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凉州卷
9195300000025

第25章 政治(1)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

一、中国共产党

1、组织建设

1924年,共产党员张一悟在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现武威第十八中学)任教期间,利用上课之便,向学生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知识,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35年春,宁夏地下党组织派进步青年尹有年来武威,办起《大公报》销售处。同年底,宁夏特别支部又派共产党员李德铭和进步青年张春申来武威,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引导青年学生探求革命真理。

1953年由李德铭倡导,在青年学生中组建了进步的群众性组织“钦文读书会”,在武威中学(罗什寺)成立。1937年11月,“甘肃省青年抗战团”派陈裕源来武威组织“武威青年抗战团”,得到李德铭的支持。同年12月9日,成立“甘肃省青年抗战团武威分团”。1938年2月,中共武威县支部成立,李德铭任书记。同年3月,派李振华到武威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组建了中共武威临时县委(又称凉州临时县委),李振华任书记。1940年,中共武威临时县委被破坏,武威地下党的活动一度中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党组织建设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8日建立中共武威县委员会,有委员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全县13个区相继建立了区委会。

1950年6月,设立县委常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政府党组,全县建立基层党组织42个,发展党员467人。1953年建立统战部。1954年建立生产合作部。1955年4月建立机关党总支委员会,7月建立财贸工作部,10月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称监察委员会。1956年1月撤销11个区委,将80个乡党支部合并为40个乡支部。同年5月,建立工业交通部和文化教育部。截至1956年底,全县共有党组1个(人委党组),总支委员会45个(其中38个乡总支),支部301个,党员8141名。

1957年12月,撤销文化教育部。1958年3月,撤销青年工作委员会,10月,将原有38个乡党总支合并为17个公社党委。1959年7月,建立县委党校、档案馆(1961年4月撤销档案馆,1963年5月恢复档案馆),生产合作部改称农村工作部,11月,建立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1960年建立统计室(1961年撤销),2月撤销统战部,4月重建统战部,5月,机关总支委员会改称机关党委。1962年3月,成立中共武威县人民武装委员会,4月撤销工业交通部和财政贸易工作部,6月,全县设置9个区工委。1964年,将9个区工委改称区委。1965年4月,建立县政协党组。是时,全县有53个公社党委。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党的组织机构遭到破坏。翌年4月,“造反派”相继夺了县、区、社党政大权。1968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设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保卫部。原县委各部职能由县革委会办公室和政治部取代。

1969年4月,成立县整党领导小组,县属各单位也陆续建立起整党领导小组,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初期中断了的党组织生活。1971年3月完成了县级机关及区、社、工厂、企事业单位重建党的基层组织机构的任务。是年,全县共有区工委9个,党委54个,总支5个,支部620个,有党员1.55万名。1973年10月,撤销保卫部。1974年2月,撤销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恢复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县委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和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党委。翌年11月,建立县法院党组。1978年8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党组(1981年3月改称县政府党组)。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1979年1月,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81年3月,将县委机关委员会改称县级机关委员会。同时成立人大党组、政协党组,4月成立县检察院党组,5月成立政法领导小组。1982年1月,成立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1983年1月,政法领导小组改称政法委员会,同时建立新地乡党委。1984年11月全县开始整党,先后查出不合格和违纪党员干部117人,其中开除党籍的30人,留党察看的15人,警告的28人,取消预备期资格的21人,延长预备期的23人。整党期间新发展党员1012人。

1985年武威县改市后,于1986年4月撤区并乡。撤销9个区工委,将3个镇党委、54个乡党委合并为32个乡党委、7个镇党委。1987年撤销9个局党委、3个局总支。是年12月底,全市有党委44个、党组5个、工委3个、总支16个、支部926个,党员2.55万人。1988年有党组5个、党委50个、总支13个、支部940个,党员2.56万名。1989年,有支部943个,党员2.59万名(其中女党员3301名)。是年,市委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调研室、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老干部局、体制改革办公室、党校、党史办公室,老龄办公室、机关党委等13个工作机构。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7月22日撤销县级武威市,成立县级凉州区。至2006年底,凉州区委由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组成。

到2006年底,全区共有19个镇党委,2个指挥部党委,6个街道办事处工委,1个街道办事处支部。全区现有基层党组织1294个,党工委8个,党组23个。

3、会议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一届代表大会于1954年11月召开,出席代表126人,列席9人。会议选出书记1名,常委5名,委员13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一届二次代表大会于1955年7月召开,出席代表164人,列席21人。会议补选县委委员3名;选举监委书记1名,委员7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二届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6月召开,出席代表211人,列席11人。会议选出书记1名,常委7名,委员19名,后补委员5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二届二次代表大会于1958年6月召开,出席代表225人,列席127人。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三届代表大会于1960年3月召开,出席代表322人,列席155人。选出第一书记1名,书记处书记3名,常委11名,委员27名,后补委员3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四届一次代表大会于1962年6月召开,出席代表400人,列席36人。选出书记1名,副书记3名,常委9名,委员25名,后补委员7名;选出监察委员会书记1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四届二次代表大会于1963年11月召开,出席代表371人,列席25人。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五届代表大会于1964年5月召开,出席代表366人,列席463人。会议选出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11名,委员25名,后补委员5名;选出监察委员会书记1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七届代表大会于1979年1月召开,出席代表600人。选出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11名,委员39名;选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县第八届代表大会于1984年1月召开,出席代表380人。选出县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8名,委员33名;选出纪检委书记1名。

中国共产党武威市一届代表大会于1987年4月召开,出席代表450人。选出市委书记1名,副书记5名,常委11名,委员45名;选出纪检委书记1名。

中国共产党中共武威市二届一次会议于1990年2月26日召开,出席代表449人。会议选举书记1名,副书记5名,纪委书记1名,常委10名。

中国共产党中共武威市三届一次会议于1993年3月26日召开,出席代表450人,邀请列席代表38人,会议选举书记1名,副书记5名,常委11人,纪委书记1名。

中国共产党中共武威市四届一次会议于1997年3月26日召开,出席代表460人,会议选举书记1名,副书记5名,常委11人,纪委书记1名。

中共武威市凉州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7日至9日召开,大会正式代表381名,会议选举产生书记1名,纪委书记1名,副书记7名,常委12名。

中共武威市凉州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12月1日至3日召开,大会正式代表399名,列席邀请代表10名,会议选举产生书记1名,纪委书记1名,副书记2名,常委12名。

4、重大政治运动纪略

(1)减租反霸

1950年上半年,武威县开展减租反霸运动。运动是分三期进行的,每期都经过查租佃、算剥削、斗恶霸、清罪行的程序开展工作。

运动中,成立农会98个,吸收会员9.04万人。建立乡、村级妇联会328个。城关区成立市民会11个,吸收会员2326个。通过调查摸底,初划地主成份1157户、富户1368户。斗争恶霸地主(含旧乡保长)718人,减租3432石,清债折合小麦99.87万石,收缴长、短枪65支,全县斗争获得果实合旧人民币34.38多亿元。通过运动,大大削弱了城乡封建势力,为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

(2)土地改革

1951年10月至1952年3月,中共武威县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有5.57万户农民分得耕地48.40万亩,其中贫雇农3.03万户分得耕地27.89万亩,占分配耕地总数的57.6%,有5.55万户农民分得牲畜1.97万头,农具16.94万件,房屋4.79万间。

土改复查后,农村阶级成份有所变动,最后核定:地主2766户,半地主式富农10户,富农1147户,小土地出租者683户,中农2.5万户,贫农3.07万户,雇农1.05万户,其他2128户,工商业家97户。

(3)“三反”、“五反”

武威县“三反”运动,自1951年10月至1952年6月结束。经过自觉交待、检举揭发、内查外调、查证落实,县属单位落实有贪污问题的237人,其中贪污旧人民币百万元以下的167人,百万元以上千万元以下的50人,千万元以上的20人,贪污金额达5.2亿多元。运动中退赃2亿多元,占贪污总数的39%。贪污人员中,党员11人,团员52人,老干部20人,新干部137人,留用人员79人。

(4)三大改造

1953年开始,中共武威县委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武威县成立了截河坝和达家寨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

1956年底,入社农户达96.4%,全县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武威县个体手工业,1949年城乡有25个行业,1200多户,从业人员5100多人。1952年至1955年上半年,全县建立农具、铁器、木器、缝纫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4个,从业人员109人。1955年5月,成立武威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加强对手工业合作化的领导。到年底,相继建立缝纫、制鞋、麻绳、铁器生产合作社4个,从业人员117人,又建立缝纫、制鞋、自行车修理、白黑铁生产、金器生产(金银首饰加工)、箩笼生产、木器生产等11个生产小组,从业人员94人。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2月,县上成立私改委员会,经2个多月的工作,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城市:公私合营404户,从业人员806人,资金8.7万多元,设总店9个,门市部90个,分销处16个;合作商店(社)1141户,从业人员1381人,资金17.5万多元,设总店13个,门市部203个,分销处6个;合作小组365户、从业人员412人,资金2.8万多元。农村:公私合营18户,从业人员34人,资金1.6万多元,设商店4个;合作小组101户,从业人员114人,资金2.3万多元,设门市部75个;流动货郎担23个。

(5)整风、反右派

1957年4月,中共武威县委成立五人整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前后参加整风、反右派斗争的干部、教师3900多人,运动持续到1958年秋结束。在运动中,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地过于严重,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造成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全县定“右派分子”200余人,其中一部分被送到农场劳动教养,一部分由原单位监督劳动。另外,还定“中右”157人,作为“内控”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