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9476000000004

第4章 关于发展性教育的若干思考(3)

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关于发展性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摘要: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中学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作准备,而且是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使他们在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具有继续发展的能力。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均为发展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向。

关键词:教育,学生,发展

教育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的,具有原则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我校在1986年制定“七五”规划时曾提出办学的原则性和时代性。所谓原则性就是要按照教育的方针办学,充分认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充分认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坚持在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时代性,就是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三个面向”,树立新型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根据办学的原则性和时代性,“九五”期间我们将进行发展性教育(或简称发展教育)模式的探索,并以此作为系统工程,带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迈上新的台阶。发展性教育模式是在改革实践中逐渐概括出来的,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教育的观念

中学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就个人而言,中学教育还是教育终身化的基础。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就提出:“基础教育本身就不应该看做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在“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一节中指出“应该将教育确认为人类和社会据此能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的一种过程”。1994年的国际人口和发展大会认为:“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培训应该使他们为职业的发展和专业生活作好准备,以便应付当今的复杂世界。”由此可见,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教育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应该起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教育模式的变化。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受“应试”和“选拔”的影响,使教育的功能受到扭曲。过度的考试、竞争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这既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学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是“选拔”、“应试”、“淘汰”还是“发展”?我们认为中学教育的功能应该是“发展”。中学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作准备,而且是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使他们在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具有继续发展的能力。此外,重视了教育的发展性,就是重视了教育的平等。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育的平等成了热门的话题。教育的平等在哪里?实际上教育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所谓的平等都是相对的。学校之间的差别会存在,学生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真正的平等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使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学校的差别和多样化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生个体的发展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学生个人的秉赋是多样的,只有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别,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多层次、多样化人才。我们办教育追求的不是在父母权力面前、在金钱面前和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而是在发展面前的人人平等。就好比种子,不管其质量如何,只要它是一个生命体,就应该保证其最充足的阳光、水分,施以最丰富的养料,使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因此,研究教育的发展性是我们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神圣使命。

二、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不同角度来分析发展性教育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所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客观事物存在状况的科学反映,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总特征。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具有丰富的哲理。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普遍联系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他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发展性,研究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规律,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②发展具有全面性,就是说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单一的,而是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③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根据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人才素质要求,制订整体的教育目标,再根据整体素质的层次性和层次中的系统性,按年级制订各年段的目标,是“九五”期间我们在年级综合管理试点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项工作;④发展具有渐进性和飞跃性,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既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又要打破常规,改进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⑤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顺境”、“逆境”,正确对待“成绩”和“挫折”;⑥发展具有矛盾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研究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重视研究个体发展的特殊规律。

人的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起主要作用。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辩证法的发展观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而引起的“自己运动”。哲学上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如何在教育中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关注学生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发展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个体从生到死亡,他的心理过程和个体特点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广义来说,发展就是指个体心理变化过程(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学生个人成长不仅是处在生理发育成熟的时期,而且是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用心理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的发展性,就是要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研究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中学生对发展个性的认识和心理需要。从学习心理发展和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突出表现在认知、情感、自我意识和品格等心理现象的新的发展之中。因此,我们以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研究如何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同时还要研究如何重视学生情意的发展。

四、教育改革实践的感受

经过10年的教育改革实验,我们重新来认识教育的原则性和时代特点,就是要从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交叉点来认识教育,来研究教育的发展。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就认为“教育是年长一代所施与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者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儿童之生理、智慧及道德三方面的品质,以适应政治社会及个别特殊环境对于个人的要求”。迪尔克姆突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学校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是使下一代充分社会化,把学生的发展同社会联系起来,同时发展学生个性,使其找到自己适当的社会位置。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以前所习惯、适应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之迅速,范围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解决社会变化速度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是教育要研究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主张个人与社会相统一,是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育为人的发展所创造的各种条件,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又是在集体中实现的。围绕教育的发展性展开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把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学校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这3个方面更好地统一起来,达到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人生发展课题之目的。

最后,开展发展性教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课堂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等诸方面教育的共有渠道,是进行发展性教育研究的主战场。教学的发展性是现代教学理论的特点(刘克兰主编《现代教学论》),教学本来就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现代教学论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明确发展要求,确定发展范畴,以增强教育的目的性,确保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学促进发展,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教学观。

(发表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