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8932000000036

第36章 管理个性化:刚柔相济,走向自觉(1)

高中新课程涉及高中教育和高中学校的方方面面,赋予了高中学校新的使命和内涵,是一个旧质去除、新质增生的过程,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背景的高中学校急需作出理念、行为等方面的调整与转型,特别是在办学机制、学校管理等整体性问题上需要作出积极的应对,需要经历一次吐故纳新的蜕变,需要重建一个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引和价值取向的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新课程高效实施的学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较高聚合效应的有机系统。

学校管理的理念、思维、策略、方法、手段、载体、平台等能够为新课程实施服务。

管理个性化实质上是学校管理系统的优化、提升,是一个在继承中创新、扬弃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扬弃传统管理、实施弹性管理进而走向管理自觉的层层递进的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境界的提升过程。

一、扬弃传统管理

管理创新建立在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弊端的反思和抛弃基础上。可以看到,由于受社会发展模式、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高考制度等的影响,传统的学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如果说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还适合传统的课程背景或教育背景的话,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原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势必将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显性或隐性障碍。事实上,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即便在传统课程背景下也暴露出种种突出的非生态特征。

(一)典型的业绩导向,缺失人文关怀

在传统学校教育范畴中,许多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评价、考核等更多以他们的业绩(行为结果)为衡量标准,学校对自身发展的审视与把握也以所谓的业绩(办学成果)为主要参考依据,一切的人、事、物、关系、行为都围绕着任务、目标、数据、荣誉、奖项等来运转。这可以说是传统办学机制或学校管理的最典型特征,甚至成为很多学校事实上信奉并实践的“管理哲学”,由此衍生的其他特征不可避免地成为传统学校管理的弊端。

学校管理当然不可能剔除业绩关注,这是现代管理的应有之义,它能起到目标导向、竞争激励、提高效率和效益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业绩关注所倚重的标准、依据、任务、指标等因素不由自主、不可避免地带上浓重的功利色彩,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畸形和异化,产生了不少负面效果。如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校生活的异化、中学精神的失落,等等。

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应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和行为,以人文关怀来弥补业绩关注的不足,这也是与高中新课程相匹配的一种管理新思维。

(二)机械地求同求稳,压抑个体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规范人、引领人、服务人、发展人,但在传统“业绩关注”管理哲学的主导下,学校管理变得狭隘、短视和僵化,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管理的内在功效和灵性,片面强调服从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无论在结构、程序和手段上都比较封闭、僵化,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受到严重,没有发掘出人的潜能和价值。

如在学校教师常规管理上,一些学校给教师的自主设计、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狭小,教师在履行职责上没有学术自由,学校给教师的还是求同思维管理,形式上强调整齐划一,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作息时间,集体备课,完全坐班制,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创新与个性,侵犯了教师的休息权、自主权;管理方法上惯于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师工作无自主性绝对服从,轻视了教师的内在需求;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有明显的等级裂痕,校长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衡,教职员工们处于听命的被动状态,缺乏创新的热情、动力和思路,教师的民主参与意识、积极性、创造性日益淡薄,没有凝聚起组织愿景和共同心智,凡此种种,致命的病根在于这类教师管理理念落后,教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薄,没有担当起发展教师的责任。

(三)量化的制度规范,难以约束细节

量化管理是一些学校领导十分推崇的管理手段,但他们对量化管理的理解无疑是片面的,如从教师备一篇教案,讲一节课,批改一次作业,看管一节晚自习,参加一次进修学习等等,都与奖金、评优挂起钩来;又如有的学校为全面、及时了解老师到校离校、在岗在校情况,引进了在企业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打卡制度。这样,老师每天何时到校、何时离校,在打卡纸上记录得分秒不差,以此来约束教师行为并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之中。这种表面上看似很尊重教师的劳动,其实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的漠视。我们知道,教师隐性工作可以进行评议,却很难设定具体、科学的量化指标,因此事事讲量化,时时讲量化就极易走入教师量化管理片面化的误区。

透过这些分析我们看到,现行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刚性管理”层面上,同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追求创新的时代主题难免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学校来说,个性的凸现可能是学校管理者更需要加以关注并重点努力的,也就是要通过管理找到培养和打造学生个性、教师个性、学校个性的最佳途径,以适应不断变革和高度不确定的新的竞争环境。为此,我们引入了“弹性”管理理念——一种对“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战略,将规范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管理自觉”。

二、实施弹性管理

学校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有其共同特征,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或多个的人去指挥、协调、调动他人或群体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目标。但学校管理又有其特殊性,它要体现“育人”的要求,要遵循“育人”的规律。高中新课程的核心追求是实现人的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实施个性化的管理,而弹性管理在笔者看来是现阶段体现个性化管理最适合的一种方法。

(一)“弹性管理”的内涵与价值

1.“弹性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创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弹性管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起受到关注,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日益精密的定量模式与决策技术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时,将管理的重心定位到人的价值上来的呼声也随之高涨。与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思想宝库。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发展出知识管理、智力资本和核心能力等理论,出现了“弹性工资制”、“弹性福利制”、“弹性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地点”等管理实践。在这种背景之下,管理的人本主义的色彩更加浓厚,对人性的理解较以前更加全面。

学校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针对弹性管理的众多阐释,笔者较倾向于认同:弹性管理是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即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的。弹性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或者说,在一定限度内存在一个弹性范围。

在具体实践中,弹性管理是以刚性管理作基础的,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或明或暗地支撑着组织的高效运转。

2.刚性管理是骨架,弹性管理为血肉,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互有长短,互为补充,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潜显相随,无处不同在,无时不共存。刚性管理和弹性管理是各种管理职能中相互侧重的两方面。

从计划职能来看,刚性管理是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严格的,而弹性管理是含蓄的、弹性的、灵活的;严格按照计划来办事是刚性,在理解组织的使命、宗旨的前提下对计划的变通是弹性;追求最优解是刚性,获取满意解是弹性。

从组织职能来看,传统的矩阵型、正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是刚性,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倒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是弹性;正式组织是刚性,非正式组织是弹性;职务界限明确是刚性,职务界限模糊是弹性。

从领导职能来看,依法治人是刚性,以德服人是弹性;严厉是刚性,宽容是弹性;专制与集权是刚性,民主与分权是弹性;刚性管理重言教、重执纪、重物理,弹性管理则重身教、重执教、重心理。

从控制职能来看,定量评价是刚性,定性评价是弹性;刚性管理重分析、重规范、重理性、重竞争、重过程,弹性管理则重感化、重适度、重超脱、重协调、重结果;刚性管理重制度、重原则、重分工、重分割、重监控、重共性、重外在,弹性管理则重人情、重亲情、重协作、重整合、重激励、重个性、重内在。

3.弹性管理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和升华

弹性管理并非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它只是对传统管理模式中所表现出的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等现象的一种辩证否定,是一种扬弃,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达到刚柔相济的管理境界。从组织实践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整个管理工作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必要的刚性手段,使学校组织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没有规章制度的学校管理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其弹性管理也必然丧失立足点,所以说刚性管理是弹性管理的基础;但是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弹性管理来提升,缺少弹性管理来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坚持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并在组织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方法,才能使管理实践工作更加有效而顺利进行。

(二)弹性管理的运用

循着对“弹性管理”的思考和探索,课题组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采用弹性管理思维创新多种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初步形成了学校管理的弹性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地提升了高中新课程的执行和创造水平。

1.构建镇中的弹性制度结构

基于学校组织担当着“育人”的特殊重任,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学校面对的是师生,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管理应该是充满人性的。

将弹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学校的管理中,我们更倾向于全方位的各种资源、系统和领域的弹性管理,即全面化的弹性管理。这涉及学校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方位的新型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教学管理,又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既关注“物”,又关注“人”,是高度灵活的教学、师资和学生管理的统一。以这三方面为抓手,从尝试教师的弹性作息时间开始,我们陆续提出了很多制度层面的弹性思想,从而确立了镇海中学今天的弹性办学机制架构。

2.实行弹性管理,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现在学校有许多以“弹性”为修饰词的制度,如在教师管理方面,有“弹性工作时间制”、“弹性房租”、“弹性借阅制度”、“弹性教研制度”、“班主任弹性津贴”、“长效优质弹性基金”等。

(1)弹性工作时间制。教师是一个创造性的职业,需要教师的个性化的教育智慧转化为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不能如工厂打卡上班一样,过分限定教师的上班时间,应该给教师备课、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等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教师工作也是一项良心工作,如果人为地、过分刚性地给教师的作息时间加以限定,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这一职业特点的。对教师的工作时间,学校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学生在,老师在”,二是“弹性坐班制”。这两句话既尊重了教师的自由,又保持了教师职业奉献性特点,严谨而不失灵活,规范而不死板,使教师切切实实感受到学校管理者那种理性而不失温情的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与生活、高尚与世俗之间找到了和谐的平衡点,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在、老师在”、“普通老师在校,管理干部在场”优良传统的提升。

我们甚至还明文规定,教师一个月请三天病假待遇不受影响。在这种工作制度下,教师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实际上,我们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会轻易享受这每月三天的“病假”,而且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时间也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这种奉献精神不是一般刚性的制度可以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