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32

第32章 内科疾病(8)

六、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膈肌发生阵发性痉挛的一种常见症状。中医学称之为“呃逆”。

【病因病理】

膈肌的运动神经——膈神经的反射弧从第3、4、5脊髓颈节,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还与大脑皮质有关。任何原因包括受寒等使颈3、4、5脊髓节灰质前角迷走神经的正常兴奋与抑制发生失调致异常兴奋占优势时,均可引起膈肌痉挛而发生呃逆。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因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剂,燥热内感于阳明,气不顾行,上逆动膈。也可因恼怒抑郁,气机不利,胃气夹痰上逆,引动膈肌而发。还可因重病久病;或滥用吐下,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胃失和降;或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引动冲气上乘,夹胃气动膈而成。

【诊断要点】

1.起病突然,呃声连连,可反复发作,短促频繁,可持续数分钟乃至数小时、数天。

2.可发作于任何年龄。

3.原发性者常见于吸入寒气或食入冷食,或精神情绪波动引起;继发性者则有原发性疾病发现。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肺俞、膈俞、肝俞、胃俞。

2.操作用电针法。用1.5寸毫针刺入腧穴,采用大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顺膀胱经背部循行方向向下传并向前传导至胃脘部。避免针感逆膀胱经背部循行方向向上传导。手法操作每次不少于15min。得气后以相邻穴位肺俞、膈俞一组,肝俞、胃俞一组,左侧与左侧相连,右侧与右侧相连,接G-68052A电针治疗仪,选择连续波,频率调至80~90/min,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佳。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第3胸椎至第12胸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1.5寸毫针,以与皮肤45°的方向(朝脊柱)从上到下先后刺入穴位中。提插捻转,以针感向胸背部传导为佳;每10min行针1次,每次2min,留针40min,每日1次,治疗5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大杼穴起至胃俞穴。

2.操作用拔罐法。选背部双侧腧穴,从大杼穴起至胃俞穴止,11对穴位。先在背部腧穴上擦一些医用石蜡油。用大号玻璃火罐,拔去罐内空气后吸在大杼穴,右手握住罐底部,从上而下,再从下向上,来回推罐4~5次,最后留置在膈俞穴处10min,每日1次,连续3d。如症状仍存在,停1d后再做第2疗程。

方四

1.取穴膈俞、肝俞、胃俞、脊中、筋缩、至阳。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2寸毫针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向胸椎方向行针1~1.5寸,提插捻转,出现酸、麻、胀等针感,多数患者呃逆立止,留针20~30min。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者,可加刺筋缩、脊中、至阳等穴位,直刺0.5寸。

【治疗结果】

刘运珠用方一治疗32例患者经治疗症状均消失。经1次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计15例,其余患者1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经2次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计10例,经3次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计7例。治愈率为100%。连续治疗10次[刘运珠.陕西中医,2006,27(12):1563]。苏全忠用方二治疗60例患者中,治愈32例(53.3%),显效7例(11.7%),有效15例(25.0%),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90.0%[苏全忠.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6):59]。杜永年用方三治疗顽固性呃逆31例,治愈2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100%[杜永年.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0):18]。刘淳用方四治疗48例,针治后均呃逆立止,其中31例患者无复发,16例复发者再行针1~2次后仍有效且无复发,只有一肺部癌患并伴有肝腹水针刺6次后呃逆方止[刘淳.针灸临床杂志,2000,16(8):51]。

【处方荟萃】

1.针刺双侧膈俞,快速进针,针尖稍向脊柱方向,施轻幅度捻转,得气后,用针灸治疗仪输出线分别连接双侧膈俞,将输出电流调至患者能耐受的程度,留针20min。膈俞出针后,患者仰卧位,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5~20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①大椎、膈俞、肝俞;②身柱、脾俞、胃俞,用三棱针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15min。每日1次。

【按语】

背针疗法治疗膈肌痉挛具有良好效果,能起到疏调肝脾,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消炎镇痛的作用,特别对术后膈肌痉挛只需1次或2次治疗即可痊愈,但对卒中病和恶性肿瘤或恶病质时出现一般较顽固,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病尚有易复发的特点,因而在经过治疗,症状消失后应继续治疗l或2次或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对反复发作,缠绵难治者应查明是否有原发病症,应及时兼治,方能获效。各证型疗效以肝气犯胃型最好,其次为寒邪犯胃型、胃阳不足型。血络瘀阻型效果欠佳。

治疗期间,患者应禁食冷饮及酸、辣刺激性食物,禁用烟酒。稳定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可配合屏气止呃。即令病人做1次深呼吸,时间越长越好,再慢慢出气。屏住不出气按压攒竹与睛明连线上的眶上缘处,有助于停止呃逆。

膈俞是治疗膈肌痉挛的主要穴位。除上述方法通过膈俞治疗外,尚可使用以下方法。

1.用三棱针快速点刺,随即在穴位上拔罐10min。5d为1个疗程。

2.用艾条直接灸,施灸30min。

3.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法,每日1次;或用氯丙嗪5mg穴位注射;或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日2次。

七、肠激惹综合征

肠激惹综合征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便秘”等病症范畴。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激惹征的病人因情绪心理变化而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使结肠蠕动和内分泌失调,体内乙酰胆碱水平较高,使肠道平滑肌常受到刺激而收缩。排便次数增多。病人因反复发作此病,故而思想压力加重,情绪反应更加明显,反过来又加重病情。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为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为主要病因。如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肝气乘脾,或脾胃素虚,肝木克土,脾失健运,寒热内生,致肠道传导功能失常,发为本病。久则可引起肾虚,形成脾肾阳虚。其他如饮食不节,感受寒湿,脾胃素虚,劳倦过度等亦可加重和诱发本病。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水样便,腹泻频繁,伴脐周围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便意急;或长期便秘,严重者数天不大便,伴有失眠、多梦、四肢无力。

2.化验检查:便常规正常。

3.本病多由于情绪波动而发作。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背部阳性反应点。

2.操作用小针刀。从背部T8的中线及中线旁3~4cm范围内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大多位于胸腰交界处(T10~L1)和腰骶交界处(L4~S1)的中线及椎旁,通常在胸腰交界及腰骶交界旁各取2点,共4点。按针刀操作常规进针到病变处(一般到横突),进行切割、剥离,待有强烈酸胀放射感(如到脐区、小腹部)后,留针约5min拔出;刀口处按压,覆以敷料。然后用双手推揉分筋理筋法,术者双手掌面从患者腰骶区向上顺肌纤维方向推按、揉捻,以解除腰骶至T8处的骶棘肌等腰肌紧张,再依据胸腰及腰骶区脊柱的具体情况,采用腰椎定位斜扳法,术后患者多诉腰腹区松快感。

方二

1.取穴夹脊穴。

2.操作用梅花针法。用梅花针或七星针叩刺夹脊穴(从第5胸椎至第5腰椎)。以叩刺局部红晕为度,每日2次,10d为1个疗程。

方三

1.取穴背腧穴。

2.操作用磁圆针叩刺法。磁圆针沿膀胱经背俞穴自上而下叩刺,两侧各叩20次,手法由轻逐步加重,并重叩脾俞、胃俞、肝俞、三焦俞、小肠俞、大肠俞、肾俞。再针灸配穴,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为主穴。脾气虚加中脘、章门、石门;脾阳虚加中脘、章门、关元;脾肾阳虚加京门、太溪;脾虚肝郁加期门、太冲。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四

1.取穴脾俞、胃俞、肾俞。配穴:内关、天枢等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每次取4~5穴,以30号1.5寸毫针,垂直进针,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d。

【治疗效果】

邓秋生用方一治疗本病32例,痊愈25例,占78.1%;有效6例,占18.8%;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96.9%[邓秋生.中国针灸,2001,21(6):326]。张伟范用方二治疗68例,对照组30例,痊愈48、5例,显效20、10例,无效0、1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50%[张伟范.中国针灸,1996,16(7):4]。崔大威用方三治疗200例,痊愈66例,占33%;显效82例,占41%;好转24例,占12%;无效28例,占14%;总有效率86%[崔大威.2006,24(5):26]。廖迎春用方四治疗97例,对照组35例,治愈32、11例,有效63、19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97.94%、85.72%[廖迎春.针灸临床杂志,2000,16(6):18]。

【处方荟萃】

1.赤医主穴(第6胸椎棘突上缘)和赤医二穴(第1腰椎棘突上缘),用埋线疗法。每月埋线1次[第安田.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14]。

2.点穴按摩背腧穴,肝、脾、胃、胆或相应反应点,用双手拇指沿足太阳膀胱经,点按上穴或阿是穴,吸气时指压,呼气时还原,按压20min,每穴5min。

同时配合耳穴按压[傲学燕.针灸临床杂志,2002,18(3):36]。

【按语】

肠激惹综合征病人因情绪及心理变化而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使结肠蠕动的内分泌失调,体内乙酰胆碱水平较高,肠道平滑肌经常受到刺激而收缩,从而出现大便失常。穴位注射疗法也就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内脏神经调整大脑功能,对改善腹泻、腹痛、胃中不适、便秘等效果较突出。由于本病病程长,易反复不定,所以应坚持治疗,注意调养方能取得良效。临床观察,对于病程较长者,其治疗效果较病程短者差,但坚持治疗是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及改善症状上显示出相当大的优势。

治疗期间应稳定情绪,防止情绪波动,避免生气和忧郁,活动要有规律。

忌食生冷油腻,腥臊海味等,对牛奶等食物也应慎食。

八、肠炎

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肠壁黏膜的炎症性病变。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属于中医学的“泄泻”、“痢疾”范畴。

【病因病理】

急性肠炎多由病毒、细菌、真菌或肠寄生虫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炎症,其中以病毒性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慢性肠炎是一个多因素的肠道慢性炎症症候群,主要指肠道的吸收功能紊乱与肠壁的慢性炎症改变。

中医学认为,急性肠炎可因外感时邪,侵犯脾胃;或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嗜食生冷;或误食腐馊食物,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不分而致吐泻。慢性肠炎则有因外感泄泻迁延日久,损伤脾胃;或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导致脾胃虚弱而成;或反复发作,脾病及肾,命门火衰,致脾运化失司而致大便下泄。

【诊断要点】

1.大便稀薄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2.急性者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

3.慢性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6.必要时做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足太阳膀胱经穴。配穴:腹区任脉、足阳明胃经穴。

2.操作用火罐法。在第1颈椎至第4骶椎两侧5~10cm处,涂少量润滑剂,将大口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在第4骶椎处的夹脊穴上,由此向上推至大椎穴旁,然后再返回原处,反复操作4~6次,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瘀血时,再把火罐按序推至关元俞、大肠俞、三焦俞、胃俞、脾俞穴上,每穴停留2~3min。腹区穴则在关元拔罐2~3min,再上推,按阴交→胃上→中脘→同侧胃上→天枢→阴交。反复2~3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主治慢性局限性肠炎。

方二

1.取穴长强穴上1寸。

2.操作用毫针刺法。患者依附床边,腰向前弯曲90°,暴露骶尾部,在长强穴上1寸处取穴。用3寸针刺入皮下,平行向上进针2~2.5寸,中度或强刺激,患者感到骶尾部酸胀感或肛门紧缩感为得气,不留针。

方三

1.取穴大肠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采用夹持进针法垂直进针,不捻转或小幅度捻转进针,可提插寻找麻胀感,针感至足或小腹留针5~10min。10次为1疗程。

方四

1.取穴①脾俞、胃俞;②肾俞、小肠俞;③天枢、上巨虚。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5ml注射器套6号针头吸入硝酸士的宁药液后,快速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0.3ml。各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慢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