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传:峥嵘
9362900000016

第16章 长江塑胶厂(2)

新的产品必须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绝不能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最好,能让消费者一见钟情,爱不释手。说易行难,毕竟这是新生事物,需要用心琢磨摸索。

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这也是典型的香港商业社会的羊群效应。就如同自己在欧洲偷师一样,稍稍有心的人做起来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如何创新。

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重塑长江塑胶厂的招牌,乘势将长江塑胶推向世界,让长江塑胶花开遍全球。让全世界知道香港长江塑胶花。这样,即使效颦者蜂拥,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更重要的是,塑胶花就是长江塑胶厂的活广告,它会将长江塑胶厂的名字带到全球每个角落,让长江塑胶家喻户晓。

当李嘉诚的塑胶花出现在销售代理面前时,令这班人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些人的第一个反应是李嘉诚要抢他们的饭碗,重走老行当,替别人代理销售欧洲塑胶花。当李嘉诚沾沾自喜地告诉他们,这是自己工厂的杰作,现在请他们帮忙推销时,这班人将信将疑,因为他们都知道李嘉诚的老底,就凭那几台老掉牙的机器,怎么能够生产出如此巧夺天工的迷人花朵?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并知道这确实为长江产品时,个个欢呼雀跃。当他们知道这一枝枝含苞欲放的花朵仅仅是几毫子价钱时,个个怦然心动,争先恐后。

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更有公司派人厮守长江塑胶厂,苦候订货。

李嘉诚凭着自己的一招鲜,迅速令长江产品蹿红业界。长江塑胶产品迅速走向世界。长江塑胶厂高峰时曾请一百多个工人,赶工时分三班制。

坚持以事在人为做人生格言的李嘉诚,从不信邪。李嘉诚还徐徐道来了一个故事:1955年,首次开始扩展业务,成立一家中型工厂,接了几个月的订单,买了新机器。原有的厂房已经不能满足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

李嘉诚去租面积二万英尺左右的厂房,当时,租用那家厂房的工厂正处于倒闭边缘。原厂的一位好心的职工看到如斯年轻的老板,顿生敬意,拉住李嘉诚悄悄地说:“李先生,我非常少见一个年轻人这么努力、有礼貌、有魄力。在这士美菲路做生意,从来没有一个是赚了钱离开的,每一家都是满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回。我的老板来时也是满怀信心,但现在差不多要倒闭了。隔壁两家也是好景不长,不久一定会倒闭。你年纪轻轻,损失些订金算了,不要在这里冒险了。”

对于这位伙计的古道热肠,李嘉诚表示很感激。他对这位伙计说:“这是不可能的,订单我接了,机器也订了,如果现在不安装设备生产,我将失信于人,我绝不愿意这样做。而且,凡事在人,一切都是事在人为。”

李嘉诚搬进去后精心经营,结果生意很好,开工一个月就已赚到了全年的经营费用,不到一年,隔壁的两家工厂果然都倒闭了,超人把这两家厂也都租了下来,直到在其他地方买了地皮盖了新厂房才搬出去。

李嘉诚后来说,等他搬离了士美菲路的时候,好多人都抢着要租那几间厂房。

说来也是奇怪,其他人在那里就是做不好。看来是不是应该信点风水?

李嘉诚说:“风水这个东西,你要信也可以,但是最终还是事在人为,重要的是自我充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转变为可能,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也是我经营的哲学。”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以下的慎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分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创业的本钱。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

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在当时的香港,在缺乏技术人才的年代,确实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赚钱行业。再次,多年的塑胶推销工作,使得李嘉诚拥有相当多的客户,这是他能迈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创业的头几年,李嘉诚熬过了无数辛劳的日日夜夜。他身兼数职,管理厂务,督导生产,对外联络,力促销售,每天都要工作十七八小时。即使如此,他仍不忘坚持自修。然而,他毕竟年轻,毕竟是血肉之躯。一天下来全身酸痛,深夜或是午夜临睡前连洗把脸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最初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大清晨就要外出推销或安排采购原料。当时的香港,远没有今天这样先进,由于交通不便,等他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

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电车,其次是选择公共巴士,路途近就步行。李嘉诚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的人。但是,李嘉诚走起路来却疾风劲草,健步如飞。

在商场上,你要别人信服,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

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的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

今天的香港人,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年近八旬的李老翁,迈开步子,大步流星地疾走的模样,不明就里的许多人,还以为是李嘉诚为躲避传媒狗仔队而夺路狂奔呢。

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与产品,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李嘉诚也不过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如果有人突然来找,不大声叫李老板,还真的分辨不出哪位是工厂的主人。当然,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当长江厂刚一盈利时,李嘉诚就拿出钱来,尽量改善饮食质量和就餐条件,以稳定员工队伍。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永远做个雇员,那么下班的汽笛吹响时,你就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汽笛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讯号。”

今天,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年的李嘉诚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类似的豪情?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也许,那时的李嘉诚,只不过没用这样动听的语句向人表达自己的青云之志罢了。

香港《星岛经济纵横》1988年第四期在报道李嘉诚时这样写道:“李嘉诚发迹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这是佛家禅宗相传的处世格言,其意思就是:智者应不露才情,而且要沉得住气。

危机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控制原材料成本与市场销售方面,根本无暇质量控制,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雪上加霜,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几乎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经营企业的风险。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充满必胜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独自创业的最初几年里初尝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有心有余悸的感觉。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风雨交加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挫折惨痛的教训残酷的现实反映折射出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为痛心疾首的一段际遇,一个教训,一个苦果。

冷静下来的李嘉诚,陷入深深的沉思。出现这样的局面,显然不单是市场问题,而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管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其一,过分的冒进扩张,盲目追求数量忽视了质量。

其二,长江塑胶厂的管理显然不够完善,在出现大量劣质次品的情况下,居然仍让这些产品流入市场。

其三,长江塑胶长期只顾生产,缺乏产品的追踪与讯息反馈,以致问题如此严重才揭发出来,致使工厂十分被动。

其四,作为工厂老板,不能完全将生产质量等经营环节交给下属,因为到头来,损失最大的必然是自己。

其五,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再畅销的产品,都会有市场饱和的时刻,抛开产品质量问题不说,这次事件,显然提醒自己,塑胶制品生产在香港已进入饱和状态。通常在这种情况之下,用户才会采取非常手法挑剔产品质量。

面对逆境,李嘉诚对工友强调:“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

针对这些问题,李嘉诚采取断然措施,大刀阔斧地整顿生产与管理两个环节。

其一,壮士断臂,收缩生产规模,裁减部分非熟手工人。

其二,加强工人培训,没有达到熟练操作者,一律不准上机操作,限期未能提高达标者,请即走人。

其三,建立严格完善的质量监控程序,将产品产出率,产品合格率与薪酬直接挂钩,利用经济手段确保产品质量。其四,实行严格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确保长江塑胶厂的每件产品,都是合格产品。其五,建立产品市场跟踪与信息反馈体系,要求下属定期收集产品信息及行业信息,确保长江塑胶制品最好最新最廉最多。其六,由本人直接控制产品质量,任何有关产品质量问题,都必须向他汇报,取得授权才可以进行。其七,立即将库存质量问题产品,不计成本,全部倾销出去,部分不能出去的产品回炉再造。李嘉诚每当回想起这一阶段的艰辛,都有切肤之痛。

商海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作成功,什么叫作真正的幸福,做生意也同样如此。

徐悲鸿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于是,傲气与傲骨论就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有人凭着它踏上成功路,有人却因为应用不当而备受挫折。

其实,傲气与傲骨是需要细加分别的,把傲气错以为傲骨,把傲骨理解为傲气,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傲骨是立世之本,傲气是立世之术。傲骨为根,傲气为叶。

我常常跟儿子说:你要建立没有傲心但有傲骨的团队,在肩负经济组织其特定及有限责任的同时,也要努力不懈,携手服务贡献于社会,这不能只是我对你一个希望,而是你对我的一个承诺。

2005年7月20日,李嘉诚到汕头大学出席汕大毕业礼。他借此机会谈管理艺术,之后便谈到了傲气与傲骨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来。他举的例子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发人深省,令有幸参加大会的汕大学生个个受益匪浅。

李嘉诚在回应学生提出何谓傲气的时候,举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个例子做说明:有一间大公司的老板,答应过与他交易一宗生意,后来这个老板反口不认。

李嘉诚往见他,并且问:“你既然答应了人家的事情,为什么又突然反悔呢?这样是不对的。如果我是你,一定会睡不着觉。”但是对方却傲气地说:“我不会像你一样,我会像婴儿一样睡得很舒服。”

三天之后,那个人来找李嘉诚,并且愿意多付50%的价格来完成原来谈不拢的交易。于是李嘉诚问他:“你当初不是说做不成这单生意,一样可以像婴儿一样睡得很舒服吗?”

对方老老实实地回答:“那天之后,我还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原因就是那个人过于傲气所致。

李嘉诚又说,傲气常常令一个人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就像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也装不下其他东西,而那些装不下的东西,有时比水的价值不知高出多少倍。

要成为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避免抱持傲气。在某些场合需要有傲骨,表现自己坚持的原则。

李嘉诚又说了一段往事,那也是他亲身经历的:他刚投身塑胶花行业时,必须经常到洋行去洽谈生意。

有一次他与一个占他工厂生产额九成以上的大客户开会谈合约的事。客户傲气十足,处处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对待李嘉诚。起初他忍让,认为与人家谈合约难免要受一些气。后来对方说:“如果你们没有我们公司的支援,你们会怎么样?”李嘉诚顿然拍案而起,说:“请你马上离开。”

他这一拍案,把桌子上的水杯震翻了。事后他认为这是必要的做法,经商之道固然以利字为先,但若无原则地听任他人宰割操纵,连半点傲骨都没有,到头来吃亏失败的必定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