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摩西的书
9182800000004

第4章 注重现实享受逆境——犹太人现实的生存学问(2)

自从基督教成为欧洲主流宗教以后,没有一个世纪不发生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折磨和屠杀。有时会有一点容忍,但犹太人永远不会被完全接受,他们刚在一地居住下来,马上又会被驱赶。那些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成为了经济自救的大师,他们在那些允许他们从事的行业比如贸易、银行、医学和科学等颇有些造诣。又是为此,他们遭到了更深的嫉恨。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下贱”的——在欧洲一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二战爆发后,德国纳粹政权在欧洲各地大规模地抓捕和杀害犹太人。欧洲的大部分犹太人都被纳粹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是毒气)杀害并且烧成了灰烬。

在法西斯政权覆灭之后,欧洲人对上述令人发指的罪行开始做冷静的反思。正是从那时起,许多欧洲人意识到他们反犹太主义观念所引发的行动(无意中与法西斯的合作)是错误的。

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欧洲人一贯具有的反犹太主义的热情全面地冷却下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二战中的一些基督徒,特别是新教徒群体,视犹太人为“神的子民”。这种思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藏匿和救助了许多犹太人。既然他们认可犹太人是神的子民,他们也就随之相信,发生在犹太人身上的所有苦难都是神因为他们谋害了耶稣并且不跟随他的信仰而对其施加的惩罚。这种令犹太人哭笑不得的“友好”态度使居住在新教徒国家的犹太人感到生活能够忍受;也使那些收容犹太人国家的主流社会在犹太人面前产生了持久的优越感。

就在大屠杀和欧洲法西斯政权失败后,事态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反犹太主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就像积雪遇到了阳光。欧洲的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否定过去,至少是否定过去的某些习惯。

在“后大屠杀时代”的欧洲,意味着你将了解到所有的犹太人都是非常好的,而且事实上比“我们”还要好。每个人的父母都愿意说自己曾经参加过抵抗运动或曾经掩护过犹太人。大家都了解到,犹太人有着灿烂的文化,犹太人非常了不起,应当带犹太同学到自己家来喝茶,此外,犹太人还被允许有自己的祖国。整个欧美世界(即基督教世界)在联合国会议上同意了从巴勒斯坦来划出一块地方给犹太人建国,这是作为“告别反犹太主义”的一个巨大的象征。

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将那些欧洲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之后,许多欧洲人一定是暗中舒了一口气,特别是送给犹太人的那块地方以前根本就不是欧洲人的。

可是,欧洲国家特别是瑞士,在整整过了半个世纪后,那些从被驱逐的犹太人家庭中偷来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财产才物归原主。在这之前,犹太幸存者所提出的关于归还他们在大屠杀期间被偷去的财物的要求,仍然是被忽视和否认的。

半个世纪之后,欧洲的反犹太主义已经过时,但它并没有死亡。欧洲半个世纪以来伪善的“热爱犹太人”运动正在起反作用。年轻人产生了逆反心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犹太人的死难影响了他们家庭的尊严,并使之产生了长达50多年的负罪感。这也使那些对犹太人心怀不满的人们获得了“要恢复公正”的冲动。他们的问题其实是反犹太主义。仇恨者如果试图通过为他的仇恨找到合法性来摆脱负罪感的话,那么他就会在仇恨中沉溺得更深。

由于上而所说的各种原因,爱犹太人的时代远未到来,在当代欧洲,犹太教已具有了一种被外界孤立又自我封闭的生存方式。阅读犹太人自罗马时代以来的历史,人们也许会问:假如从来没有过反犹太主义,犹太人是否还会严格地保持他们的民族特性和内部凝聚力?这一规律看来今天也仍在起着作用——在严酷的环境中,能使一个民族紧缩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刺猬。

“萨布拉斯”式的以色列人

“萨布拉斯”即仙人掌果的意思,我们往往用“萨布拉斯”来形容以色列人。用这种外表坚硬带刺,但内心相当甜蜜的仙人掌果来形容以色列人的性格,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摩西的书》中有两句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这就是“zeymayesh”(本来就是这样)和“ye-heyebesedr”(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两句话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以色列人坚强向上的性格特征。以色列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的时候,他们绝不是生活的抱怨者,他们习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减少压力。每当遇到困难和意想不到的麻烦时,许多人也许会觉得无法忍受而暴跳怒吼:“怎么能这样”、“我无法相信这一事实”。然而,以色列人总是耸耸双肩,摇着头轻声说道:“本来就是这样”。然后用进一步的努力和奋斗的精神以及耐心去克服困难。在以军中流行着一种更为明确的说法:“本来就是这样——可我们肯定会赢。”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简明地表达了犹太人乐观主义和充满希望的话语,可以说已成为以色列人的座右铭。不论从日常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和日趋紧张的住房,还是海湾战争遭“飞毛腿”导弹袭击,在以色列政府和百姓中你听到最多的不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该怎么办?”或者“上帝保佑我们”、“何日是个头”的抱怨声,而是积极进取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反映了以色列民族的性格,不论发生了什么他们都能保持乐观和充满希冀的信念。

据说,1976年以军在乌干达坎帕拉机场营救人质的行动中牺牲了一名军官,事后在整理这名军官的书信时发现了他的绝笔之作:写于他牺牲前五天的家信。在信中他第一次流露出对动荡的世界及不断的战争的忧心,但即便这样,在信的结尾他还是写上了“ye-heyebesedr”。可以看出,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耐心去克服。以色列人不承认那些在别人看来似乎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和不可超越的限度。

乐观主义、决心和人定胜天的信念不仅使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而且创造了诸如沙漠盛开鲜花等人间奇迹,“有办法”的态度浸透到以色列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色列这个国家在工农业等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是以色列人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不懈地反复实践取得的,以色列人为自己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以色列人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遇事才不会消极悲观,才会有信心通过有效的行动去解决问题。以色列人这些性格的形成是以其生活环境为基础的。以色列人所处的“无可选择”的环境,使他们不断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和受约束的世界中——狭窄的国土,很少的人口,敌对的邻国,自然资源的缺乏,这种无可选择性使许多看似办不到的事变得可行。

以色列人面临的形势是不行动即死亡,没有退路。这种生存环境使以色列人在一切危险和艰难条件下都履行职责,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有效,坚强而沉着。

现代以色列男子汉的外表特征是留着短短的发型,带太阳镜,抽烟(由于战争和其他各种压力,以色列烟民比例很高)和穿以色列拖鞋等。看上去都具有男子汉的风度,而且无论是在商界或其他社会活动中,以色列人常常显得较冷漠。许多以色列人总是指着他们想要的东西说“递过来”,而不会客气地讲“麻烦……”或“请……”他们还有一种习惯是直来直去,往往给人一种缺乏“绅士风度”的印象。如果一位男士为同行的女士开门,伸手请她先进,她会觉得不习惯,因为以色列男士往往不在乎这些细微的绅士礼节。他们一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少语,男男女女都表现为行动型,而不是语言表达型。在回答别人问题时也非常简短干脆,有时嫌动口舌太麻烦,干脆就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如当需要礼貌客气地告诉对方“请稍等”时,以色列人一般不说出来,而是用伸开手臂,把五个手指向内拢来表示。又如,用晃脑袋或两排牙齿一碰表示“不”。

以色列人尽管表面或外表上显得冷漠、严峻、富于男子汉风度,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也有温情的一面。较之西方世界,他们更重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也基本上是围绕家庭进行的。平日下班后,大多数人都呆在家里,即使在周末晚上或假日,也大多和家人呆在一起,或去看望父母和朋友。他们一般不下馆子吃饭。在家中自己做饭可以说是一条规矩。他们亲朋间相互走动较多,但一般也都在家中招待朋友或客人,很少去饭馆。此外,由于宗教原因,以色列人一般不喝酒。

紧张的生活节奏,大批移民给生活带来的暂时困难,以及致命的由于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些都要求每一个以色列人必须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并通过勤奋工作去改善这一切。

世界上有不少富有的银行家是犹太人。事实上,按日常理财而言,以色列人个个都称得上是银行家。由于以色列货币常常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政府也不断出台各种信贷计划,使得以色列人经常与银行打交道。在银行门口,你常常可以看到排长队的场面。以色列人很少只开一个账户,一般是除开一个谢克尔账户外,还要尽可能再开一个与国际硬通货有关的账户。平时,用谢克尔账户支付日常生活费用,如有剩余就换成国际硬通货存到另一个账户上。这样做,一来可以免受高额通货膨胀之苦,二来可以减少由于谢克尔存款利息较低造成的损失。

还有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以色列人常常合法地“透支”,资金负债表上保持“0”或“-”是很平常的事,银行也允许。出现这种情况时,银行一般从透支者下个月的薪水或收入上自动转平。当然,如拖过30天,银行就要罚款了。所以,如何合理地运用“透支”,并配合所谓的“分期付款”和“长期付款”等手段,对于善于经营的犹太人,可谓是一门必修课。

在以色列,仅次于恐怖主义对人生命威胁的便是“开车不要命”。以色列的交通事故发生率非常高,尽管这个国家只有25%的家庭拥有汽车。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以色列人的性格所致。正如前面提到的,以色列是个小国,被敌视的邻国所包围,外部发生的任何小震动都会引起以色列的震动。以色列人时时感觉到危险的存在,这使得他们对人生采取了极端的宿命论的态度。正像前耶路撒冷市长特迪·科莱克说过的:“想想看,如果你每隔10年都要打一次大仗的话,安全驾驶在你的脑海里就占据不了什么重要的地位。”这种心态使许多戎马多年没有死在战场上的人,最终因超速行车而死在高速公路上,如以色列前总统厄泽尔·魏茨曼的独生子之死,即其一例。

在以色列国,犹太人占全国人口的83%以上。历尽人间沧桑的犹太人,1948年才在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不到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起以色列国。这个国家不但建立较晚、面积狭小,而且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国国土有80%~90%是沙漠和荒丘,几乎是“不毛之地”,而且资源贫乏,淡水奇缺。但以色列的犹太人自强不息,靠着顽强的生存意识和智慧,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他们把荒丘和沙漠改造成良田,“不毛之地”长出了丰硕的庄稼,不仅自给自足,还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自强不息精神是催人奋进和获取成功的法宝,是犹太人的一种制胜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色列人敢于面对现实,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这就是俗语所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享受逆境

笑是智慧的磨刀石。

——《摩西的书》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所谓的机会自然也不总是顺风而来的。而蕴藏在逆境中的机会却是巨大的,足以改变人的一生。所以,你要有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智慧,对于逆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抱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笑对人生,也是犹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国家,在他国中生活的犹太人经常受到歧视,最残酷的就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为了在逆境中生存下去,犹太人一直没有忘记过作为心灵港湾的笑。笑可以使心灵平静,而且还有其他效果。诱使人发笑的故事里面必须要有出人意料的笑料,而绞尽脑汁地制造这种意外性就会使人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并成为产生新思维的动力,甚至可以说,“笑是智慧的磨刀石”。

给犹太人带来灾难的迫害史,同时也带来了使犹太人获得成功的机会。由于受到迫害,犹太人无法从事农业和制造业,不得不远离各个时代的主要产业。为此,他们开始考虑从事新的产业。他们是所谓的夹缝产业的先驱者。

在美国,犹太人在好莱坞的电影业中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他们兴起的新产业之一。百货商店的经营方式也是由犹太人建立的,因为他们无法加入已有的商业业态,所以不得不开拓新的商业机会。

犹太人中涌现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著名的大学教授、记者、作家、音乐家、律师、医生等。共同的一点是,从事这些行业不用投入本钱。犹太人从事的都是其他人不愿做的、无需去花钱的工作。而能不能够在逆境抓住机遇也是这一观念的转换,是能否成功的关键。犹太人充满了反叛精神。正是这种不迷信权威的性格,才产生了卡尔·马克思这样的社会改革家。正是由于不迷信权威,成功后他们自己也不会成为权威,这就是犹太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