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9511900000037

第37章

二、随缘生活。生活中总有好坏、善恶,总会有占便宜的时候,也会有吃闷亏的遭遇,这时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让一切随缘。

三、随心自在。心要随时感到自在,不起差别之心,看一切人事都感觉自在,如此才能在生活的细处感受到充盈的小幸福。

四、随喜而作。做什么事都要甘愿,充满乐趣和喜悦地去做。

当我们处于不可改变的境遇时,不妨安然面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能忍受命运不公之人,有随遇而安的心,有随心自在的境界,有随喜而作的智慧,身心自然无牵无绊,因而就能在任何境遇下领悟幸福。

“一半一半”的世界:缺憾是特意留下来的

当你感到缺憾,就意味着你体验到了人生五味,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体验。

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纳许多缺陷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没有缺憾就不会被称为“人世间”。

不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瑕、没有缺点,生命原本就是不圆满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不会去苛求生活,也不会去苛求他人。

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学会放弃。为了生命中的美好和希望,我们必须放弃那些绝望的情绪、悲观的思想,以及内心的自艾自怜。

一个人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自己的双手,家境本来就穷困的他住进了当地寺庙开办的救济院。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这个失去双手的人听着院里的晨钟暮鼓,听着和尚诵经,觉得日子空虚而乏味,他不知道一个失去了双手的人还能做些什么。

有一天,寺里的住持对他说:“为什么不去外面看看?世上受苦的人还有许多,也许你可以帮助他们。”他对住持的话很不解,因为他自己本是个失去双手的无用之人,怎么去帮助别人呢?但在救济院的劝导下,他还是走出了寺门,参加了寺院举办的社区巡济活动。

从此以后,他的想法有了很大转变。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卖小的日用品。由于没有了双手,他背了一个小的背袋用来放钱。剪刀、指甲刀、掏耳勺等商品则用绳子挂在脖子上。买东西的顾客想要买哪样商品都是自己取,然后自己给钱找钱。他把卖小商品得到的钱全部用来帮助、救济困难的人,一次可能不多,但是累积起来,一年也有数万元。

又一天,住持碰到他,问他最近的想法。他回答:“这个社会给我的很多,失去了双手,我还有身子,还有性命。现在我要回馈社会。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甚至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没有了双手,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但是,生命真的就像一首高低起伏的乐章,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走出消极悲观的围墙,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不圆满”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承认的事实,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其实缺陷和不圆满也是一种美,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于完美,反而可能会令我们感到腻烦、心生厌倦而不懂珍惜。

没有缺憾,生活往往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最辉煌的生命之旅也有阴影陪衬。我们的生活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就意味着你体验到了人生五味,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体验。

世间不乏缺陷,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追求自我的完整。这种“完整”体现在:

一、有心外的知识,也要有心内的体验。追求心外的知识,只能得到一半的人生。有了知识,还需要有体验,两者相互作用,人的智慧才会完整。

二、有接受的人生,也要有感恩的人生。对好的、不好的我们应全部接受,要有接受的心胸;眼睛只盯住缺陷,就会心生怨愤和不平,所以我们应在接受缺陷之后学会感恩。感恩一切,才能拥抱一切,成就幸福。

三、有自我的个性,也要有随众的个性。人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离群索居。保持独立自我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随和,这样一来,人际关系才能适意。

四、有前面的世界,也要有后面的世界。要向前进取,也要懂得给自己留一个后退和转换的空间。要看到前面世界的宽广,也要看到后面世界的无限和博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说得好:“生活中无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们只有在鲜花凋谢的缺憾里才会更加珍视花朵盛开时的温馨美丽,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绪中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拥抱真情。

人生在世总是“一半一半”,即在乐、成、得、生中有苦、败、失、死。只有包容不完美,才能感受到真正完整的幸福。

一、有苦有乐的生活才更为充实。

二、有成有败的生命才更加合理。

三、有得有失的生活才是公平。

四、有生有死的生命才是自然。

很多人都执著于追求完美,凡事要求完美固然很好,以求精益求精,更上层楼。但我们也不要因小小的缺陷而全盘否定生命的意义,不要因为小小的遗憾而将手中的幸福全部放弃,这样的追求完美是因噎废食,只会流于吹毛求疵,不管于自己还是于他人,都是一种不必要的痛苦。若想在人生的茫茫旅途中获得真实的幸福,唯有认清并接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缺陷。

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

把生活中的每个消息都当成好消息,把每一次得到都当成财富,就能把每个日子当成好日子过。

有一个小和尚,做什么事情时都力求完美。有一天晚上,禅师看见小和尚还在擦地板,忍不住问道:“其他人都去休息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干活呢?”

小和尚见到师父,于是放下抹布,手掌合十,恭恭敬敬地对禅师说:“师父,我觉得地板不够干净,我要让地板一尘不染。”

禅师用手拂过地板,不带一点尘灰,于是说:“已经很干净了。”

“不,师父!”小和尚说道:“我从早上就在擦地板,期间不知道从外面飘来了多少灰尘,师兄师弟们你来我往,又给这地板踏上了不少尘灰,就在刚刚说话的时候,不知道又有多少灰尘沾在这地板上,所以我还要继续擦。”

禅师问道:“除了擦地板,你还做了什么。”

小和尚说:“什么都没做,我一直在认真地擦地板,我想让地板一尘不染。”

小和尚原本以为禅师会夸他认真与专注,谁知道禅师在他头上重重地敲了三下:“你为了擦地板错过了多少事情,即使将地板擦得明亮如镜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哪来那么多完美和圆满呢?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圆满锲而不舍地追求,殊不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很多东西。正如小和尚拼命地擦地板,地板擦得再亮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间沧桑变幻,本就没有完美的存在,悲欢离合是常事,就如同生老病死一般,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虽然每个生命都不完美,但生命的质量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是霍金在残疾之后的坚强不息,是海伦在失明之后活下去的勇气,是积极的人们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的过程。诚然,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改变生命的质量。

佛教大师经常教我们如何在这不完美的婆娑世界中捕获幸福,提高生命质量:

第一是能“安心睡”,现代人一整天工作下来,十分辛苦,如果连晚上都无法安心睡眠,心惊胆战,该是多么痛苦。若能睡得着,睡得好,的确是莫大的幸福。

第二是能“快乐吃”,多少人吃饭总觉得没有胃口,处处挑剔,却不知在别处还有很多人为一口饭和一口水而拼尽全力,还有很多人甚至吃不上饭。因而,有东西吃,干吗还要挑剔呢?

第三是能“欢喜笑”。经常把笑容挂在脸上,对任何事都不抱怨不计较,把别人的赞美当做蜜糖,把别人的批评当做良药,把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当做锻炼,才能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

第四是能“健康做”。这就是说,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无病无灾,才会满心欢喜。

做到了这四点,生活即便是不圆满的,又怎会不快乐、不自在呢?

今时今日,有多少人为了得到幸福而努力追求金钱和权势,反而因此把获得幸福的机会丢失了。若是放宽心思,做到安枕无忧、品食知味、满心欢喜、身心健康,哪里还会不幸福呢?

悦纳生命的不圆满,对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知足,就是幸福。把生活中的每个消息都当成好消息,把每一次得到都当成财富,就能把每个日子当成好日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