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9511900000038

第38章

我们的身心有时会斗争。我们相信幸福只在未来才会成为可能。认识到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不必再远行了、我们已经在这里了,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宁和快乐。我们幸福的条件已经俱足了。我们只要允许自己活在当下,就能体会到它。为了幸福,我们还要寻找什么?一切东西都已经俱足。我们不必在自己面前放置一个追逐的目标,然后相信在得到它以前自己不可能幸福。

——一行禅师

我们都想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幸福快乐不是光想就有,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享受到幸福快乐。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呢?

一、不比较、不计较的平等观;

二、不怨天、不尤人的因果观;

三、不侵犯、不推诿的道德观;

四、不贪求、不嗔怒的修养观;

五、不自卑、不懊丧的战斗观;

六、不邪见、不妄动的禅定观。

——星云大师

有人寻找最好的生活,找来找去找不着,哦!原来最好的生活总是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局限,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不完美,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无奈,你无路可寻。生活之外的生活呢?就全凭你的体会、体验、体悟了。有了体会、体验、体悟,最好的生活原不在生活之外,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

——觉真法师

事实上,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摇摆于欲望和情绪之间,每天说着、做着的,无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我开心、我痛苦。有时,人们也会感叹这种生活的无聊与无奈,但感叹之后,多半仍是继续妥协,继续随欲望和情绪漂流。除此而外,很难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绪的正确想法,这也是人们所以和幸福擦肩而过的重要因素。因为欲望和情绪是变幻无常的,这使人生选择变得盲目,使人生目标变得游移。如果没有正确的想法做出抉择,做出取舍,幸福又怎能如期而至?

——济群法师

步入富足的最高境界——越是简单,越是丰盛

生天本自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自古无百年。

——唐·知玄

真正的财富是满足。少欲知足的人,往往是无虞匮乏的富人。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追求简单生活的人常有充实的心境,他们只追求生活的必需,而不为虚荣心贪求无度。他们知道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他们内心简约,因而快乐富足。

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内在的充实

真正值得人去追求的,是灵魂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一切皆是无常,繁华过尽是虚无。如果人们能体会到事过无痕的境界,就不会滋生这样那样的烦恼了,也就不会陷入越执著越得不到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生活中的纸醉金迷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在珠光宝气的背后通常是人性的沉沦。沉迷于荣华富贵的人多是肤浅的人,在繁华落尽时他们会备受煎熬。倘若一味执著于对物质的追求,执著于世俗的欲求,最终只会备受空虚的煎熬。因为人们站在生命的终点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所执著的事物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浮生一梦,不过一无所得。

内心清净无物,自在自足,见到任何繁华,不去蝇营狗苟,遇到任何逆境,舍得放下,这样才可远离烦恼,享受生活。世间一切繁华的真相其实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有繁荣必然有颓废,一切皆如梦幻泡影。我们何必过于在意呢?坦然接受,放松心情,就会发现在这繁华喧嚣的无常世界中,自己享有了一片安静的“心空”。

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感官的刺激只能存在片刻,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求来的感官快乐往往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电影或一场音乐会,曲终人散,一切终有结束。

宋代汾阳有位善昭禅师,得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槃,他曾自我揶揄:“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并非我的职责。”当时许多僧众、官员前后八请,求他出来讲法开示,他都坚卧草庵,不肯出山。

那时得到僧者皆喜游历,四处看繁华事态,寻觅优雅风景,但善昭禅师很少出行,时人批评他缺少禅者的潇洒与韵味。善昭禅师却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

在善昭禅师看来,风景再繁华,不过是风景,大德的禅师之所以游历,是为了感悟天地之道,而不是因美景之美才四处游玩。

善昭禅师不慕繁华之心,如泥中青莲,令人敬佩。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过哪种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圆满、充实,就可以过得幸福。

禅宗中有一句格言,“万物唯心造”。也就是说,心外无一物。心外的世界不过是人心折射出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风景无不是虚幻,过眼即逝。人心如果执著世间万物,就会有千种折磨,万般烦恼;人心如果随缘任运,人就会处处自由,时时潇洒。

人世中的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停滞不前。所谓繁华,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后,觥筹交错、衣帽光鲜、熙熙攘攘的背后往往透出的是一丝丝的苍凉。很多人却总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好比孩子贪恋糖衣药片上那薄薄的一层糖。

人应该珍惜现在,减少忧虑。别去想着“未来一定发财”、“将来一定富贵”,谁知道将来又能如何?现在过得好,活出了真我,就已经很快乐,何必强迫自己把未来建设得辉煌无比呢?

认真享受沿路的风景,这才是我们活着的证明。真正值得人去追求的,是灵魂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不恋繁华性自真”,如果我们能放下世间繁华,专注于追求内在的充实与富足,就能在现实的污浊里保持简单和清净。

简单的真谛:驱除多余的执念与欲望

看起来复杂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只要学会驱除多余的执念和欲望,就能发现事情最简单的本质。

唐朝龙潭崇信禅,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

一天,他向道悟禅师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法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崇信讶异地问。

然而道悟禅师并没有理会他的诧异,只是淡淡地问:“吃过早粥了吗?”

崇信说:“吃过了。”

道悟禅师又问:“钵盂洗干净了吗?”

崇信说:“洗干净了。”

道悟禅师于是说:“去扫地吧。”

崇信疑惑地问:“难道除了洗碗扫地,师父就没有别的禅法教给我了吗?”

道悟禅师厉声说:“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扫地之外,还有什么禅法!”

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禅就是生活。生活中无处不蕴藏无限的禅机。吃了粥去洗钵盂,是很平常也很自然的事。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洗钵盂的举动,却无限接近修禅之道。

其实,快乐也是如此简单,有人这样说过,“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简单”。简单往往带来快乐,最美的幸福生活也应当是最简单的生活。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物质的极大膨胀和社会的复杂令人应接不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处理起来也使人手忙脚乱。实际上,看起来复杂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只要学会驱除多余的执念和欲望,就能发现事情最简单的本质。

住在田边的蚂蚱对住在路边的蚂蚱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蚂蚱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几天后,田边的蚂蚱去探望路边的蚂蚱,却发现对方已被车子压死了。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

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打算背着蛋壳过一生。它因此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大公鸡……原来摆脱沉重的负荷很简单,寻求名师指点就可以。

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

一位农夫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农夫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而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就可以。

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立即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换掉坏的灯管就可以。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只要放弃多余的包袱就可以。

生活看似是烦琐的,其实很简单,懂得化繁为简的艺术,看透复杂问题的本质,看透一切烦琐和烦恼的根源,就能轻松简单地处理生活中的一切。

退回拥有之前时的心态

心中空无一物,生活自然能回归简单。

宋代词人辛弃疾曾如是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就是说,东西没有好坏,但人占有的太多,利欲心就会作怪,让人舍不得放弃。生活也是如此,有的时候,人之所以痛苦烦恼,不是由于得到太少,而是因为拥有太多。拥有太多,人们往往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烦恼、害怕失去。

拥有本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快乐,然而拥有太多,却会失去最初的欢喜,变得越来越不如意。唯有舍得放弃,才能从“占有太多”和“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脱。换一种方式看待自己的拥有,才能退回拥有之前的心态,重新从拥有中获得满足。

有一位贫穷的人向禅师哭诉:“禅师,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穷人点了点头。

“那你就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吧。”

一个星期后,穷人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穷人说:“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过了几天,穷人又来诉苦。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穷人骄傲地说。

“那你就把它们都带进屋子吧。”

从此以后,穷人的屋子里便有了几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穷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禅师,请他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穷人来见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呢!”

穷人的烦恼,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为他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人若能在宁静的心态下生活,便会有精力欣赏世界可爱的一面,体会世间的人情道义和善良,因而才有机会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失的道理,任何一件事都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是人们经常处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状态。明智的做法不是想着怎么抓住,而是学会如何放手。

有多少东西即便是占有了,也未必真的属于我们,还可能因为占有而让自己失去太多。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有之无益,弃之可惜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逝去很远的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和金钱的角逐……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

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悄悄从指间溜走?每个人掌中所握的沙子数量都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找不回来。

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应该学会不占有、常放手。要在内心清空自己想要、想拥有的欲望,心中空无一物,生活自然能回归简单。什么都没有,也就什么都不会失去。如果人们不执著于占有,才可能在没有负担的状态下尽享生活的美好。

熄灭欲望之火

祛除各种各样的妄想,摆脱名、利、欲等的束缚,才能消除心中的忧虑,才能不颠倒,在无事中得大自在。

中国禅宗的傅大士曾经写过一首颠倒的偈子:“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佛眼里,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颠倒的。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黄金?珠宝?美玉?这些东西在世人眼里都很值钱,但是值钱就能够说它们很有价值吗?显然不是。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最值钱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没有价值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却没有价钱。就像智慧是绝对无价的,这就是佛常说的颠倒。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有人开玩笑说:人本来就是颠倒的,两只眼睛都长在前面,后面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走路可能会被车子撞倒,假如眼睛一只长在前面,一只长在后面,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车祸了。口袋里的钞票脏得很,又不能当饭吃,人们却数了又数,然后还要放在保险箱里妥善保管。人不吃就会坏的米,却摆在那里没有人理。所以佛说众生是颠倒的。

人们总把无常当成常,把终究会消亡的东西当成依靠,把真正的苦当成乐,又把真正的乐当成苦,贪恋执著于不可靠的身外之物,却舍弃心灵的满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