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8932000000035

第35章 教学个性化:技艺深厚,多维高效(4)

三)有效教学管理策略

1.切实推进减负增效

(1)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整体授课时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按照学校开设的课程和安排的课时上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午休和自学课时间组织整体性的教学活动,不得拖课,下午17:00前放学。周六上午开展学科活动严格遵循学生和教师自愿、不上新课、不收费等三原则。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学习,把握学科教学要求,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要求高一、高二教师要认真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深刻认识新课程理念,明确三维教学目标,把握新课程模块内容。超前研究学科新课程模块,了解教材编排体系,把握教材逻辑结构,探讨教学方法。要带着问题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把握学科模块重点、难点和热点,切实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对高三教师强调学习研究学科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明确高考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把握各学科高考重点、热点。

(3)探索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学科教学中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科知识的新课教学,要注重探究教学、自主学习、讲授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互补结合;对于知识和方法的专题复习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教学理论构建多样化教学方式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和内化,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于作业讲评和试卷分析课,强调注重启发教学(启发点拨、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订正和反思)的互补结合。

(4)根据学生实际优化学生作业,实施学生作业有效化。我们要求全体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根据各学科的重点、热点通过自主编制、移植应用、拓展改编等多种方式来编制学生练习和考试试题,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练习和考试试题的有效化。要求教师做到超前筛选外来练习,剔除一些错题、偏题、特难题、超纲题、知识超前题。

要精选精编,合理控制作业数量和时间,增大“弹性作业”力度,真正消除负效、无效、低效的练习,实施学生作业的有效化。

(5)强化学习所需良好思维素质的训练,促进教学内涵挖掘。学生思维素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正视很多学生由于思维素质低下导致学习失误较多这一严峻事实。注重在审题、分析、推理、计算、表述等解决问题多个环节中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使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完整性、严谨性、严密性、条理性、清晰性得到很好的培养。

(6)建立多通道的教学反馈途径,提高作业批改质量。克服传统教学反馈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开启多通道教学反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暴露学生正反思维过程,注重交流、协作和评价,把握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促进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作业批改上,实施多样化的作业批改方式,转变作业批改理念,充分认识到批改作业有利于发现、挖掘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要整体批改和部分批改互补结合,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互补结合,教师批改、自主批改、协作批改互补结合。在作业和试卷讲评上,探索有效的作业讲评方式,分析错误原因,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注重拓展,触类旁通,实现迁移;及时整合,多题归一,促使融会贯通。作业订正上,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倡矫正性作业(订正错处、拓展性练习和反思小结),个体化订正和矫正性作业互补结合。

(7)规范教学评价考试,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功能。规范各种考试,减少考试次数,加强各种评价考试的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控制难度,提高区分度,增大效度。高一、高二年级做到学科模块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整合,高三年级认真做好高考前三次重大模拟考试的组织工作,从命题、监考、批改、评估等多方位模拟高考要求和情景,真实暴露问题,及时找到差距,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心理素质,切实有效地使学生适应高考情景,充分发挥模拟考试的功能。

(8)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要求各教研组、年级组以及学科备课组,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强团结协作。做到强化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注重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学科作业布置、个性化辅导教学、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做到协同作战,消除内耗,充分发挥整体教学功能。

(9)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学生情感投入。学习高动机、高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要求全体教师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信心和热情,会减弱学习上的情感投入,严重影响有效教学。因此全体教师在做好认知领域教学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情感领域的投入和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经常关心和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热情,同时也主动关心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投入。

(10)开设多样而具有个性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这一点第六章已做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2.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原有“刚性”化的校本教研制度(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统一活动方式、统一评价标准等)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不能适应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效率的教研活动需要,日益暴露出它的种种弊端。针对“刚性”化校本教研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很有必要探索适应新课程实施的创新教研制度,我们运用拓展创新,构建“弹性”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弹性”校本教研制度的特点是:学校根据学期教研目标、各学科共性之处,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确定学期教研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各教研组可以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教师个性差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补充和完整教研活动目标,并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学校根据各组活动情况对各组的教研活动进行共性加个性的评价考核。

(1)活动计划的“弹性”化。学校根据教研活动的一般性、通识性,从学校宏观角度,整体上确定所有学科都能达成的基本的教研活动计划。各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各级教研部门的活动要求确定适合本学科的教研活动具体计划。

(2)活动内容的“弹性”化。教研活动内容的“弹性”化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每学期周三教研活动整体内容的“弹性”化。学校指定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识性(新课程有关制度学习,开展说课比赛,倾听专家报告,教师发展论坛等)。教研组结合阶段性教学实际自主确定部分活动内容(例如,备课组活动、名优教师经验介绍、学科课题研究等)。其二是针对学校确定某专题教研活动,教研组可以根据本组教师人数、实际水平、个性特长,在学校确定的专题活动内容中选择适合本组特色的几项内容。例如,近几年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创新周活动中,学校确定的活动内容有课堂教学、课堂评价、教学设计、教学漫谈、名优教师论坛等,各教研组活动内容则体现了“弹性”化,大组在上述五项内容中选择三项,小组在上述五项内容选择两项,或者根据本学科特点补充确定活动内容。

(3)活动方式和时空的弹性化。活动方式的“弹性”化。改变以往单一活动方式,而是在共同参与的前提下,根据教师年龄结构、个性特长,多层次、多样化地开展教研活动。例如,原来教研活动时,要求不同年龄的教师都要参与上课、说课、考试、教学论坛等活动,实施“弹性”教研活动制度后,要求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开设教学论坛或专题讲座,骨干教师参与教学设计、说课活动,年青教师参与上课和考试活动。根据不同教师个性特长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教师辐射示范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整体效益。

活动时空的“弹性”化。为了规范教研活动,确保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原有教研活动制度中往往固化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在周三晚上,在固定的教室)。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固化活动时空的教研活动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在保证教研活动时间和质量的前提下,我们灵活变通地改变教学活动的时空。例如,根据实际需要,允许活动时间在上午或在下午,活动地点在教室、在办公室、在实验室、在会议室等。

(4)活动评价的“弹性”化。教研活动计划、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时空的“弹性”化,导致不同学科教研活动效果的不同,因而必须构建和实施新型的教研活动评价方案。为了确保学校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教研活动的质量,同时能挖掘各教研组教研活动的特色,发挥部分教师的个性特长,调动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教师对新课程下教研活动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提出共性加个性的“弹性”化的评价方案。

3.深化学生作业制度建设与创新

学生作业的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是学科教学的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和教师缺乏对学科教学这些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出现学生作业环节处理中较多的“负效”、“无效”、“低效”的教学现象。

有些学校对作业环节缺乏作业管理制度,对教师在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和作业讲评中出现的“非有效”行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作业布置中“题海战术”严重,作业批改不认真、作业讲评粗犷。有些学校虽然重视作业管理制度建设,但过于“刚性”化,具体表现为:在学生作业布置上,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差异,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统一作业;在教师作业批改上,没有运用统计分析和抽样分析,机械地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整体批改。

针对新课程下缺乏“刚性”化作业管理制度以及过度“刚性”化作业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和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新课程“弹性”化的作业管理制度。

(1)“弹性”布置作业。实施有效作业方式的“弹性”化。考虑到不同学科师资水平和数量不同,学科文化和教研文化不同,允许他们运用不同方式来构建学生作业系统。有些学科完全自主编制学生作业,有些学科通过移植应用和拓展改编等方式来编制学生作业,有些学科通过对外来资料的超前筛选和优化组合来进行编制。但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合理控制作业数量和时间,切实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消除负效、无效、低效的作业,促使学生作业有效化。

学生完成作业数量“弹性”化。有些学科教师本位思想严重,只注重本学科利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差异,要求班内所有学生都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种“刚性”化的做法,严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些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不仅完成不了全部作业,而且作业质量低下,迫使部分学生抄袭别人作业,导致弄虚作假,反馈信息严重失真。针对学生作业数量过度“刚性”化引起的负面影响,我们力度软化这一“刚性”做法,推行学生完成作业数量的“弹性”化制度。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分基本作业和选做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来完成选做作业,对于个别特殊学生,也允许选做基础性作业。

(2)“弹性”批改作业。“弹性”批改作业是要求学生作业能得到全部批改,但批改的方式实施弹性制,实施多样化的作业批改方式。

整体批改和部分批改互补结合。对于某些工作量特别重的教师,学校允许这些教师整体批改和部分批改相结合。当工作任务繁忙时期,可以自己批改四分之一,工作任务相对轻的年青徒弟批改四分之三,或批改主观题和部分学生的客观题,但必须遵循有效反馈原则,保证批改质量。

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互补结合。对于有些客观题,学生错误原因是多种的(有知识错误、审题错误、推理错误、分析错误和计算错误等),单靠书面批改很难揭示学生错误原因。为了弄清学生错误原因,更加全面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要求教师在注重书面批改的同时,进行个别访谈,实施当面批改。真正弄清学生认知水平、思维缺乏和情感需求,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和反馈的有效化。

除了上述与实施新课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创新外,学校还根据新课程实施和发展需要,进行了校本培训制度、教学常规制度等制度建设与创新,限于篇幅不作详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