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在生活中只懂抱怨,那么不管有什么样的来世,都不会满足。一颗只会不停抱怨的心,根本无法理解生命的独特和美好。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许多人都抱怨过处境艰难,有人抱怨之后,着手改变现状,有人却在抱怨之后放弃了,而放弃便意味着屈服于现状。
抱怨只能达到发泄的目的,在现实层面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脱离抱怨的枷锁,才能用心感受生命中的幸福。如何才能远离“抱怨”带来的不幸?
一、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固有的缺憾,或者面对失意苦楚时,不要满腹抱怨,消极悲观,颓丧泄气,而应以乐观、旷达之心振作奋进。
二、不要将抱怨留到明天。每一天都应是新的一天,不要让昨天的情绪影响今天的心情和行动。
三、不妒人有。不嫉妒他人的富有,而要欢喜地祝福,能够随喜,才能幸福。
四、不求顺适。不要求凡事顺自己的心,有了这种心态,就不会处处抱怨。
五、不推诿过失。有了过失不要推到别人身上,也不要埋怨命运,而应先反省自己。
六、不申诉委屈。受了委屈不急于辩解申诉,心底要有容纳的力量,才不会被狭隘的抱怨所束缚。
不抱怨才能发现被心魔遮住的风景,不抱怨,才能于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然和幸福。
每一次转念都是幸福的好机会
转一个视角看待世界,世界将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对待人和事,人和事无不轻安。
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
两个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的人,透过铁栅栏看外面的世界,一个看到的是美丽神秘的星空,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烂泥,这就是用不同的心态看同一事物的区别。活着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一个人不够睿智,那至少应该豁达。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看问题,就会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观、狭隘、苛刻的心态看问题,就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古代一个举人进京赶考,住在一家店里。考试前几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时,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跟心仪已久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的。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举人第二天就赶紧找了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举人一听,如同掉进了万丈深渊。他回到店里,心灰意冷地收拾包袱准备回家。这时住在他隔壁房间的和尚见了,感到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就要考试了吗?你怎么今天就要回乡了?”
举人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和尚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还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举人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振奋精神参加考试,果然考中了。
换一种思维方式看问题,就能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同时赢得一片新的天地。无论是谁,一生中都不可能不遭遇丝毫挫折,当我们遭遇到负面力量时,就需要努力将负能力变为正能力,这样才能更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以下四点可作为“变负为正”的途径:
一、改变心态。当痛苦向我们袭来的时候,不要悲观气馁,要寻找痛苦的原因、及战胜痛苦的方法,勇敢地面对这多舛的生活。
二、提升心境。不为职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废,也不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
三、转变观念。转一个视角看待世界,世界将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对待人和事,人和事无不轻安。
四、转换思路。生活也许到处都是障碍,同时也到处都是通途,只需大胆地向前走。
幸福就在每一次转念、每一次转身之间。转个念头,心情就不再灰暗,转个身,就能看见阴影背后的阳光。
不惧无常,随处安心自在
生活中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一个人面对拂逆和不顺,而人力又不能改变的时候,就应面对现实,随遇而安。
《无常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随所住处皆安乐。”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佛家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包含了不惧无常,随缘则心安的理念,即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过去曾有一个沙弥,由于夜间回寺太晚,无奈之下便露宿寺门外。他在静谧之中写下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没有罗帐,便以天为罗帐;没有床毡,便以地为毡;天空中的星月都是陪我入眠的;而我晚上睡觉时极其小心翼翼,只是怕“踏破海底天”。只有胸襟广阔,看透世事无常而能随处安心自在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们能对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随缘而住、随遇而安,就会在每一个安住的片刻获得幸福。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是很多的,我们很多人一生很少感到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海阔天空。人的际遇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之事常有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得烦恼的方法就是随遇而安。
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禅师不落后:“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偃禅师回答说:“我在避暑乘凉啊!”
为什么禅师在世人认为的最污秽的地方还能逍遥自在呢?因为禅师早已没有了差别心。禅宗说,心净则国土净,五欲六尘都是解脱的地方。这就是禅,是承担,是接纳、是自在,是物我如一。
龙门清远禅师有一首偈语:“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无论醉醒坐卧,都不拘小节,天涯海角任逍遥即是禅者的人生观。
从容以对天下,进可入世,融入俗世红尘却不觉烦恼牵绊;退可出世,不问红尘俗世,精修其心,乐得逍遥自在。
苏东坡赞美西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也应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该浓时,就浓得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去干事业、闯天下;该淡时,就淡得心如止水,沉稳恬静。
苏东坡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
苏东坡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苏东坡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柔奴便是因为深谙了随遇而安的内涵与要义,因而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并使自己“万里归来年愈少”。为人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想做之事。
但生活中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一个人面对拂逆和不顺,而人力又不能改变的时候,就应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还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
生活中充满苦乐、有无、顺逆、穷通、得失、起伏无常,要适应这一切,就要在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生活的真谛。
一、什么都能接受,都能安住。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于何种处境,均能保持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