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凉州卷
9195300000026

第26章 政治(2)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1958年5月,县委在制定当年工农业生产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时提出:“三年跨秦岭,五年超千斤县”的目标,具体要求是1960年亩产800斤,1962年亩产1080斤,工业产值到1962年达到1.3亿元。盲目追求高指标,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5000破1万、力争天下第一田”等不切实际的口号。

在“大跃进”中,农村曾实行生产集体化、生活军事化,队队办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下双、张义等地强迫实行男女分居、集体住宿的军事化生活。全县普遍发生了平调富队钱、粮,宰杀家禽,砍伐社员树木,割私有制尾巴等左倾错误,给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后果。1958年10月,将原38个乡改建为17个人民公社(1961年划为53个,1966年划为52个),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7)“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6日武威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对武威县“文化大革命”作了部署。此后,武威县城乡中小学“红卫兵”组织迅速兴起,他们大搞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行动,惊动了千家万户,使一些文化遗产和文物遭到破坏。

1966年11月至1967年2月,城乡中等学校“红卫兵”组织徒步远征小分队,分赴延安、遵义和一些大城市进行革命串连,中共武威县委和县人委被“造反”组织夺权。工厂停工、学生停课,工农业遭到破坏。造反派组织(战斗团、队等)争相建立。到1967年6月底,各种名称的战斗团、队有近百个。从1967个10月13日到1968年7月,先后发生武斗12起,致死人命40余人,抢劫武器事件30起,抢劫财物事件21起,搞得人心惶惶,社会秩序极为混乱。1968年8月18日,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武威县革命委员会。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有2382人被审查揪斗,有108人定为敌我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威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拨乱反正,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全面纠正“左”倾错误,恢复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起了重大作用,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清除了思想障碍。1978年8月,成立落实政策领导机构,组织力量,开始对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分别进行平反。

二、中国国民党

1、组织概况

民国14年(1925)7月,国民党甘肃省临时党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武威县正式设立分部。

民国29年(1940),武威县党部下属16个区分部,62个党小组,381名党员。民国32年(1943)3月,武威县党部在城区设8个区党部,18个区分部。民国37年(1948)党团合并后,三青团经费全部停发,同年,经登记合并后的党团员只有1300多人(登记前4000多人)。

2、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

于民国23年(1934)5月4日在武威县建立一个区队部。至民国28年(1939),武威区队下属13个分队。是年,举行入团宣誓15次,吸收团员89人。民国29年(1940)春,11月15日,三青团武威分团部正式成立,有8个区队,21个分队974名团员,主要分布在农、工、商、党、政、军、警和教育部门。民国37年(1948)党团合并之后,三青团活动遂告停止。

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3年1月建立民革武威县领导小组。1954年,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正式成立民革武威县委员会,党员近30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民革工作中断。1978年8月,召开第四次党员大会,恢复组建了民革武威县委员会。1985年11月,召开民革武威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时有党员72人。1987年7月,民革创办中山业余学校。1989年,民革有6个支部,82名会员。1991年11月29日,民革武威市第三次党员大会召开,委员会下设5个支部。1996年11月21日,民革武威市第四次党员大会召开,下设4个支部。2001年武威市改为凉州区,民革武威市委员会更名为民革凉州区委员会,是年11月,民革凉州区第五次党员大会召开,下设4个支部。2002年12月民革凉州区委员会整体升格为民革武威市(地级)委员会,民革凉州区组织出现空缺。2004年11月10日,民革凉州区第六次党员大会召开,下设2个支部。2006年9月调整为3个支部。

四、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9月正式成立民盟武威县小组。1953年秋,改为民盟武威县支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民盟活动中断。1979年,恢复民盟武威县支部,登记盟员15人。1985年1月,民盟武威县委正式成立,截至1989年有116名盟员。2001年武威撤地设市建区。2003年4月,在民盟原武威市(县级)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民盟武威市(地级)委员会,民盟凉州区活动出现间断。2004年11月,在民盟武威市(地级)委员会划分出的凉州区盟员的基础上成立了民盟凉州区委员会。

五、中国民主建国会

1956年9月,民建武威支部成立,时有会员13人。1979年9月9日,恢复支部委员会,时有会员16人。1989年5月30日,正式成立民建武威市委员会,7个基层支部,81名会员。是年5月29日,民建武威市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会员有76人,下设7个支部。1992年12月11日,民建武威市第二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时有会员90人,下设7个支部。1996年10月29日,民建武威市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时有会员101人,下设9个支部。2002年3月26日,民建武威市第四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时有会员117人,下设9个支部。2002年12月31日成立民建凉州区委员会。2004年11月10日召开了民建凉州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有会员90多人。2006年8月,委员会重新设立6个支部,同时成立4个工作部。

六、中国民主促进会

1988年11月11日,民进武威市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2002年12月29日,原民进武威市(县级)委员会升格为民进武威市(地级)委员会。2004年11月10日,重新成立民进凉州区委员会。

七、九三学社

1988年5月17日成立九三学社武威支社,时有社员15名。1994年12月28日,更名为九三学社武威市委员会。2001年撤地设市后,划归九三学社省委领导。2004年重新设立九三学社凉州区委员会。截至2006年底,九三学社凉州区委共有社员21名。

八、中国农工民主党

1994年10月27日,中国农工民主党武威市支部成立。2001年8月20日,中国农工民主党武威市(县级)委员会升格为中国农工党武威市地级委员会。2004年11月20日,农工党凉州区委员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2006年8月5日,农工党凉州区委员会成立了4个基层支部委员会。截至2006年12月,农工党凉州区委员会有党员54名。

第二节地方国家权力机构

一、机构

凉州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1949年11月至1954年6月,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武威县共召开两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4年6月到1989年底,实行在普选基础上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武威市(县)共召开人民代表大会11届。1990年到2006年底,凉州区(市)共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四届。在1980年底以前,县人民代表大会是每2年一届。1981年1月以后,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由每届2年改为每届3年,并设立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关。1993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宪法》时,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每届3年改为每届5年。

二、会议

武威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49年11月2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44人,其中推选代表167人,邀请代表77人。

武威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2年12月12日召开,出席代表419人。

武威县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54年6月17日至22日在文庙礼堂(即大成殿)举行,应到代表361人,实到代表332人。

武威县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56年11月15日至19日在文庙礼堂举行,应到代表354人,实到322人,列席60人。

武威县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58年6月11日至15日在文庙礼堂举行,应到代表312人,实到253人。

武威县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61年10月12日至15日在文庙礼堂举行,应到代表355人,实到281人,列席15人。

武威县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63年5月27日至6月1日在文庙礼堂举行,应到代表395人,实到333人。

武威县六届人大会议由于“文化大革命”已开始,没有开成。

武威县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78年6月29日至7月4日在县党校礼堂举行。应到533人,实到497人。

武威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81年1月5日至11日在军分区礼堂举行,出席代表429人。

武威县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84年2月28日至3月4日在县党校礼堂举行,应到代表448人,实到436人。

武威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85年9月21日至25日在县党校礼堂举行,应到代表450人,实到433人,列席118人(包括政协委员),特邀代表41人。

武威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89年4月12日至22日在市党校礼堂举行,应到代表349人,实到336人,列席224人(包括政协委员),特邀代表44人。

武威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92年元月18日至24日在市委党校礼堂举行。

武威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997年4月1日至7日在市委党校礼堂举行,会议应到代表302人,实到299人。

凉州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3日至6日在人民影剧院召开。会议应到代表306人。

凉州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2日至26日在人民饭店召开,会议应到代表306人。

凉州区(市、县)历届人大主任一览表届别姓名籍贯任职时间县八届赵锡九山东1981年1月—1984年2月县九届赵锡九山东1984年2月—1985年6月市一届赵锡九山东1985年9月—1989年4月市二届李光辉甘肃武威1989年4月—1992年1月市三届李光辉甘肃武威1992年1月—1995年3月市三届袁森年陕西1995年3月—1997年4月市四届张开甲甘肃武威1997年4月—2002年12月区五届王锦文甘肃会宁2002年2月—2006年12月区六届沈开祥甘肃古浪2006年12月—三、基层国家权力机构凉州区(市、县)的乡镇人大是根据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选举法》和1954年公布的第一部《宪法》的规定,于1954年建立的。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实行政社合一体制,乡、镇人大虽在召开,但实际由公社管理委员会代替。1960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政权建立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1978年各公社恢复召开人大会,但未能法制化。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组织法》,对乡、镇人大的职权和代表的选举,作了新的规定,但乡、镇体制未改革。1981年2月,将乡、镇革命委员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和镇人民政府,1983年又将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政府。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8次会议修正的《组织法》,把乡、镇人民政府召集改为乡、镇人大选举的时候,先选举出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会议并负责召集下一次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据此,武威市的38个乡镇的人大均设立了主席团。1988年,各乡、镇配备了一名人大工作联络员。1989年又在各乡、镇人大主席团设立了专职常备主席,并配备了一名以做人大工作为的兼职工作人员。

乡、镇人大在主席团组织下,建立了活动小组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代表联系、调查、视察和评议政府工作等活动。

1990年10月依据《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主席团,行使职权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下届的第一次会议选出新的主席团为止,并就主席团及其常务主席的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责等作了具体规定,目的就是把乡镇人大主席团这一临时性组织促向“常态化”。1995年2月在乡镇人大设立主席、副主席。2004年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