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探索的开始阶段,学生要在教师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在学生学习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生交流,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师还可以给学困生从知识到能力方面的帮助、指导,同时督促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
3、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有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在团体生活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可以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单位,使学生个人成绩与所属合作小组成绩挂钩,学生既关心在小组中个人的地位和处境,又极大地关注整个小组的优胜,学生与学生之间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协作,这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竞争机制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在这种机制下,学生的归属感(友谊)、成就欲望(自尊)和表现欲(自强)都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强化其求胜的动机,从而使他们对各种竞赛活动(如记忆概念,发现规律)发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的各个成分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紧张和高度集中,这时学生的思维更敏锐,记忆更迅速,思维更活跃,因此可大大提高活动的效率。
4、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差异和智力差别,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探索目标,提出不同的探索要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教师还要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增强学生的探索兴趣,鼓励学生的探索意志,并让学生端正探索学习的态度。
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把自主学习引向深入。对于在自主探索中遇到的问题,首先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课堂上组织学生互助学习,便可使课堂中的一位老师变成多位老师,达到“一对一”个别教学的效果。而恰当的学生分组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能力培养上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而且对每位学生来说,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大量交往、情感的协调接触,对学生情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都有很大帮助。
5、尊重学生的探索结论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要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和新问题记录下来,看看自己有哪些收获,获得了哪些成功。在总结汇报阶段,要让学生离开材料,创设一种安全的、和谐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对错误的观点表示理解,把错误当作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对正确的结论和优秀的发现要用肯定性的语言进行表扬,如“你棒极了、了不起、真聪明”等,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同时,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不要以评判者或权威的面目出现,应真诚地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聆听他们的提问,允许他们相互质疑、争论,这样,学生的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学生自答,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这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诸如以下的语句:“大家同意这种意见吗?”“还有不同意见吗?”“你们是怎样研究的?”“那又怎样解释?”“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开导。
自主探索学习是学生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探索能力、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和提高。当学生意识到知识是通过自主探索自己获得的,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尊或自信感,就会意识到“我有能力”、“我有潜力”,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正是自强、自立、成才的无价之宝,对学生今后各项潜能的开发也是极为有利的。
这里要指出的是,要做到自主性学习,还要解决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问题:即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前提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说容易些,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聪明。而自主能力则是现在的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惰性比较大,做事缺乏耐心,自主能力是比较差的,教师需要加以督促。习惯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需要慢慢养成,要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应在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个方面加以不断地培养。有了较强的自制力,才能持之以恒、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内化为自觉性的行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刚开始时,教师可协助解决“如何安排学习”和“怎么去学”的问题,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鼓励其勇于向任课老师或同学质疑、请教。
总之,像魏书生那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变苦学为乐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他们的学习也才更有效率,因而更有成就感,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是受用无穷的。
引导学生科学制定计划
中国有句成语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即无论做什么,如果先有了统筹规划,那么取得事业的成功就会顺利一些;否则,就可能会导致失败。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为了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好地规划一下,并按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实施。
优秀的学生能有重点地进行系统学习,是因为他们能合理制订计划,科学安排时间。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糊里糊涂过日子,摸摸数学,又碰碰语文,或者干脆将学习任务堆积起来,一直拖到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才不得不突击复习。
一个好的整体统筹,能够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它能够使日常学习细节变成习惯,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从而帮助学生将学习活动规律和学习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养成计划学习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学生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实现目标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学习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小目标,长时间内达到一个大目标。在长短计划指导下,学生就会使学习一步步地由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其次,有了计划,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这样到一定时候对照计划检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然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就会使学习不断保持进步的状态。
再次,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计划学习的习惯养成以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学习。有了计划,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也要坚持完成计划,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最后,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会使学生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休息的人。这种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好处。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常询问自己:制订学年的学习计划了吗?有假期的学习计划表吗?编制一周的功课表了吗?每天要做什么事情,自己都很明确吗?
在这方面,魏书生同样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不妨先来看两则有关魏书生的教育案例:
案例一、魏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时候,他的班上有个叫小伟的学生,他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数学成绩遥遥领先,但两次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却都排在中等,而他的目标是总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他很苦恼,快到期末复习时,找魏老师想办法。
魏老师帮他分析,主要原因是他平时对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不感兴趣,听课也不认真,只把希望寄托在期末考试前的临时突击上。但到复习时,数学和政治相比,还是愿意做数学,做起来就常常忘了时间,而不愿学的政治、历史等就没有时间复习了。魏老师把原因归到了他的复习方法上,称他这种复习法为“截短补长”法。这样,短的更短,长的更长,而长的最长也只有一百分,短的每科要拉下十几分,这样总分就会丢掉四五十分。魏老师分析出这样的原因后,帮他重新调整复习计划。期末时,让他把用于数学复习的时间全花到四门短科上:“以你的智力,集中半个月时间,复习这四科的重点、难点,每科达到80分以上,是没有问题的。”魏老师如此鼓励他。
小伟照此计划复习,期末考试结果出来后,四门短科成绩共提高85分,班名次由第28名提前到第8名。这一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小伟学习政、史等学科的兴趣。
从这一教训中,小伟终于懂得了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案例二、魏书生老师经常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要在对以前成绩的总结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超越自己,又要超越别人,并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积极地制订计划,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制订计划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魏老师的一位初三学生的年度计划:
在品德修养上,他要战胜自己“小马蹄坑”的毛病,不与人计较小事,得理也要让三分。在学业上,扬英语之长,在去年市赛第6名的基础上超越4人,进入前2名;补物理之短,物理成绩要进入班级前10名;总分名次要由年级组前38名进入前20名;体育上3000米长跑超越去年,进入前3名……
他不但制订了计划,而且还很好地实施这些计划,制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这些计划目标的实现。例如,看两遍《周恩来传》,为的是学习总理博大的胸怀;参加校英语兴趣小组,每天晚上拿出50分钟时间学习英语;认真编写《物理错题集》;每天下午跑完班级规定的500米,再多跑1000米……
无论做什么事都得有个计划,计划就像航船中的导向仪,能让船只避开危险。学生的学习计划,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无序性。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1、认识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当案例一中的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魏书生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并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并使学生通过计划的安排,克服学习的困难,使学生从实施计划中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其实,学习计划的制订,一定程度上能形成积极的期望效应,促进学生的成功与发展,但有时,计划遇到某种原因可能会失败,失去指向或规范作用。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因为这种成败的归因会对学生后继的行为动机和自我发展的信念产生影响,积极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促进学生成功的效用,而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导致学生进一步走向失败。
魏书生的这个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制订计划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养成制订计划的习惯。
2、提出要求并引导学生制订计划
计划,既是前行的目标,又是日常的规范;既是指向性的,又是实践性的,也带有预测和前瞻的性质。
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虚幻的,而执行计划却应该是实在的。学生在执行计划时可能会衍生出新的学习法,使计划中的“超越”化为行动中的实际,这样,超越的不只是行为,还有精神。通过案例二我们可以看出,魏书生的许多学生都是从这样的要求中取得成功,养成了制订计划的习惯的。
学生学习如果有了制订计划的习惯,并能严格执行计划,那么学习效率肯定会提高。
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制订计划的习惯时,要注意以下一些环节:
1、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现状
在制订计划前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认知特点,并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通过与自己过去的学习情况相比,从而规划自己以后的发展趋势。
2、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强大动力。没有学习目标,就像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没有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制订也将无从下手。
在让学生制订目标时,要让他们的目标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
学习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以便于对照和检查。如“英语课要认真预习,英语成绩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目标明确了,就方便落实和自我检查。另外,学习目标还要具体化,以便于执行。
3、科学安排时间
制订计划一定要科学地安排时间,使计划中的时间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使时间在计划中得到最完全有效的体现。
总之,我们有必要像魏书生那样,培养学生具备制订计划的习惯,要让计划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