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班主任在帮助学生确立较高的成就动机的同时,还要正确地帮助学生进行成功归因,并指导学生自身学会正确的成功归因。因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成就动机得以更好的实现,这也是教师学习心理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和班主任学习心理指导中的成功归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作为为总原则。教师们应该懂得,成功归因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对行为意义的估计与态度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预见与控制。教师们能够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助于学生巩固成绩或改变现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影响学习者成败的原因是多样的,成功归因的角度或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总体上有两种结果:一是通过成功归因,给学生以希望;二是通过成功归因,使学生失望。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心理指导,就是要通过成功归因,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从而使较高的成就动机得以实现。
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
西方一位司法心理学家在研究如何对死刑犯实施人道主义、改进死刑执行方式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构想:
司法机关在对死刑犯执行死刑时,向他宣布:为了实行人道主义,将枪决改为割脉。然后,蒙上罪犯的双眼,将其一只手绑在木架上,用针刺痛其脉部,使其产生疼痛感,与此同时再让他听到连续不断的滴血声,而事实上犯人的脉部并未割开,更没有出血,只是用不间断的滴水声代替滴血声。慢慢地,死刑犯真的就死去了。
上述案例中的构想是否真正人道,还有待探讨,但其理论根据是死刑犯已丧失了生存的希望。此外,在不少矿井坍塌或地震中,常常有一人或数人在被埋及处境十分困难的环境中度过数日甚至数十日,获救后,他们往往能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可见,生存的欲望对于生命是如此重要,同样,成功的希望对于学习中的学生也同样重要。
第二,教师和班主任应该懂得,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在成功归因时,应该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一内部的、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因素。这样,学生除了会出现内疚感之外,还会对改变失败的结局充满信心,也会进一步预料到学习的艰难,他们对学习也将会更加勤奋和努力。当然,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也发现,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上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一直很不理想,教师在对其进行成功归因时,一方面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于缺乏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归因于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当这一内部的、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因素,这样就会使这些学生在更加努力的同时,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对取得好成绩充满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教师和班主任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归因于能力差、不聪明这一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有些甚至还当面指责学生。这种归因,只会使学生对改变失败的结局不抱希望,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第三,教师和班主任还应该懂得,在对一些学习成绩好的或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归因时,应该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勤奋努力和学习方法比较正确这些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从而使他们保持勤奋努力,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法,使成绩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有些教师习惯于对那些有个性、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当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往往认为他们是偶然的运气好罢了,即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这一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从而只会使这些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丧失信心和希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教师们往往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其智力高、能力强、聪明,这种成功的归因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希望,进一步保持和巩固其良好的成绩,但是这样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心理学家认为,聪明的孩子不应该因为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成绩总是得到夸奖,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经常受到夸奖的学生很容易自我陶醉,而且会认为考试得高分非常重要,对他们来说,一旦成绩不理想,就是彻底的失败,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次所谓的失败而放弃努力。由于学习努力而不是因智力高受到夸奖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更强,他们日后往往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
第四,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不断地、灵活地对全班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的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或是闪光点进行成功的归因,指出他们的进步是努力的结果,从而不断地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这是个体在完成某项学习或活动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它有良好的后效功能:一是可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二是可使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三是为以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成功归因,帮助他们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总结、改进,以利于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教师和班主任应该注意防止和纠正学生在归因中容易出现的偏差。如有些学生爱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内在的东西,如心境、态度、人格、品质、愿望、爱好等非环境因素,而把失败推诿给环境,比如考试当天下雨、没吃早饭等,这种偏见如果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使他们在成功时沾沾自喜,在失败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强调外部环境的因素,这样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总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只有像魏书生那样,不断地探索提高学生自学兴趣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们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要“苦学”更要乐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真正人道主义的教学态度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国人对苦学的强调还有很多,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让人们对学习这码事都有点望而生畏了。魏书生也不否认“苦学”的重要性,作为最讲求实际的教育家,他一向强调勤劳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魏书生同样提倡快乐学习。
魏书生认为,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汲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当我们对学习的功利性无限夸大之后,就把学习原有的乐趣给抵消了。
曾有一位家长向魏书生倾诉说:“看到孩子学得又苦又累,而对难题愁眉紧锁的样子,我感到心疼,请问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孩子学得轻松一点,快乐一点?”
魏书生这样回答说:
脑力劳动跟体力劳动一样,要吃一定量的苦。背一篇500字的课文要比背250字的课文苦一些,就像挑200斤的担子要比挑100斤的担子苦一些一样。就这一点而言,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而言,却可以改变。有的人写文章,研究科学彻夜不眠,却甘之如饴,高高兴兴。有的人写一份简单的工作总结却愁得二天睡不好觉。有的挑着200斤的担子,高高兴兴地一路小跑,甚至边走边唱歌,边走边喊号子。有的人挑不到100斤的担子就愁眉苦脸,苦不堪言,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苦、第一累的人。这里面,除了人的能力差距之外,最主要的是还在于对学习、对劳动的态度不同。
世界上一切有作为的伟人(玩弄权术的政客,不论地位多高,也算不上伟人)都是把学习,把劳动,把干事业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当成乐趣,当成享受的人。他们有了高层次的人生苦乐观,他们便总能享受到高层次的人生乐趣。
许多罪犯之所以沦为罪犯,就是因为他们觉得醉生梦死、吃喝玩乐是人生第一享受,学习、劳动是受罪。于是他们厌恶劳动,又拼命地追求低级的过分的吃喝玩乐,而他们靠的是坑蒙拐骗,偷,抢。让这些人去学习,去劳动,他们当然会觉得苦不堪言。
反过来,谁想让勤劳的工人、农民、科学家、作家、画家、艺术家放弃劳动,放弃学习,放弃事业,他们反倒会觉得很空虚,很苦,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我跟家长谈心时,都反复建议,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对人民、对祖国有较大贡献的人,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活得有意义、活得快乐的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转变孩子的苦乐观,逐步树立起把学习当成享受的苦乐观。
学习苦不苦?苦。正因为苦,学习的另一面才必定有甜,有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一苦必有一甜,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难必有一易,有一舍必有一取。
……
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人生的第一享受吧!一个人经常这样思考,这样对待,他会学得轻松、愉快、效率高,也会成为把做工作、把干事当成第一享受的人。那样,他一定会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较大的贡献,自己也能经常生活在享受的心态之中。
可见,魏书生对中国传统的“苦学”观有了较大程度的修正。
魏书生的意思是说要让孩子们从观念上改变对学习的看法,重新树立把学习当成享受的苦乐观,从而让学习真正成为伴随终生的自娱过程。
魏书生并不否认苦学的意义,而所谓的快乐学习就是要以苦为乐,从个体的主观感受上引导出学习的乐趣。魏书生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凭着这一点认识,我们就能乐观地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当你达到了这一境界,你就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你也就能够学得更好。遇到困难,我们不去想,那可糟了。或许应该说,在我们的脑海中,就根本不能对题目有难易之分,就算老师连打几个“*号”的难题,你也应该像对待“1+1=?”那样去从容对待。假如遇到难题需要苦思冥想,我们把自己当成智慧迷宫中的一个游客,使自己在动脑筋的过程中不再有任何心理负担。这时应该对自己说:我偏不信有走不出的迷宫,我一定要尽力而为。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可以把学习当成一种轻松的“过家家”游戏,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就以写作文这语文学习的“第一苦差事”为例。魏书生说,作文勉强凑个千把字,我们都要费尽心机,一个字一个字数着往下写,写到规定字数,马上如蒙大赦,草草结尾了事。但想想我们的信为什么都写得那样顺畅和文情并茂呢?其实,是我们自己阻断了文思,偏要以那种严肃的、备受折磨的心态写文章。为什么不把感情放纵开来,像和老朋友秉烛夜谈那样自由自在呢?写文章,就是要掏自己的心里话,要快快乐乐、实实在在地说,而不像老牛拉犁。
让一个人一辈子浸泡在学习的苦海中当然是一件不人道的事,对快乐学习的提倡和指导,正反映了魏书生对学习性人生的深度关怀。
那么,“乐”从何来?
“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基于这一理念,魏书生绝不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只要学生能干的事他就绝不做,这就是为了把主动学习的活动还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享受到通过自主学习,从而自我克服,不断超越原有的身心局限,获得个人成功的快感。所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真正人道主义的教学态度。
那么,如何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呢?综观魏书生的多种著述,我们不难得到如下启迪:
1、激发兴趣可启迪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在实践中应尽量联系实际,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比如,有位班主任在讲平方运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0.01㎝厚的纸对折50次大概有多厚?”当直接告诉学生“折叠起来的厚度将要远远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在讲三角形的内切圆时,设计了这样的引言:“一块三角形材料裁一块圆形的用料,怎样裁才能使圆最大呢?”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内切圆的直观认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从生活实践中显而易见的例子入手,也可以从旧知识中加以引申和推广。
2、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进行指导
自主探索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系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般的探索方法,要跟踪指导学生的探索过程,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学习习惯。创设有益的课内外活动场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总结、自主应用,自主地培养和发展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