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9176300000018

第18章 成大事也有捷径——孔子学问与做事的诀窍(5)

塑胶这一新兴行业对王永庆来说确实是陌生的,当时有一个化学家甚至讥笑他要破产。王永庆认准了则绝不回头,发誓要把塑胶事业办成功。1957年,王永庆将公司易名为台湾塑胶工业公司,自任董会长。从此,王永庆走上了他事业的起飞点。然而,万事开头难,当时日本生产的塑胶粉充斥台湾市场,质优价廉,台塑产品难以抗衡,产品大量积压,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一些股东看到台塑的前景不妙,大有崩塌的危险,于是个个心灰意冷,纷纷提出退股。然而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王永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决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胆识,在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的情况下,毅然变卖自己大部分的产业,以低价买断了台塑公司的所有产权,独自经营他的产业。王永庆分析台塑公司不景气的原因除日本产品竞争外,还由于台湾地区的需要量有限,而台塑产量则明显供过于求。他认为:台湾的市场狭小,除非开拓外销市场,否则是死路一条。但是要拓展外销市场,以当时每月100吨产量的规模,是根本没有竞争力的。因此,王永庆果断决定扩厂,增加生产。他认为大量增产可压低成本及售价以便吸引更多的岛内外客户。他认为即使暂时赔本也是值得的,关键是要闯出自己的路子来。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王永庆筹资70万美元更新设备,改造生产技术。他事必躬亲、艰辛备至,终于如愿以偿,达到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售价的目的,逐渐打开了岛内外市场。试想,明知产品过剩还坚持增加产量,承担这种风险需要何等胆识和气魄!

台塑企业成名后,王永庆已是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家了。他的创业之道和财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台湾塑胶大王”的名声不胫而走,一般人满以为他该坐享清福了。其实不然,在发展了塑胶工业基础上,他又先后创建了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台旭纤维工业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等。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勤俭节约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1975年,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可见,刻苦耐劳不仅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付出许许多多艰辛的。王永庆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坚韧不拔的努力。而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逐渐形成了王永庆坚强的毅力,这一点从王永庆每天的晨跑就可以看出来。从1978年8月起,王永庆坚持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晨跑,不论再冷的天或者刮风下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他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庆自己也说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他认为人生也像跑步一样,要每天不断地练习。对于跑在你前面的人,不要去羡慕他,更不要去嫉妒他,而是应尊敬他,因为他比你更努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向他学习,坚持下去,与他比耐力,比意志,争取最终能赶上并超过他。正是凭借这惊人的毅力,王永庆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获得了成功。

吃尽了人间的甘苦而最终成功的王永庆,还十分强调“先苦后甜”的道理。他时常告诫他的后人,任何事都是要经过相当地辛苦才可以得到的,年轻人无论是就业或创业,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不可急功近利。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先苦后甜的体验,按部就班一步步地来,而且只有吃到了苦头以后,才能够真正品味到甘甜的内涵。正是鉴于“先苦后甜”的道理,经营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王永庆认为一开始赚钱的企业是危险的,因为他们易养成老大自恃的习气,也容易种下他日垮掉的因子。因此,王永庆提出了他的“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的理论。他认为冬天顾客少,则需要用全力去推销,而且要严格地控制成本、节省费用、加强服务,千方百计来争取顾客。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等夏天一到,发展的机会到了,力量便一下子壮大起来。而且,经历冬天的困境,夏天即使有竞争者也就不怕了。此时你会认为冬天的辛苦没有白费,获得的欣慰也更多些,这就像运动流汗后,会浑身舒畅;肚子饿了,食物的味道特别鲜美一样。享受也同样如此,享受是附在工作之上的,疏忽工作而一味地追求享受,其结果是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的。

成为一方巨富的王永庆还在不断的续写着他的传奇,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王永庆成功的最大秘诀,还是一个“勤”字。

俗话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个小的时候艰苦困难,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做,不勤奋又怎么行?对立志做一翻大事的人来说,只有勤才是唯一的捷径,勤者才能不败。

[1].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做事要懂“包”字诀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

大意:

君子不用绀色和緅色做衣服的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做休闲服。

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出门时一定要加上一件外套。

黑色外衣套黑色羊皮衣;白色外衣套白色鹿皮衣;黄色外衣套黄色狐皮衣。

休闲的皮衣比较长,但把右边的衣袖做得短一截。

睡觉一定要有睡衣,睡衣有一个半人那么长。

狐貉皮毛厚,用来做坐垫。

服丧期满以后,什么饰物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扫用的礼服,就一定要剪裁成一定的样式。

不穿黑色的羊皮衣,不戴黑色的礼帽去吊丧。

每月初一都一定要穿着上朝的衣服去上朝。

斋戒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看来孔夫子也懂得“人靠衣装马靠鞍”,对穿衣服很有讲究:什么颜色做什么衣服,什么颜色不能做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套什么颜色的衣服(比如说黑套黑,白套白,黄套黄,讲究的是和谐配色而不是反差配色),那可真是一套一套的,从理论到实践,毫不含糊,正经八百就是一个时装专家了。

而现如今的社会,更是一个讲求包装的社会。很多人往往从一个人的穿着来决定对这个人的喜好。因此,包装是你能否办成事的基础。

俗话早就有“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的说法,说明“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在商品社会中,“包装”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生产流通交换的各个场合、各种环节都不可缺少。

就小生意眼光来看,包装已是一种外在的装饰和设计,目的是使商品更为消费者注意,更受消费者青睐;但是从大的现代商品眼光来看包装则表现了一种设计、一种形象甚至一种理念,它不仅是一种广告和宣传,而且是创造和想象。所以不仅商品需要好的包装,人和企业都需要包装,这样才能提高价值和档次。

进入商务交际,人当然少不了包装。甚至可以说,生意场上的人都是包装过的人,都是戴着假面具的人。只不过这种包装和假面具都是根据自己的角色、根据商业要求而设计的。就此来说,商务交际的“包装术”首先要符合和遵循一般的规则和惯例,给人一种信任感、稳重感。一个会办事的人,有几套合适的“行头”是正常的,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西服革履也是必需的。然而,在交际中,人们往往重视了外在的“硬包装”,却忽视了内在的“软包装”。所谓“软包装”主要指的是在精神、气质、思想方面的准备和设计,除了重视个人文化修养等基本因素方面,还应该注意对话题的设计,对对方情绪的把握和引导,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交往的氛围。要做到这些,有关知识和资料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平日能多了解情况,加强文化修养,更能使你在交谈中增加光彩。

显然,包装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别人感到高兴和亲切,而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光彩。如果仅仅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那肯定达不到期望的目的,这也许就是一般包装和自我欣赏的区别。包装是一种社会的商业行为,所以要把别人,也就是市场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的要求进行包装。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你要推出一种产品、一个项目甚至一个话题,都需要包装,使其更富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