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传:峥嵘
9362900000017

第17章 长江塑胶厂(3)

李嘉诚为了原则的拍案而起,震慑住了这位客户,更震动了这位客户的良心,非但没把生意拍走,反而令到这位客户更加敬重李嘉诚,更加强了双方的合作。

当然,奉劝各位,这桌子不是随便就可以拍的,除非你底气十足。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李嘉诚未有拜师的高尔夫球技,虽然比不上名家大师,但也能每日挥杆绿茵。并且将球技运用到生意场上。当然,这已经是后话。

在塑胶厂濒临倒闭的那些日子里,李嘉诚回到家里,强作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

知儿者,莫过其母。细心的母亲还是发现李嘉诚不曾舒展的眉头。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看到眉头紧锁的爱儿,慈祥的母亲庄碧琴循循善诱地婉转地开解他。她用佛家掌故来喻示儿子:很早以前,潮州府有一座开元寺。老方丈云寂和尚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将两袋谷种交给自己最得意的两个高徒——一寂、二寂,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收获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就证明谁的本领大,谁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

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面有愧色,无地自容。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来,他没有管好田地,种谷没发芽,有负师父重托。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平静地说道:我给的谷种都是煮过的。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内涵——诚实是为人处世立命之本,是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不二法门。只有诚实,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只有诚实,才能赢得诚实人的尊重与信任。这也是潮商多年来信奉的法则。李嘉诚出道伊始,既没有金钱,也没有学历,更没有什么特殊的人事背景,但却能够在生意场上顺利打开局面,并且人气越来越旺,事业步步高升,在很大程度上,凭借的就是做人处世的真功夫。他重信诺、重诚意、讲义气、宽厚待人。他遇事从不斤斤计较、拖泥带水。

除了平等互利的商业关系外,他还十分重视与客户保持真挚友善的个人情谊,从而使双方获得深切的了解和紧密的合作,促进了事业的发展。会做人、善处世,为李嘉诚在商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同行、同业、同仁对他的尊重和爱戴。甚至他的商业竞争对手,也常常是不得不由衷地敬佩他。

而这些,恰恰是生意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社会资源。

一个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别人下次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发生贸易往来了。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再找他﹐因为他不慎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

重信诺、重诚意、讲义气、宽厚待人;平和、勤奋、坚忍,这一切,李嘉诚把中国文化中的立身之道处世之理发挥演绎得淋漓尽致。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善人有愿,必佑于天。人有慧根,神定襄之。慧而根之,襄而助之。他的成功经验,最适合中国人学习和借鉴;他白手起家的历史,最适合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幻想有朝一日发达的不安现状的人揣摩和模仿。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相容。作为商界巨擘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成一体。他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树立和实践了一套具有深厚内涵并且能够无远弗届,影响到香港,影响到中国,甚或影响到世界,影响到你我他,进而影响到当代与历史的经商哲学与为人处世。他把儒家的情义与西方的进取精神极为精妙地几乎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外圆内方,刚柔相济。

在物欲横流变幻莫测的商业社会,他体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道德,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保持了一个恒久不变的真我自我唯我忘我超我甚至无我。

李嘉诚非常看中企业的信誉。他多次强调:“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再多有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生意,这些都是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讲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

在普通人眼中,他是一个近乎难得的谦谦君子。然而,当你真的面对他的时候,大有玉树临风,仰望于心,肃然起敬的感觉。

1995年12月1日,国际潮团联谊会在港开幕,仪式完毕后,李嘉诚立即被记者包围住,有记者提到“潮州人孤寒与否”的问题。

李嘉诚说:“潮州人只是刻苦,而非孤寒。”他强调:“我绝对不孤寒,尤其对公司、社会贡献方面和作为中国人应做的事上,绝不会吝啬金钱。”

长江塑胶厂的危机绝非一时一事。如何才能挽救绝境中的长江塑胶厂?李嘉诚靠的还是“信义”二字——与客户有信,与员工有情,与社会有义。

如果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信诺。

做生意的风格

拿破仑曾说:“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面对长江塑胶厂的困境,李嘉诚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动摇。他召集员工大会,坦言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失误,向留在厂里的所有员工由衷道歉,希望所有的员工和衷共济,携手一致,克服困难。同时,李嘉诚还保证,一旦工厂可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欢迎被辞退的工人随时回来上班。

之后,李嘉诚往来于多间银行、原料供应商及客户之间,负荆请罪,坦承塑胶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偿还所有贷款原料款,请求他们放宽还款期限,同时拼尽全力,为货品找寻客户,用蚀本价将次货出售,筹钱来购买塑胶原料和添置生产机器。

1955年,高筑的债台终于拆掉,长江塑胶厂的危机渐渐解除,业务渐入佳境,没多久还在新蒲岗开设了分厂。这一年年终,长江塑胶厂的所有员工,都获加薪。并且每个人都额外获得一个装着花红的大红包。

长江塑胶厂终于起死回生,再度走上正常运转轨道,长江塑胶的产品因为质量稳定,价格低廉,再度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并开始速销到欧美。

成功后的李嘉诚不断告诫香港人:“不论是经商,还是做其他事情,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事业一定会做得好。”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李嘉诚都将是其中的异类,半个世纪的历史,说长,弹指一挥间,说短,路漫漫何其修远。

李嘉诚所建立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千亿元的商业帝国,他所建立的更是一个具有博大精深的商业文化内涵的理想帝国,一个能够在看得见的将来和看不见的未来,持续不断地影响历史发展的理想帝国,一个挥发无穷魅力,引人浮想联翩的抽象思维的商业哲学范畴。

这是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再到王阳明、程颐,从范蠡到胡雪岩,都日日夜夜所期盼的理想国度。过去的中国历史不曾有过,若有也曾是势若流星,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唯有李嘉诚,才在不期然中,靠着自己的历史文化的沉淀,靠着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演绎,靠着自己的拼搏奋斗,靠着自己的虚怀若谷,靠着自己的忧国忧民,靠着自己的反省反思,确立了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替代的历史地位——商圣。

1972年,中东局势日益紧张,李嘉诚看中塑料原料有可能涨价,未雨绸缪,便预先大量入货。因为,在当时的航运条件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存货和充足的原料,在接了大量订单后,不单会丧失赚钱的机会,而且有可能赔进自己的信誉。凡事必须预为筹谋。事后再一次证明李嘉诚的独到商业眼光。

1973年,由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和部分人士的兴风作浪,香港塑胶原料一下子暴涨七八倍,塑胶制造业一片恐慌,不少厂家因未储备原料而面临破产的边缘。那些未曾料到原料涨价的厂商,叫苦不迭,手足无措。

长江塑胶厂虽未受到大的影响,但是,身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自觉有责任有义务维持行业稳定。于是,由李嘉诚牵头,数百家塑胶厂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直接从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按成本价分配给厂家,迫使塑胶原料进口商不得不降价销售囤积的原料。

李嘉诚并没有囤积居奇,乘机加价,而是慷慨解囊,将自己积存的原料按原价批发给同行。这样,一场由中东战争引发的塑胶原料危机就在李嘉诚的运筹下,轻易化解了。在这次救市义举中,李嘉诚从长江塑胶厂的仓库中,拿出12.43万磅的塑胶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钱,救援面临停产的会员厂家,并把自己在联合塑胶原料公司20万磅硬胶原胶,以原价转让给急需的厂家。仅此两项以市价合计,李嘉诚就少赚了100万元,相当于长江厂年利润的三分之一。

李嘉诚在这次危机患难关头的义举,被香港塑胶同行誉为救世主。

不可否认,甚至不可思议的是,即便到今天,中国人经营企业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不可信、不敢信、不能信、不尽信、不足信、不全信。

树立诚信,依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企业问题,也是所有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在大会小会上都要拿出来论证表白的流行话题。但是,诚信缺乏并非自古有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诚实守信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有关诚信的典故更是俯拾即是。

客观地说,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唯一遗憾的是,不但没有发扬光大,而且渐渐消耗贻尽。甚至乎被人为地弃之沟渠。

很久以来,国人把游走各地做生意的商人称为行商,行商有两条铁打的规矩:一是诚信,一是不欺。中国商人把诚信与不欺视为天道,认为这是商者最重要的品行。

的确,李嘉诚曾经做过多少善行义举,他非但不孤寒,而且是世上少有的仗义疏财的大慈善家,然而这位大慈善家自己过的,却是一种极为俭朴的寻常生活。这一点足以令人感慨万千,钦佩之至。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的老根据地。他在地产与股市两行玩得顺风顺水后,人们都以为他早就放弃了塑胶业。

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时,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着实大惑不解。众所周知,这时的塑胶花早就过了黄金时代,根本已成明日黄花,利润低微,尽管如此,长江实业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对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给他们一个饭碗。”

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塑胶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也许有人会用“冠冕堂皇”一词形容李嘉诚的这番话,并认为他这么说不过是在收买人心。但他为老员工着想安排生活出路,却是实实在在的事。也是商业味浓厚的香港社会独一无二的客观事实。不管他这么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收买人心,都对他的事业有事实上的好处,使别人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为他的生意带来了丰厚的报偿。

李嘉诚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当时每天工作十六小时苦干的日子,而他对肯拼命的员工一如既往地非常关照。在这里,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说,似乎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发挥。

据一位老西环人讲:“那时在皇后大道西工厂有十几个工人与诚哥同甘共苦,后来诚哥做地产发达后,每人送了一层楼,唯独一个人没有份。”

原来不少伙计都很讲义气,自掏腰包为公司添置零碎杂物而没有向公司报销,但有一个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利用各种借口讹公司钱。结果,后者没有楼分,而其他人中更有一人,特别获诚哥照顾,不但送一层两万多元的四百英尺楼,往后长实的地盘,如北角赛西湖大厦、薄扶林花园,以至黄埔花园等水电工程,都是判给他做。

在李嘉诚的塑胶厂刚刚摆脱危机,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之际,一些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企图趁机再度搞垮木秀于林的长江塑胶厂。他们雇用狗仔队到长江塑胶厂,拍下长江塑胶厂破烂的厂房,简陋的设备,抓住某一产品的瑕疵,甚至恶意破坏某一产品,企图用揭短的方式使声誉日隆的长江厂信誉扫地。当李嘉诚听说记者来访,未及换装就穿着油腻的工作服走出来时,李嘉诚狼狈的模样一并进入了记者的镜头。

果然,没过多久,他们拍摄到的特写照片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画面上是长江厂破旧不堪的厂房与机器。这些画面与李嘉诚油腻的工人装相映成趣。

如此破旧的厂房与机器设备,怎么能够生产出品质过硬的产品?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以此彻底打消顾客对长江厂产品的信心,铲除对他们构成极大威胁的商业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