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相思莫如宋词
9139800000009

第9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4)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这几句,读来总让人想起柳永那首《雨霖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暮霭沉沉、江水迷茫,这情境何其相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时的姜夔,心境与柳永别无二致。

世事茫茫,聚散匆匆,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到了离别的路口;不经意间,往事已经落了厚厚的尘埃。没办法,这个秋天,这场离别,他们都必须沉默地面对。红尘之中,有太多离别。除了几句安慰、几声珍重,我们能做的,实在太少。

终于,行舟远去,渐行渐远。而依依不舍的词人,仍旧伫立在那里。他真的很想知道,何时才能重逢,流连花间,煮酒黄昏。很可惜,他得不到答案,茫茫江水给不了他任何回答。此时,“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不需要太久,那行舟就会远到天涯,这是他不愿面对的距离。

仿佛是突然间,词人暂时放下心中的悲伤,开始用美好的设想来排遣离愁别恨。文君即卓文君,借指远去故人的妻室。他暗想,故人去后,他的妻子会像杜甫《佳人》中的女子,“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又如李白《玉阶怨》中的女子,“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其实,这只是他美好的愿望。他希望,故人去后,他的家人亲友万事安好;他希望,故人的妻子能够始终等在那里,无怨无悔。

其实,词人并没有走出悲伤,他只是选择了慰藉,替远行之人设想:家中正有佳人企盼,回到家中,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因此客人自可心宽。忘己之离愁,为他人设想,这在写离愁的诗词中并不多见。

“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这就是词人想象的情景,仍然化用了李白的诗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那是令人艳羡的情景,两个人的世界,对酌花间,悠然看月,时光清淡,流年不惊。姜夔就是这样,化用前人的诗句,总能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尽得风流。当然,设想只是设想,他仍在那里伫立着,江水凄寒,烟渚静默。

人世间,相聚与别离,欢喜与忧愁,总是相距不远。那些欢聚的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过往,永远难再找回。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下个黄昏是淡云还是微雨,谁也不知道下个路口是芳草还是残烟。许多事情,尽管我们有千万个不愿意,却无法避开,不只有盛宴散场,还有生离死别。

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欲语泪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跻身人间,何枝可依。有时候,伫立人海,遥望沧桑,忍不住想,这缥缈的紫陌红尘,到底何处才是归路,何时才是归期。或许,这个问题本就没有答案。来到人间,离开人间,都是缘分。缘起缘灭,如花开花谢,谁也没有办法。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更是寻常,纵然你万千不愿,也难以躲避。

回望千古岁月,我们能看到无数文人,在山间湖畔笑看红尘,在风前月下醉饮流年。可是,仔细看去,其中女子的身影却总是寥寥。在那些陈旧的年月里,人们顽固而决绝地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德,还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于是,大多数女子选择了沉默,似乎来到人间,从不需要思索,从不需要表达。

很庆幸,我们还是看到几个柔弱的身影,倔强而平静地伫立在历史的天空下。身为女子,她们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动。从谢道韫到林徽因,从李清照到张爱玲,当然,还有若干常常被人们想起的名字,组成了岁月长河上不可多得的风景,清婉而别致,明净而淡雅。若不是这些女子,中国文学的历史怕是要缺少些许亮点。

李清照,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受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成婚后,过着赌书泼茶的生活,日子悠然如诗,让当时和后来的无数人艳羡不已。那些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赵明诚不幸故去。此后许多年,李清照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年轻的时候,李清照曾经有过这样的气魄。很显然,她虽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儿的雄心壮志。只不过,后来的岁月,生活不复从前的美好,心中的豪情也难再找回。于是,印象中的李清照,竟然总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起落不定,悲喜难测,这就是生活。

金兵南侵后,李清照的生活急转直下。没有任何准备,她就被历史推入了荒原,从此看不到多少灯火。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终于到达浙江金华,寄居在那里。此时,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他们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漂泊,愁苦难言。于是,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首词便写于此时,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心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春风停歇,芳华不在,残红零落,作了尘土。落花时节,本就令人感伤。不论何时,总有人在这样的时节徘徊不定,总有人在这样的日子愁绪万千。春江水暖,固然可以让人感到惬意。但是,很可惜,春天里也有悲情。遥遥看去,杨柳静默,落红成冢。伫立在庭前,看花落无声,心中纵有诗意,却也是沾了太多悲伤。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满眼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只说风住尘香,出笔极为蕴藉。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只有尘香。

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于是,日色已高,头犹未梳。在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也有“起来慵自梳头”的句子,但在那里,只有生离之愁;而在这里,却是死别之恨。回想从前,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是此时的人世间,她只有自己,形单影只,无依无靠。这样的才女,这样的境遇,怎能不让人伤神!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不只是李清照,世间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变迁,都会兴起这样的悲愁。世事多变幻,沧海多浮沉。不知不觉,故人离散,情缘已散;不知不觉,欢宴散场,人各天涯。多年以后,忆起当年,除了感叹时光无情,还能如何?

此时的李清照,几经丧乱,身如飘萍。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离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正因如此,她才会日高方起,懒于梳理。站在春日的楼前,眼中所见,仍是旧时景物,可自己却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

时光流逝,从不回头。若非如此,面对江南春色,才情纵横的李清照,何必独立人间,看尽落花成泥?她不愿回首,却又忍不住回首。于是,内心深处的哀愁汹涌而出,无法阻止。此时的李清照,心情坏到了极点。她想对着眼前的春天,说出自己的心事。却不料,话还没说出口,已是泪眼迷离。很显然,此时她伤心的程度远非寻常可比。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终于,李清照的视野从眼前移到了远处,这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其实,这个才女是最喜爱山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记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逢下雪,都要顶笠披蓑,到城外游玩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可想而知。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这个日子,心情抑郁,难以排遣,于是词人便有了泛舟双溪的想法。若她真的去了,真希望溪流有情,带走她所有的悲伤。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仿佛是词人的自言自语。虽然很远,我们却几乎能看到那个憔悴的身影,在寂寞的窗前,孤苦无依。忧愁本无形,而在这里,词人由于愁苦深重,便觉得忧愁也有重量,忧愁越深,重量也就越大。所以她担心,小舟载不动她满心的悲愁。这样的想象,这样的笔法,不是谁都可以。

不管怎样,这个落花流水的日子,李清照不曾走出去。她的痛苦太深,哀愁太多,泛舟水上,怕也无法消释。于是,她很快就打消了出门的念头。纵然外面的世界春意浓浓,春水依依,她也只想把自己关起来,静默如石。要知道,春光越是明媚灿烂,越容易让她惆怅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