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大多数的亚洲企业大亨,无论他在本国本地区是多么叱咤风云,他也逃离不了一个宿命:不过是家族企业的延续延展与发挥发展。不过是在水一方。甚至乎,不过是小国寡民的孤家寡人。但是李嘉诚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例外。
这倒不是因为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垄断着全球的第三代移动电话;享有着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更重要的是,拥有任何人所无法比拟的庞大的人脉关系。而是因为唯有他能够在他的领域中频繁地被世界所感知,甚至进而影响全球这一行业的未来,并且持续不断地成为全球投资的焦点。
犹如先知先觉,更如天助神佑。上下交而其德业能成也。李嘉诚强调,作为一个商人,最重要的是要令别人对你信任。
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疆域的王国,没有喧闹的聒噪,没有面红耳赤的争执,没有讨价还价的精彩对白。李嘉诚沉湎于其中乐此不疲。
除了精准的商业眼光、高超的经营手段,选人、用人绝对是李嘉诚的超人之处。在李嘉诚身边的将才,无一不是李嘉诚用心血、心机、赏识、重用来培育成长的。当然,他们也都充满感激地回报了李嘉诚的知遇之恩,为李氏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李嘉诚所信奉的用人之道。他说:
如果是一个跟你共同工作过的人,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你觉得他的人生方向,对你的感情都是正面的,你交给他的每一项重要的工作,他都会做,这个人才可以做你的亲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但你要派三个人每天看着他,那么这个企业怎么做得好啊!
那么,究竟谁是李嘉诚最得力的亲信?恐怕非袁天凡和霍建宁莫属了。同时代的包玉刚曾经讲过“只要这个人有本事,薪水再高也要请他来。你给他两万元,他却能给你赚几百万元,为什么不请他呢?”
虽然人称投资奇才的袁天凡是在1996年才投到李嘉诚旗下的,但李氏对袁天凡的赏识,却可追溯到1986年。当时长和系四大公司轰动一时的百亿集资行动,是由花旗银行唯高达香港有限公司负责包销,袁天凡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李嘉诚看中袁天凡之后,可远远不只三顾茅庐这么简单。
1991年10月,荣智健联手李嘉诚等香港富豪收购恒昌行,李嘉诚游说袁天凡出任恒昌行政总裁。袁天凡于是辞去联交所要职,走马上任,年薪六百万港元。
1992年2月,袁天凡与老同事杜辉廉、梁伯韬主持的百富勤合伙创办天丰投资公司,袁天凡占51%股权,出任董事总经理,并兼旗下两家公司的总裁。李嘉诚义无反顾,依旧支援袁天凡,即时认购了天丰投资的9.6%的股份。袁天凡曾公开表示,“如果不是李氏父子,我不会为香港任何一个家族财团做。”袁天凡说,“他们(李氏父子)真的比较看重人才。”
韦尔奇曾说过“在挑选人才的时候没有非常理想的做法,而且也不见得最杰出的人才就是最适合你的。我认为四点非常关键,就是4E:第一是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第二是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别人的积极性。第三,有下决策的勇气。第四个就是决策后的实施能力。”从韦尔奇的这番分析,我们是否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李嘉诚的人才哲学呢?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而从长实集团业绩来看,地产专案仍是该集团的最主要盈利来源,占整体盈利的五成以上。长实近年也在积极增加土地储备。
香港地产界人士分析认为,长实的土地储备约有百万平方英尺,但不少是位于新界地区的农地,发展时会面对环保团体很大的阻力,因此需要增加土地储备以应对需求。
香港地产有泡沫吗?与李嘉诚的预测相左,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李嘉诚天价拍地一周后出具报告,认为香港地价的急速反弹之势难以持久。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分析师谢国忠指出:香港房地产市场强劲增长所依靠的薪资和人口大幅增长等基本面并未出现;同时,毗邻的广东地区带来的竞争压力,将继续对香港市场形成通缩压力;香港有可能需要在3个月内,步美国联邦储备局后尘,将抵押贷款利率上调百个基点。
基于上游判断,大摩认为香港地产价格最近大幅上扬又是一个“迷你泡沫”而已,是2003年因SARS疫情和伊拉克战争被压抑的需求得以暂时释放,加上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等特殊因素造成。对此,特区政府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明确表态:香港楼市并未出现泡沫。他说,楼价要有承接力,而现在楼价其实不是升得很高,而且上升的只集中在高价楼,低价楼的升幅并不多。
有人说香港成也地产,败也地产。盛也地产,衰也地产。确实如此,过去香港的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和标志。亚洲金融风暴前,地产市道十分畅旺,楼市升值造成的财富效应令香港出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金融风暴后,楼市狂跌带来持续的负资产效应,对香港消费意欲带来重大打击,也令香港百业萧条,失业率狂升,港人跳楼烧炭寻死的新闻不断。
2003年下半年起由于中央政府实施“自由行”,大力挺港及政府停止卖地,刺激楼价上升,香港因而出现经济复苏的景象,失业率下降,港人重现笑脸。
李嘉诚曾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说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李嘉诚在1972年将旗下的地产业务上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香港地产的前景一片乐观。长江实业集团上市后不久,他已经着眼将公司的投资分散到其他业务,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安排,他开玩笑地说:“可能我看错了。”
假若他单单从事地产这个行业,一切都会来得较简单,而他也可以赚到更多的利润,因为在过去二十多年,没有一个行业的利润高于地产,但是李嘉诚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我要为股东长远利益着想。地产以外,应该做多方面分散投资。当地产遇到低潮,或是以后土地供应增多,旧楼利润减少时,有其他行业的收入,公司所受到的影响会最少,这样做当然要付出更多精力,也较辛苦,因为五分钟前开一个会,五分钟后讨论的可能已经是另一种业务的会议,但我认为这一条路是正确的。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骤听起来好像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一句口号,但偏偏李嘉诚却能将它持之以恒,作为他做生意的座右铭,而且实验证明,确实可行。平常心确实在某一方面失去了,然而又实实在在地从另一方面不期然显现出来。
纵然李嘉诚以投资为出发点,在凡人眼中,他仍有投机的行为后果。投资与投机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远非一念之异。超人与凡人,也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又岂是一字之别?
据一位摄影记者讲述,有年过农历年时,早晨要到香岛道高尔夫球会,拍摄李嘉诚打高尔夫的雄姿。塞车迟到,李嘉诚一早已经进入去,他见到一大班摄影师在那里偷笑。一问之下原来李嘉诚新年派利是,五百大元一封,人人有份永不落空。这位记者就只好叹自己迟到。
怎知当李嘉诚打完球搭车返公司,出到球会门口之际,一眼见到这位记者,就即时叫停司机。跟着下车走近这位记者身边说:“怎么刚才见不到你?步步高升!”这位记者当场成个呆子!以李嘉诚77岁之高龄,竟然可以如此眼尖兼好记性,真是应了香港名人的名言“想不发都难”。
2000年5月19日,受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调整MSCI香港指数成分股影响,尤其是在剔除的十只股票中,长实也包括在内,香港股市在大量沽盘涌现下,恒指当日收市报14322点,下跌505点,跌幅达3.41%。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执行董事佛诗翰表示,MSCI香港指数剔除长实,是因为应客户近年的要求而做的,因为长实目前持有和黄股权49.9%,与和黄出现指数重叠的情况。长实当日收市报72.75元,跌7%,而最低报70.25元,单股单日成交金额高达41亿港元。
长实执行董事叶德铨则表示,长实持有和黄逾40%已有一段时间,这是历史事实,这一事实绝不是今天或昨天才发生,不明白为何以此理由,剔除长实于指数之外,莫非大摩刚刚读完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后,即幡然悔悟,痛下决心。他认为剔除名单长远对长实没有什么影响,但短期则由于基金需跟随指数沽售股票,而令股价受压。
目前,以和黄市值计算,金额高达2085亿港元,但长实本身总市值只有1643亿港元,李嘉诚所持有的34.9%股权仅占市值573亿港元。换言之,李嘉诚目前是以小控大,只用573亿港元资产便可控制市值达4125亿港元的长和,令长实容易成为狙击目标。因此,李嘉诚确实需要巩固控制权至51%才可安心。因为,一旦受到阻击,失手的就不仅仅是长实,而是由长实控股的和黄,由和黄控股的港灯与长江基建。
BNP百富勤研究部有关人员表示,由于李嘉诚多年来都未有再增持长实股权逾35%水平,行动惹来市场极度关注。他认为,这次行动显示李嘉诚非常看好长实前景,不排除在不久将来,长实会有出人意料的大动作出现。
2004年8月20日,长和系公布中期业绩。
李嘉诚表示,随着中央政府实施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持续发挥成效,全球经济又正稳步改善,渐入佳境,预料本港经济亦会加快复苏步伐。
受惠楼市复苏而获得2.7亿元物业回拨,长实宣布,中期纯利为77.5亿元,增长94%,属市场预期内:其中摊占和黄溢利为63亿元,较去年增长53%。每股盈利为3.35元,派中期息0.38元。
长实期内物业销售增长达2.09倍,带动公司营业额上升81%至89.31亿元,营业溢利则上升65.73%至17.65亿元。物业销售方面,上半年营业额为8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9.4亿元。
自1958年踏入地产以来,李嘉诚主导长和集团,先后完成的住宅物业有:
赛西湖大厦、伊利莎白大厦、城市花园、爱都大厦、银禧花园、青怡花园、文礼苑、丽城花园、乐信台、丽都花园、丽港城、汇景花园、嘉兆台、嘉湖山庄、海韵花园、海韵台、怡礼苑、海柏花园、翰林轩、海逸豪园、鹿茵山庄、听涛雅苑、盈峰翠邸、盈翠半岛、雍艺轩、高逸华轩、星辉豪庭、翠拥华庭、碧涛湾、瑞丰华庭、汇星壹号、翰林苑、海逸湾-海逸豪园第四期、翠堤湾-海逸豪园第五期、海名轩、盈晖台、映湾园第一期-赏涛轩、港景峰、泓景台、凯帆轩、普顿台、都会轩、慧景轩、朗逸峰,等等。
已完成的工商楼宇有:海富中心、环球大厦、万国宝通银行中心、新港中心、会德丰大厦、信德中心、康宏广场、万诚保险千禧广场、新宝中心、摩登仓、潮流工贸中心、创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