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9153400000034

第34章 内科疾病(10)

方二

1.取穴第4胸椎棘突下透第5胸椎棘突下,脾俞(双)透。胃俞(双)。

2.操作用埋线法。在穴位上和下1cm处局麻,造成3~5mm直径的皮丘。将备好的肠线1.5~2cm装入套管穿刺针内,从皮丘中央向腧穴方向以15°~30°刺入,达到腧穴深层肌肉组织,进针2~2.5mm边推针芯边抽针管,然后将套管连同针芯拔出穴位,此时肠线已埋入腧穴下面,再用消毒敷料覆盖,胶布固定。半月1次,连续3次。

方三

1.取穴结肠1(第6胸椎棘突下缘)、结肠2(第12胸椎棘突下缘)。脾胃虚弱配脾俞、章门、天枢、足三里;肾阳虚配关元、命门穴。

2.操作用埋线法。采用特制腰椎穿刺针9号和12号,将00号和1号肠线剪成1~2cm小段,麻醉局部后,将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得气后,推针将肠线埋植在穴位内。针孔用创可贴敷盖,以防出血感染。配合中药:黄连20g,地榆20g,加水150ml煎至100ml,灌肠,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用2疗程。

方四

1.取穴脾俞、肾俞、天枢、大肠俞。配穴: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用埋线疗法。每次选取3~4个穴位,穴位宜交替选用。皮肤常规消毒局麻后,采用横埋法行穴位内埋线,包扎伤口5~7d。20d埋线1次,一般需1~3次。

【治疗效果】

钟晨用方一治疗慢性结肠炎15例,手针组15例,炙疗组15例,显效10、8、4例,有效3、2、4例,无效2、5、7例,有效率87.6%[钟晨.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0):26]。李玉琴用方二治疗1190例,痊愈984例,占90.3%,显效132例,占11.1%,好转45例,占3.8%[李玉琴.针灸临床杂志,1997,13(2):29]。崔克田用方三治疗74例中,治愈49例,占66.3%;有效21例,占28.4%;无效4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崔克田.针灸临床杂志,1997,19(4、5):79]。杜长欣用方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临床治愈22例;好转25例;无效1例。治疗时间最短者1个疗程,最长者6个疗程[杜长欣.中国医刊,2000,35(3):44]。

【处方荟萃】

1.夹脊穴选取胸8~12。先泻后补,配合泻法针刺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溃疡性结肠炎[张勤良.辽宁中医杂志,2003,40(8):679]。

2.取大肠俞、脾俞。配足三里,在穴内埋藏用麝香酊浸泡24h的羊肠线,配合瑁玳花茶煎汤送服雄黄药枣散(白头翁、金银花、大枣、雄黄粉、珍珠粉)治疗慢性结肠炎,总有效率100%[王福全.中国针灸,1996,16(4):54]。

【按语】

埋线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但操作中,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线头不得外露,以防感染。埋线深度,应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不宜埋于脂肪组织中。

手术后1~3d,少数病人出现肿、痛、低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无需处理。

第四节精神疾病

一、失眠

失眠是指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中医称为“不寐”。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常因精神、躯体、疾病及环境因素所导致,最多见于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精神疾病早期。这些疾病导致睡眠中枢的调控失常,从而出现本病。中医学认为,失眠主要由七情所伤,思虑太过,或暴受惊恐,亦有禀赋不足,年迈体弱导致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不调以致心神疲劳,神不守舍而不能安眠。

【诊断要点】

1.主诉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2.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不能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明显的苦恼。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督脉大椎——腰俞;膀胱经第一线大杼——白环俞;第二线附分——秩边;华佗夹脊穴胸1——腰5。

2.操作用拔罐疗法。背部涂以甘油,用中号火罐闪火拔罐,并随之上下左右往返推动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红紫为度,以督脉和五脏六腑俞穴为重点。

虚证明显者轻吸轻走,每次操作10~15min,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方二

1.取穴足太阳膀胱经一二线、督脉。

2.操作用滚针疗法。用滚针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线肺俞至肾俞,由上而下顺经脉循行滚动;第二线从大杼至志室,由上而下滚动;督脉从命门至大椎由下而上顺经脉循行滚动。以较慢速度滚动10次左右,用力大小因人而异,以口才感到舒适,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次治疗15~20min。第1、2周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第3、4周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

方三

1.取穴心俞、脾俞、肾俞。兼肝气不疏加肝俞。

2.操作用挑治法。用左手拇指、示指紧压穴位两旁皮肤,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破皮肤达皮下,连续挑动组织纤维并挑断数根,同时挤出少量乳白色浆液,消毒后纱布固定。每次取单侧穴位,双侧交替治疗。每周1次,3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2周。

方四

1.取穴心俞。心肾不交加肾俞;心脾两虚加脾俞;心肝火旺加肝俞。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维生素B12250~500μg加注射用水至2~4ml,将针尖向下斜刺0.6~0.8寸,上下提插,得气后注入药液,每次取单侧穴,每穴各注入1~2ml。每日或隔日一次。双侧穴交替使用,4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d。

【治疗效果】

孙敬青用方一治疗失眠40例,痊愈12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孙敬青.中国针灸,2000,20(6):344]。罗玲用方二治疗失眠32例,对照组32例,治愈分别为9、7例,好转21、22例,无效2、3例,有效率93.73%、90.63%[罗玲.中国针灸,2006,26(3):184]。田在高用方三治疗顽固性失眠82例,痊愈54例,显效23例,好转5例,有效率100%[田在高.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32]。葛宝和用方四治疗神经衰弱失眠48例,治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葛宝和.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30]。

【处方荟萃】

1.取心俞。用艾条施行温和灸,火点离皮肤1~1.5cm,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有灼热感为度。每穴每次灸3~5min。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每次灸处均以拇指按压2~3min。再根据临床辨证配穴:心脾两虚或胃气不和,或痰热内扰者配脾俞、足三里、太冲;肝郁血虚或心虚胆怯,或阴虚炎旺者配肝俞、膈俞、三阴交;心肾不交配肾俞、涌泉等[李维静.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2):33]。

2.用梅花针叩刺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侧线,自上而下,每隔1cm叩刺1下,叩8~10min,再沿脊柱由下而上提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每捏3次向上捏拿1次,反复三遍。隔日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d[岳延荣.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30]。

【按语】

背针对失眠有一定的疗效,部分病人在针后1h左右即可入睡。针刺治疗失眠,以下午疗效优于上午,有条件者可在睡前治疗。

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帮助病人解除烦恼,稳定情绪,保持舒畅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生活,夜间避免饱食和吃刺激性饮料,避免过度兴奋。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治疗时还应针对病因,设法解除引起失眠的原因,由其他疾病引起者,应同时治疗原发疾病。

病人可在睡觉前用耳压法每天按压,可产生协同作用。对于服用安眠药维持睡眠者,应嘱其贴压2次后,再逐渐减少药量直到停服,偶然服药者可停服。

二、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以高级神经活动功能性障碍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学归属于“脏燥”、“郁证”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和长期紧张、精神压力,精神应激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性格有关,其发病因素包括诱发因素、素质因素、维持因素等三个部分。各种原因引起精神活动失调,出现障碍形成本病。中医学认为多由阴阳失调,脏腑受损,痰火凝结,气血阻滞。扰动神明,发为本病。

【诊断要点】

1.患病前常有易感素质和性格弱点,并有导致脑功能紊乱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2.有脑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繁多症状而客观检查并无阳性体征和异常发现。

3.病情波动、反复迁延,常受精神因素的影响。患者有自知力,并能主动求医。

4.能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神灵至(即神道、灵台、至阳)。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右手将针稍向上斜刺入穴位,进针1寸以上,至针尖有骨性抵触感停止进针,进行大幅度捻转约30s,不提插,留针20min,5次为1疗程。针刺做捻转手法时局部有剧痛和紧缩感,有的有窒息感。若针尖斜向侧方,可出现相应侧胸腔胀满感,或沿相关肋间闪电样感传。起针后,明显感到局部酸痛。

方二

1.取穴华佗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每次取相应夹脊穴3~5穴,用毫针直刺0.5寸,电针导线接同侧3~5穴串联为一组,将所有的穴位全部接通,接电疗仪,每输出端串联穴位相等,左接正极,右接负极。疏密波,中等程度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5d进行下一疗程。主治神经衰弱。

方三

1.取穴背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

2.操作用磁圆针叩击法。用磁圆针叩击患者背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叩击3~5min后,再由督脉向两侧进行疏散叩击1~2min,再叩下肢膀胱经及肾经、心包经及百会、太阳、风池、神门1~2min,叩击力量要以中等刺激为宜。每日1次,每10次为1个疗程。主治神经衰弱。

方四

1.取穴取脊针穴:双头穴、双督穴、双心穴、双肾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表皮内,先以90°直刺1.0~1.4寸,进行一个方向捻或转,得气后左手拇指腹或示指腹压在刺入穴位下边皮肤上施行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0~1.4寸,以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与皮肤成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平放留针30~40min。在留针期间,可令患者任意活动,到时间将针拔出即可。

【治疗效果】

张晓明用方一治疗神经官能症4例,均在1个疗程内痊愈[张晓明.针灸临床杂志,2006,21(8):42]。王平用方二治疗神经衰弱83例,显效60例,约占72.3%;好转20例,占24.1%;无效3例,占3.6%[王平.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29]。马英英用方三治疗神经衰弱100例,对照组50例,结果分别治愈64、5例,显效18、8例,好转12、9例,无效6、28例,总有效率94%、84%[马英英.上海针灸杂志,1997,16(5):9]。王惠敏用方四治疗10例,基本痊愈2例,明显好转2例,有所好转4例,无效2例(王惠敏.脊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

【处方荟萃】

1.于督脉、背腧穴处叩刺后放血,再加走罐,配合针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苗新凤.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4]。

2.取脊柱两侧沿线。患者俯卧位。操作者以两手的示指、中指各自并拢,并与同侧拇指相对,在患者背部脊柱两侧的肌肉处用捏法20次,自腰区起,向上至大椎止(周荣.捏脊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57)。

【按语】

本病属于情志病,治疗时应注意精神调适,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改善体质,做好精神治疗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加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因素。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性格基础,经得起各种挫折的考验,树立坚强的意志和克服的精神,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临床中,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在神灵至有酸痛和按压痛,痛点大多集中在神灵等3穴,少数向上下延伸。有的兼有第4、第8胸椎棘突下压痛,一般以神道和至阳穴按压最痛。临床观察表明,用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诊断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依据[张晓明.针灸临床杂志,2006,21(8):42]。

三、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精神因素所引起的心因性疾病,其症状与中医学中的“梅核气”、“脏躁”、“奔豚气”、“郁证”、“气厥”等病症颇为相似。

【病因病理】

各种精神创伤是癔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强烈的精神因素导致大脑皮质功能与皮层下相应关系的失调,皮层功能失去对皮层下调节抑制作用,会出现兴奋的症状,抑制状态,会产生木僵等症状,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紊乱,会产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中医学认为癔症主要由于情志所伤,使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异;或心不得静,神躁不宁;或肝失达条,全身气血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或肝气随冲脉上逆等,致使气乱、气逆,从而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