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33

第33章 内科疾病(9)

【治疗效果】

赵春梅用方一治疗慢性局限性肠炎58例,经2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占74.14%;显效9例,占15.52%;有效5例,占8.62%;无效1例,占1.72%。总有效率98.28%[赵春梅.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1):29]。翁树凡用方二治疗肠炎13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急性患者1~5次即可痊愈[翁树凡.河北中医,1987,9(5):41]。刘绍武用方三治疗14例急性肠炎患者,针1次痊愈9例,2次痊愈5例[刘绍武.陕西中医,1985,6(5):367]。张和俊用方四治疗慢性肠炎及过敏性结肠炎13例,经治疗3~4疗程,症状消失,精神、食欲好转[张和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2):41]。

【处方荟萃】

1.先在背正中线两侧5~10cm处第1颈椎至第4骶椎间涂少许润滑剂,将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在第4骶椎处的夹脊穴上,往上推至大椎穴后返回原处,如此反复4~6次,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瘀血时,再将火罐按顺序推至关元俞、三焦俞、脾俞穴上,每穴2~3min。再取仰卧位,将火罐拔在关元穴上留罐2~3min,沿腹正中线上推至阴交穴,再向左推至胃上穴,再向右推至中脘穴、同侧胃上穴,再返回阴交穴,如此反复2~3次。隔日1次,6次为1疗程[蒋绍义.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2):37]。

2.脊柱两侧、骶椎两侧、尾骶端、膝眼下。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轻刮3行,后在骶尾椎两侧重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膝眼下,每日1次。

3.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上巨虚、阴陵泉,曲泽、委中。腹痛甚者配合谷、恶心呕吐者配内关;发热者配曲池;里急后重者配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和随证配穴)。

每日1次。凡刮拭出现紫块瘀点的穴位,7d后才能再刮拭。其他穴位每天可刮1~2次。

【按语】

急性肠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往往来势较急,多伴失水及酸中毒,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必须采用口服甚至静脉补液,以解决其脱水及电解质失衡问题。

除症状较重外,一般可不用消炎药,用穴位注射法有确切疗效。慢性肠炎病情多缠绵,反复难愈,故治疗时应有信心,且经治疗症状减轻或消失后,不能急于停止治疗,应巩固几次,以尽全功,同时一定要注意对生、冷、硬、油食物应少进,以防“食复”。

使用方一时,应注意在反复推拉时,罐口始终与皮肤接触,动作要慢,用力要均匀。如患者皮肤松弛或过胖,在自下而上拉罐时,可右手持罐向上拉,另左手紧按罐上方的皮肤,以防止皮肤在罐口部出现皱褶,使空气进入罐内。如局部皮肤有溃疡、疖肿、肿物时不能用拔罐法,伴有高血压、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者禁用此法。病史较长者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术后应保暖、禁风。

九、腹泻

慢性腹泻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性肠管疾病,一般认为与免疫功能紊乱、感染或精神创伤有关,属中医学的“泄泻”、“下痢”、“五更泄”等范畴。

【病因病理】

慢性腹泻是功能性腹泻、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等引起的腹泻,也可由吸收不良综合征、结肠憩室炎等引起,病程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中医学认为多因内伤于饮食,或外受寒湿暑热之邪,以致胃肠失和,或因脾肾不足所致。

【诊断要点】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2.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腰1~5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双侧共8个穴位,每次取2个穴位进行治疗,成人用26号2寸毫针,小儿用1寸毫针,行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穴。

2.操作用拔罐法。在第1胸椎至骶椎正中线旁开1.5~3寸范围内涂适量凡士林或按摩乳等润滑剂,根据病人体型选择两个大小适中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其中的一个罐扣在大椎穴处,紧握罐体由大杼至关元俞沿膀胱经上下移动5~10次,以该处皮肤发红为度,最后将罐固定在大肠俞;然后再用另一罐按上述方法在另一侧进行治疗。留罐时间为10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中老年慢性腹泻。

方三

1.取穴背部反应点、关元俞。配穴:肝郁乘脾型加肝俞;脾胃虚弱加脾俞,肾阳虚衰加肾俞,每次选1~2穴。

2.操作用挑治法。用手摩擦下背部皮肤,仔细寻找反应点(一般形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约针帽大小,颜色可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色或浅红色等,压之不褪色)。若无反应点,依次选关元俞和相应的背腧穴。用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向刺入表皮下层,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然后运用挑提、挑拉、挑摆等手法,最后将其挑断。不强行拉出。对疼痛耐受性差者可先行局麻,每3d1次,每4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d。

方四

1.取穴次髎(双侧)。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以维生素C注射液做双侧次髎穴位注射,刺入穴位后。探寻针感得气后,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入1ml,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引起的腹泻。

【治疗效果】

刘凤花用方一治疗腹泻300例,痊愈297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刘凤花.上海针灸杂志,1994,13(5):207]。闫喜英用方二治疗60例,痊愈4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闫喜英.中国针灸,1998,18(2):109]。

曾令奉用方三配合针刺天`枢、上巨虚、大肠俞治疗本病124例,痊愈97例,好转24例,无效3例[曾令奉.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0):19]。黄宝福用方四治疗54例,基本缓解37例,部分缓解15例,无效2例。乙状结肠镜复查30例,溃疡面消失9例,充血、水肿等消失明显减轻29例,无变化1例[黄宝福.江苏中医杂志,1984,5(5):55]。

【处方荟萃】

1.脾俞、胃俞,配穴: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min,出针后再用艾灸以上诸穴,侵之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止,每日1次[王泽涛.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43]。

2.从腰1至骶1,分为5组,每次取1组穴位,5组穴轮换使用。用毫针直刺穴位,进针后提插手法,平补平泻,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刘凤花.中国针灸,1996,16(11):59]。

3.取双肾俞、双脾俞、命门。用1.5寸毫针针刺双肾俞、双脾俞,重灸双肾俞、命门。每日1次,每次40~50min,10次为1疗程[李跃平.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5]。

【按语】

方二在推移火罐过程中,应保持罐口始终与皮肤平行接触,动作缓慢而均匀。向上推移时,应紧按罐下方皮肤。向上推移时,应紧按罐上方皮肤。若罐内漏气吸拔不住时,则再闪拔吸至皮肤。走罐时,争取将一侧膀胱经的两条经脉均能吸拔住。注意吸拔力要轻,不易过强。治疗同时,应注意饮食调护,避免生冷油腻,有助于提高疗效。

临床观察发现,肝郁乘脾与脾胃虚弱型疗效无显著差异,但肾阳虚损型痊愈率明显低于上述两组[曾令奉.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0):19]。

十、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和粪便干燥难解。中医学亦称为“便秘”、“大便难”。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是结肠的运动、张力低下,肠内容物停滞时间延长,水分过度吸收造成粪便过硬,排便困难。中医学认为,便秘多同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不能滋润大肠而便秘;或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生,凝滞肠胃,阳气不通,津液无以下行,致大便难以传送;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机阻滞,大肠失于传导,以致糟粕停于肠中而成便秘。

【诊断要点】

1.排便时间延长,3d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小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脊柱旁3条线:大椎穴至长强穴脊旁5分的第1条线,旁开1.5寸第2条线,旁开3寸的第3条线。

2.操作用拔罐法。用液状石蜡在腰背部涂擦后,选取大号玻璃罐,用闪火法在背部拔住,然后用手握住罐子,依次循3条线往返推移,至皮肤红润或充血为度。并配合在脐旁8等分处用盒灸8个部位,每次灸30min。

方二

1.取穴大肠俞、气海俞。配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2.操作用芒针刺法。选5~7寸的芒针,刺入3~6寸,得气出现向腹区两侧或腹区前下方走窜,有酸麻胀重或触电感觉,提插3次后出针。配穴针3寸,行提插捻转术,留针30min,针刺每日1次,5d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肺俞、脾俞、肝俞、肾俞、三焦俞、大肠俞。

2.操作针刺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皮肤严格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5mm1.5寸毫针,双侧取穴。采用指切法进针,所选背腧穴以与皮肤45°夹角向脊柱方向快速斜刺进针0.5~0.8寸,得气后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行捻转补法,三焦俞、大肠俞行捻转泻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d。

【治疗效果】

蒋振亚用方一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2例,服药对照组32例,显效27、19例,有效3、1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30%、29%[蒋振亚.中国针灸,2005,25(12):855]。刘孔江用方二治疗卒中后慢性便秘38例,痊愈30例,占78.9%;有效5例,占13.2%;无效3例,占7.9%,总有效率92.1%[刘孔江.中国针灸,2003,23(12):742]。夏春发用方三治疗45例,对照组42例,分别痊愈35、11例,显效3、5例,有效7、10例,无效0、17例,总有效率100%、60%[夏春发.陕西中医,2006,27(1):95]。

【处方荟萃】

1.取脊椎两侧、腰骶椎两侧、配耻区、脐周围。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

先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液状石蜡或凡士林油膏,再用梅花针依次(先背部,后腹区,自上而下)反复叩刺2~3遍后(重点叩刺腰骶部两侧),然后用走罐法推罐2~3遍,再将火罐扣拔在神阙、大肠俞穴上,留罐15~20min。每日1次。

2.取大肠俞,配上巨虚,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每次每穴注入0.3~0.5ml,隔日1次,5d为1疗程。

【按语】

用背针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能调整胃肠功能,使肠蠕动增强,促使粪便排除。一般均能在第2天可产生便意,再配上饮食调理,往往疗效颇佳。但对器质性疾病引起者,还需针对病因治疗。对于热秘者在大便排除后即可停针,而对虚证引起者,还应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以求根治。

在治疗同时,应嘱咐病人戒烟酒,不吃或少吃油煎、辛辣和炒制的香燥食品。多饮水,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的食品,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并强调在有便意时千万不可压抑,要及时排出。习惯性便秘(尤其是虚秘)患者,应禁止滥用泻药。已经使用者,应尽快纠正。粪便质硬患者必要时可协用开塞露肛门外用辅助治疗,有利于促进大便排出。久治不愈者,应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如积极治疗痔疮等疾患,减少便秘的诱发因素。

十一、慢性结肠炎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简称为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属中医学“久泻”、“五更泻”、“下痢”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常与免疫因素有关,其他也和精神因素,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病变常限于直肠、乙状结肠,也可累及降结肠乃至全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等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不洁,情志失调,感受外来毒邪而发病。因病程漫长,反复发作,最终形成以脾肾两虚为主,兼气滞血瘀、毒邪蕴结的本虚标实之候。

【诊断要点】

1.起病多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

2.腹泻,排出脓血便,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特点,伴食欲缺乏、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症。

3.结合乙状结肠镜检查,黏膜活检及X线检查,多次粪便检查及培养找不到病原体可确诊。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针尖进入皮肤后,迅速插入组织深部,同时快速小幅度捻转,加大刺激量,以针下沉紧为度。然后慢慢退出,同时缓慢小幅度捻转,退至针体有10~15mm在皮下再向下插入。重复以上手法50次,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