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古浪卷
9195200000028

第28章 文教(5)

4、三义殿位于古浪县土门镇东北。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坐北向南。殿内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尊塑像。

5、大靖财神阁位于古浪县大靖镇城内什字中心,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总高21米,周长30米,底层为砖基,二、三层为木楼,因造型奇特,已收录到《中国建筑学》一书中。

6、罗汉楼位于古浪县土门堡东城门上,建于清康熙九年,高20米。

7、西路军烈士陵园位于古浪县城东,俗称“万人坑”,1936年11月13日红军西路军9军从横梁进入古浪与敌一战,阵亡红军及被害群众2400余人被埋在城东。1974年,古浪县人民政府修建红军墓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1年古浪县委、县政府和84874部队又进行了重建,并修建简易纪念碑。2002年11月隆重举行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碑揭牌仪式,此后,建成烈士陵园纪念馆、展览厅、陵园大门。

8、景点二期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的电力提灌工程,全灌区东西长60公里,南北最大宽25公里,最大提水高度602米,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其中古浪灌区30万亩,总投资4.97亿元。被列为当今“中华之最”;同时,被省上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9、马路滩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位于马路滩林场生态经济圈内,是林场依据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基础条件,以独特的大漠景观为基本格调建立起来的,集生态农业观光和大漠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区,2002年起先后建成沙漠生态农业观光区,完善节水滴灌、葡萄基地、公益林等配套参观设施,建成蒙古包3座、多功能厅1座,农家小院3座,游泳池、狩猎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沙浴场、葡萄长廊以及餐厅、食宿、娱乐、度假等服务。

10、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风沙肆虐,黄沙蔓延,危及交通,侵蚀田园,沙进人退,生态失衡。1981年,六老汉以联户承包的形式,封沙造林,治理沙害,使5000亩沙漠披上绿装,累计造林面积4万多亩,数万亩农田得到了保护。

第八节卫生医疗医药

一、机构

民国及其以前,古浪县没有卫生行政机构。1949年9月古浪解放后,卫生行政工作由民政科管理。1952年11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1961年12月15日古浪县建制恢复后,文化、教育、卫生合并成立古浪县文教卫生局,1964年5月分设卫生局。1968年成立卫生站,1970年9月成立文教卫生革命领导小组,1974年2月改为卫生局,1983年12月改设为卫生计划生育局,1984年8月分设为卫生局。

二、医药

民国以前私人开设的药铺有30多个,药商30多人,均以经营中药为主,药材和药品多以兰州和武威进货为主,本地生产、个人收购为辅。中药铺(店)均经营传统的中药零售业,一般是照处方卖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医药经理部,经营西药品批发和中药材的收购、批发、零售等业务。1956年改为医药公司,并开设门市部和土门、大靖等集镇的销售网点,集中西药品药材的收购批发、零售于一体,成为全县唯一的医药商行。70年代以前,年购进、销售均在百万元以上,收购额在20万元左右。80年代以后,购进、销售、收购均有了提高。

90年代,药品流通渠道多元化,但药品市场较为混乱,出现一些假劣药品。2001年12月29日,武威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古浪县分局正式挂牌成立,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药品市场得以规范,实现药品流通秩序好转。截止2005年底,全县农村零售药店已由药监局成立之初的6家发展到44家,增加38家,增长了6.3倍,覆盖全县13个乡镇,38个村,使农民群众买药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药品质量有了保证,药品价格逐渐回落。

三、医疗

(一)、医疗队伍

民国26年(1937)古浪县卫生院创立,有中西医官各1人。到38年(1949)医务人员发展为8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医疗卫生队伍有了壮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提高,中、西医结合全面发展。到1960年发展到171人,到1971年发展为244人,到1980年发展为317人,到1990年发展为491人。90年代后,医疗卫生队伍继续呈扩大趋势。

(二)、医疗机构

1、县人民医院前身为古浪县卫生院,成立于民国26年(1937)。古浪县人民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承担全县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任务。2000年被国家计委、卫生部列入全国贫困县县医院示范建设项目,2001年在县城香林路以北选址,于2003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1800万元,业务用房6000平方米,业务收入由1991年的59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46万元。

2、县中医医院位于大靖镇,其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的原古浪县第二人民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院,是全县黄灌区及周边13个乡镇约14万人的疾病防治中心和308省道的急救点,2002年底,医院总建筑面积9929平方米,共有床位100张。

3、乡、镇卫生院1952年至1955年,先后在土门、大靖、裴家营、干城、团庄、龙沟等集镇,成立全民所有制的6个地区卫生所,这是乡镇卫生院雏形。此后,乡镇卫生院逐步发展,到1988年,全县共有17个乡镇卫生院。1993至1995年,随着乡镇建置的变更,先后建成十八里、古丰、胡边、新井、直滩、冰草湾、黄花滩7所卫生院。截止2002年,全县共有24个乡镇卫生院,其中土门、泗水、黄羊川、裴家营、海子滩、干城6所为中心卫生院,永丰滩、黑松驿、横梁、井泉、古浪、大靖、定宁、民权、新堡、西靖、十八里、古丰、胡边、新井、直滩、冰草湾、黄花滩、大墩滩18所为一般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74名,其中执业医师84人,执业助理医师52人,注册护士62人,药剂人员25人,检验人员10人,其他技术人员91人,管理人员7人,工勤人员5人,共计336人。编制床位243张,实有床位238张,标准床位37张。房屋建筑面积25611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14644平方米。主要承担辖区内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任务,受县级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4、村级卫生机构1983年后村保健站更名为村卫生所,由村委会管理,属集体所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1989年已全部私办。至1999年有371人取得了乡村医生证。2002年底,全县有村卫生所239个,个体诊所250个,乡村医生695人。村卫生所室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业务上受卫生院指导,是农村卫生县、乡、村三级网的基础,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级诊治。

四、卫生防疫

(一)地方病防治

古浪县常见多发的地方病主要有:碘缺乏病、布鲁氏杆菌病、氟中毒(氟斑牙、氟骨症)3种:

1、碘缺乏病甲状腺肿主要分布在黄灌区和井灌区以及黑松驿镇的萱麻河、庙台子、称沟台、茶树台村,定宁镇的高家湾村,古丰乡的柳条河村等。通过在病区人口中投服含碘制剂和食用合格碘盐,达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2、布鲁氏杆菌病主要分布在裴家营、海子滩、干城、横梁、新堡、民权、西靖、直滩乡(镇)。1995年经省、地综合验收达到稳定控制县标准。2002年全县共有布鲁氏杆菌病81例。同时在对干城、横梁、大靖、民权、海子滩、直滩乡(镇)进行的人群血清学检查中,未发现布鲁氏杆菌病新发病例。

3、氟中毒主要分布在新堡、干城、黄羊川、黑松驿、定宁、民权、黄花滩、西靖、裴家营等乡(镇)。历年来,共完成9个乡(镇)的改水降氟工程,受益群众达5.2万人,解决了4.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也使氟中毒患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流行病防疫

古浪县传染病主要有白喉、伤寒、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

民国22年(1933),古浪发生鼠疫,发病8例,死亡4人。

白喉曾长期流行,民国23年(1934)发病44例,死亡18人;32年(1943)发病15例,死亡5人;37年(1948)发生面广,死亡惨重,仅第四季度就死亡9人,次年第一季度死亡24人;到1965年又在大靖、裴家营、民权、西靖、干城、横梁、新堡、井泉等地发生,共215例,死亡21人。之后,每年注射白喉疫苗在万人以上。

百日咳每年都有发生。1962年12月,大靖、裴家营、民权等地发病1152例,死亡21人。据1976年之1984年的统计,年均发病256人,年均注射百日咳疫苗万人。

麻疹,在民国时期发病率高,仅民国38年(1949)第一季度就死亡13人。1962年在土门、龙沟两地发病41例。1976年发病2360例,1978年发病2125例。1983年在永丰滩流行,发病654例,死亡1人。防疫站每年组织注射麻疹疫苗在2万人以上。

天花、伤寒,在民国及其以前流行甚广,危害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连年普种牛痘和伤寒副伤寒疫苗,特别是1965年2月至4月,全县普防后,已基本绝迹。

肝炎,每年均有发生,一般在20至40岁年龄组为多,男性为多。

肺结核传染广,危害大,患者女性高于男性,且以30至40岁年龄组为多。1966年在泗水开展防疫工作,1978年至1988年分别在7万人中检查出结核病人120例和133例。90年代,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8年以来,共接诊门诊可疑者肺结核病人7490人,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241人。

1991—2002年法定传染病共报告7817例,死亡7例。肠道传染病年报告发病数为3455例,呼吸道传染病年报告发病数为110例。麻疹1996、1997、2001年流行,其中1996年发病数77例,1997年发病数150例,2002年发病数121例,发病。血源性传染病年年报告发病数为3156例。传染病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三)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1978年在永丰滩乡试点。1986年县成立预防保健指导中心,并在乡级卫生院设立17个防保组,直接承担预防保健的各项任务。

1991年-2002年基层防保工作督导检查坚持深入乡村,核实乡村计划免疫基本数据,指导对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的免疫服务接种工作管理,落实常规免疫接种,并核实接种率报告。

特别是96年以来加大督导频次,苗控疾病大幅下降,实现了计划免疫三个85%的目标,连续12年全县保持无脊灰状态。2002年建证建卡率达97%,常规接种率:卡介苗99.6%;糖丸100%;百白破三联98.5%;麻苗99.7%,四苗全程合格接种97%。接种率的逐步提高,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