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古浪卷
9195200000029

第29章 社会(1)

第一节民族

一、古代民族

(一)、乌孙据

《汉书》记载,最先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民族是乌孙。它原先游牧于敦煌、祁连山之间,在其王难兜靡时,被邻近的月氏族进攻,难兜靡被杀。后来,乌孙王的儿子昆莫逃到匈奴族,被匈奴单于收养成人,昆莫借助单于的力量收拢旧部,将月氏王击败,并脱离匈奴控制。后在匈奴的逼迫下,乌孙举族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定居。东汉班超通西域时,还曾试图联合乌孙攻击匈奴,但乌孙认为该地水草茂盛,人民安定,不愿东返。

(二)、月氏

月氏也是游牧民族。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月氏早在商代就居住在西北一带,原在今河西走廊,“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本来很强大的,控弦之士有一二十万,因此,比较轻视草原上的匈奴,并曾将匈奴的冒顿太子作为人质,后来冒顿逃回匈奴自立为单于。汉文帝初年,冒顿派右贤王攻打月氏,月氏惨败,大部分逃往伊犁河上游定居,一小部分散居祁连山内和大漠之中。这些月氏人和羌族融合,被称为小月氏。宋代高居诲出使西域时,从宁夏的灵州往凉州的路段内,还在今腾格里沙漠中见到月氏都督牙帐。

(三)、匈奴

匈奴原本游牧于漠南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今内蒙古大青山、狼山一带),因水草丰美,得以较快地发展。秦汉之际,中原王朝不得不修筑长城来阻挡匈奴骑兵的骚扰。汉初,汉王朝采用和亲的办法,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后来,匈奴打败了盘踞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乌孙,遂拥有其地,并将浑邪王和休屠王安置在张掖和武威一带。汉武帝继位后,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进攻河西走廊,驱逐匈奴,两次大战俘虏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国相、尉等,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共俘虏匈奴三万多人。匈奴单于怪罪二王无能,准备要惩办他们,引起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众四万降汉。

(四)、氐族

氐族是居住在中国西部的民族,魏晋时,大部分集中在今陕西泾阳、兴平和甘肃南部武都、成县一带。东晋太元元年(376)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消灭前凉,在古浪境内设立了苍松、次2个县级政权达10年之久。太元十年(385)九月,前秦大将氐族人吕光西征西域回凉州(今武威)后,杀了前秦凉州刺史梁熙,自领凉州刺史,遂于太元十一年(386)十月建立后凉,定都姑臧(今武威),在古浪设立了1个郡3个县级政权,并将苍松县改名为昌松县,后设郡,下辖昌松、魏安和次3县,统治达12年之久。后来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着汉服、操汉语、从汉姓、随汉俗,并习农耕,氐族逐渐与汉族融合。

(五)、羌族

原分布在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山区一带,与汉人杂居。汉代羌族较为强盛,有烧当羌、种羌等种之分。公元385年,烧当羌族人姚苌推翻前秦苻坚建立的后秦政权。公元403年灭后凉吕氏政权统领古浪。

(六)、卢水胡

卢水胡是东汉至十六国时匈奴部落之一。因世居卢水(今青海西宁市西)而得名。初游牧于张掖以南至卢水(卢溪水)一带。东晋隆安元年(397)段业建立北凉政权。隆安五年(401)五月,临松卢水胡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义熙八年(412)十月,迁都姑臧。并仍沿后凉旧制,在古浪境内设立一郡三县(即昌松郡,辖昌松、魏安、次三县)。

北凉政权于公元439年被北魏统一,部落逐渐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

(七)、鲜卑族

鲜卑族原为东胡族的一支,原居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旗西)因以为名。公元89至104年间,乘北匈奴西迁,占有匈奴故地,势力渐盛。魏文帝时,联盟瓦解,分为宇文部、段部、乞伏部,秃发部、拓拔部、慕容部等,其中秃发部定居于河西走廊。公元397年秃发乌孤在西平(今青海西宁市)建立了南凉政权,并在古浪境内设立了昌松郡和昌松、魏安2县。

(八)、吐谷浑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其先祖居于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西晋初西迁青海与羌人杂居,势力逐渐强大。唐太宗时,吐谷浑占领兰州、凉州一带,阻断了交通。贞观八年(634),唐朝大将李靖打败吐谷浑,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并将宗氏女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首领。后来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族渐为强大,将吐谷浑击败,大部被唐王朝安置在灵州(今宁夏灵武)与汉族融合,小部分留居青海、甘肃山区与藏族融合,形成后来的土族。

(九)、吐蕃

从唐广德二年历五代到宋初,古浪一直由吐蕃设官统治,与当地汉民杂处,有时还建立吐汉联合政权,社会相对安定。宋初,凉州吐蕃就和宋王朝联系,不断进行贡使贸易,接受宋王朝官职、名号。其中,以吐蕃首领折逋游龙钵、潘罗支和斯多都统治时较为强大。其“六谷部”人强马壮,依靠凉州南山六条水系边耕边牧,民族关系较为融合,古浪为“六谷”之中的“洪源谷”部。六谷部与盘踞在灵州的党项族多次发生战争,还攻杀了党项首领李继迁。

公元1032年,六谷部被西夏的元昊所占领。

(十)、党项族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原驻牧于青藏高原,唐时,迁居陕甘宁交接处,以居住在夏州的“平夏部”最强,一直接受中原王朝的统领。宋初党项首领李继迁叛宋独立,之后其孙元昊在银川建立西夏政权,并占领河西诸州。古浪在西夏时名为济桑,直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大军占领。

(十一)、藏族

藏族是吐蕃的后裔,在古浪境内主要居住在山区。据清顺治十四年(1657)成书的《凉镇志》记载;小桥堡一带为熟番温谷卡一族驻牧;西山川一带为熟番年错一族驻牧;东山、十八里堡一带为熟番红宛卜一族驻牧;黑松驿一带为熟番白宛卜一族驻牧;安远堡一带为熟番武都剌一族驻牧。雍正二(1724)年清政府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将藏民驻牧地重新进行了安排。并确定了大小头目,及其贡马数额,还改藏族名为汉族名。当时给古浪安排藏民8族,共计3723人,其中黑松东山围场沟安置4名,大头目班重子改名为万国宁,驻牧围场沟,小头目3名:擦杠他改名为常怀忠,驻牧龙沟脑松林;捞藏改名为向日新,驻牧白土坡;古六汪束改名詹云,驻牧石炭沟壑岘。大靖、黄羊川安置2族,共计1833人,大头目唢喃扎什改名为武得,驻牧野马墩。小头目7名:班马擦杠改名六玉,驻牧野马墩;花木牙改名马得安,驻牧条子沟;哈隆炭改名黄进林,驻牧庄浪;喇颗子改名汪得池,驻牧酸茨沟;管卜灿盖改名汪於池,驻牧小直沟;六加思加改名喇有人,驻牧于大小南冲;汪思加改名乔国志,驻牧尚家沟。安远、柏林沟安置2族,共608人,大头目古六擦杠改名为荣安,驻牧柏林沟。

小头目2名:多尔只改名寿国宁,树切班第改名卜世年,也驻牧柏林沟。

二、现代少数民族

(一)、藏族

藏族是古浪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757人,主要散居在黄羊川、黑松驿、裴家营、横梁、干城等乡(镇),在这些乡(镇)的个别村组有1-2户的、有3-4户的、有5-6户、最多的只有13-14户。他们大部分是以汉藏联姻组成的家庭,也有世居的。裴家营镇的藏族则是随着景电二期工程的建成,于1990年从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毛藏、钱宝、松山等乡(镇)陆续迁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城内也有一定数量的藏族群众。藏族群众主要散居在南依天祝县的山区乡镇,改革开放之前,主要从事畜牧业兼农业。主要经营绵羊、山羊、牦牛和犏牛畜种,农业则以生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为主。

改革开放后,主要种植小麦、豌豆、啤酒大麦、甜菜、玉米、各类蔬菜。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建起暖棚猪场、羊场和牛场,努力走种、养、加良性循环的路子。

藏族全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县境内没有藏传佛教寺院,藏族群众只是在自己家里设有佛龛,供奉佛像,过宗教生活。古浪的藏族人中会讲藏语的人廖廖无几,基本说汉语、学汉文。县境内的藏族群众,在干活劳作和平时穿戴上和汉族人一样服饰上没有多大区别。每逢传统节假日、集会、庙会、婚嫁等节日则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饮食原来以牛羊肉为主,后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以面食为主,辅以牛羊、猪肉、蔬菜等。婚俗要经过提亲、订亲、戴头、送来、途中、门口、婚礼、结尾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每一仪式都有定式礼仪,并用唱歌方式表达。藏族多采用土葬和火葬。家中死人后,要请僧人念经超度,子女戴孝,家人一般穿白褐衫,白板皮袄,不戴帽。亲友们带上哈达,点酥油灯,前来祭奠,家中戴孝四十九天,同时,还要到寺院念经超度。

(二)、土族

土族主要散居在黄羊川、横梁、裴家营、大靖等乡(镇)和县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世居的、祖上来自青海省,一部分也与藏族一样汉土联姻来自天祝县,还有一部分随着景电二期工程的建成从天祝藏族自治县的钱宝、松山两乡(镇)迁入黄灌区。土族群众改革开放前主要从事畜牧业,改革开放后学习科学技术,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从事小麦、玉米、豌豆、啤酒大麦的种植,兼营养殖业,也搞劳务输出和个体户经营。

土族自有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字,讲汉语,信仰喇嘛教的格鲁派(黄教)。土族平时穿戴以流行时装为主,每逢传统节假日、集会、庙会、婚嫁等节日则穿上他们的民族服装。土族历史上就实行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有问亲、求婚、允婚、订婚、商定彩礼、送礼、卜吉娶妻、迎亲、梳头(改变发式)。上马启程、招待宾客等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土族人能歌善舞,从迎亲开始起,就边唱边走,对歌跳舞,进行完婚礼中的全部礼仪。土族饮食有三类:一是面食,多为油炸食品,如炸油果、油饼、麻花、还有蒸馍、包子、各种面条、炒面等;二是肉类,均为牛、羊、猪肉,原为煮食,后发展为煎、焖、炒等多种食用法;三是饮料,主要是砖茶、茯茶,加姜、花椒、食盐等调料饮用。

(三)、回族

回族主要居住在13个乡(镇),22个村,4个居委会,其中,100人以上的乡镇2个,即古浪镇和黑松驿镇。古浪居住的回族群众时间较长,从清乾隆年间就有回族居住。县境内的回族主要从事农业牧业生产、饮食业、手工业、个体工商业、运销业、皮毛加工业等。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男子一般穿白色对襟衬褂,上套黑色坎肩,载白色或黑色圆顶小帽,阿訇、满拉和经常礼拜的老年人,穿“中拜”的阿拉伯式长袍,礼拜时头戴“太斯达日”(头巾),现在中、青年人多穿西装、中山装等服装,常年戴白色圆顶小帽,妇女习惯戴盖头,姑娘为绿色盖头,媳妇为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饮食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麻花、馓子、拉面、面片、锅块、包子等,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每逢佳节、喜日、家家户户炸油香子,弯绕盘叠,如同一把线,又脆又香,油果式样多,制作精美。回族人讲究喝盖碗茶,茶豌别具风格。豌内泡上春尖茶、冰糖、桂圆、杏干、葡萄干、枸杞等佐料,俗称“三泡台”。回族在本族内通婚,一般不娶不嫁(外族人),若要娶嫁(外族人)对方须随回族习俗。回族人去世,实行土葬、速葬、薄葬。不用棺材、不穿新衣、不用殉葬品。回族主张薄葬,用三丈六尺白布缝制“卡凡”裹身,到坟地下葬,葬期一般不超过三天。回族墓地一般是公墓,古浪有两个公墓,一个在古浪镇峡峰村,一个在黑松驿镇沙沟台村。

回族的主要节日是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回族严禁食猪、马、骡、驴、狗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忌吃一切凶禽猛兽肉;忌吃死牛、羊、鸡肉和一切动物的血,以及未颂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禁止吸烟、喝酒。

(四)、东乡族

1990年从东乡、广河两县迁入我县黄灌区的东乡族200多人,暂居在直滩乡鸣沙嘴边缘。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回族相同,没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讲东乡语和汉语,妇女善绣、男人喜欢摔跤、赛马。“东乡花儿”人人会编会唱,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

(五)、满族

2000年县内有满族159人,主要居住在黄羊川、土门、永丰滩、直滩、定宁等乡(镇)和县城,我县的满族从清光绪年间居住至今,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一般使用汉语和汉文。女着直统旗袍,绣有各种图案,袖口、襟边或帖各种花纹。头顶盘鬓,戴六角形高帽,正中扎一束大花,佩戴耳环,穿绣花鞋,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脑后,戴有“顶子”的红缨帽,身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叉开,腰中束带,脚穿“双脸鞋”。由于长期同汉族杂居,入乡随俗,穿戴习惯与汉族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