己也可能是佛祖,所以只能一生碌碌。

“相信自己,我就是主宰”,我们现在可能不是理想中的某种“人才”,但仍要相信自己有潜力成为那样的人。如果因为自卑而裹足不前,就永远不可能成就自己。只有自信者才会努力塑造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人生路上,常会遇到比我们强的人,这时就要学会不攀比,坚定自己的信心。与其在与他人的攀比中生活,不如走好自己的路。那么,如何走出一条展现自我价值的独特的人生之路呢?

一、肯定自己,内心坚定不动摇。

二、有确定的人生方向,在现实和利益的旋涡中保持冷静清醒。

三、不要总想成为别人,或是超过别人,而要观照自身,认识自己的优势。

徒然羡慕他人,并不能让自己有所进步,反而会让我们看不清自身的长处。所以,与其用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不如用心成就自我的精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有些人想尽一切办法苦苦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生境界中,我们的选择标准会随之发生变化。一旦选择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视野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以前可能只看得到自己身边的一人一草一木,当眼光变得长远、辽阔后,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的宽广无限。

或许,境界不同各有各的自在,但我们的生活总是要由自己谱写,他人不能替代,而我们也无法代替他人生活。

我们也不要以自己的不如意和不快乐来臆测他人的生活,人的身份、财富只是表象,真正的幸福并不由此而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发现快乐,才是我们应有的活法。

一天,佛陀的精舍中来了一位卖伞的老者。他对佛陀说:“我卖了一辈子的伞,每天辛苦地干活,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吃的是清淡的饭菜,我一点儿也不快乐。”

于是佛陀问老者:“你觉得谁是最快乐的人呢?”

老者说:“当然是国王了,他有平民供奉,有百官让他差遣,要什么有什么。”

佛陀笑笑说:“那么我希望你能如愿。你回家等待吧,一切皆有因缘。”

老者没能体会佛陀的意思,但也只能暂时回家。

第二天早晨,老者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身在王宫,百官宫女簇拥着他。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人催促着临朝处理政务。老者不懂得如何讨论国家大事,一天下来头昏脑涨,腰酸背痛。就这样,老者当上了国王,但每天都被催促着处理政务,一刻也不得休息,几天下来老者竟吃不香睡不好,憔悴了许多,他竟开始怀念自己原来的日子。

那时虽然辛苦一些,但也不至于如此劳累;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他做的却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的日子虽然简简单单但也逍遥自在。也许是因为太累了,老者想着想着便坐在王位上睡着了。

老者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在佛陀精舍,佛陀面目慈悲,正看着他。老者看看自己身上仍是粗布衣服,再想想自己梦中的经历,大梦初醒的他有了觉悟。

老者拜别了佛陀,回家继续卖他的伞,从此他再也没有抱怨过日子不快乐。

佛陀用一场梦让老者明白,各人有各人的欢喜与自在,不用羡慕别人,只需做好自己。

生活的路很宽,富贵贫穷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乐趣,当官有当官的忧愁。穷有喜富有悲,环境不同,个人的心境不同,体会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谓“穷亦乐,富亦乐”。有些人想尽办法苦苦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也许寿命不到一个月的小蘑菇不理解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生于夏死于秋的蝉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天和冬天。但是,那些即使只活了几秒钟也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的生命,才是真正活出了生命的滋味,因为它们毫不犹豫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之路。

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自然各不相同,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独有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虽然粗茶淡饭但不必羡慕他人生活中的锦衣玉食,这些生活的表象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活法和不同的道路。只要能安心自在、活出自我,就不必在乎世俗的评价。

多向内看:认识无边无涯的自己

只有从心底认同自己,才不会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陷入自卑。

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生的道理,但仍很多人被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常常被困在围城中。佛家认为,只有明心见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症结所在,解开心中的死结,走出生活的围城,达到心神的通畅。

佛教是个以心为本的宗教,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都标榜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对自我的肯定也要由心而生,只有从心底认同自己,对自己所走的路有坚定的信心,才不会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陷入自卑,才能守住本性,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理想。

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很多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同参,对禅或多或少都有所体会,他便觉得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因为他既不幽默,又不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行装,计划远行。临走时,他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师父!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领悟也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您老辞行,我将去云游。”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