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31

第31章 学校文化建设个案(2)

(二)改造:提炼“求是”文化精华

2004年基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形象设计——杭十五中个案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进行学校文化的系统构建和实践研究,注入“求是”文化活水,确立学校文化之魂,即“双负责”的办学理念系统及相应的制度系统和标识系统。通过“双负责”的办学理念系统的构建,制度系统的强化,标识系统的外化,教师和课堂文化的内化等来完成学校文化的改造与移植,全面推进学校“民主和谐,求是创新”学校文化的建设。

1.确立理念系统,形成“双负责”的主流价值观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而精神文化的内核是一所学校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它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师生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明确的学校价值观,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显现,有利于全体师生对精神家园及教师对职业操守的守护,有利于激发教育情感和对教育的责任。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学习与讨论,以“双负责”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理念体系最终确立,这套理念系统包含:校训: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教风:敦品、博学、精艺、创新;学风:勤奋、自律、互助、创造;教学理念:学以自主探究为本、教以科研创新为先;领导作风:诚心待人、公心处事;共同愿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根本、把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理、责任感强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把学校创建成为具有实力、拥有合力、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三高”、“三化”、“三型”的省市名校。三高即实现硬件设施高标准,各项管理高水平,教育质量高品位;三化即实现教育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三型即建构学习型,合作型,服务型的学校。浙大现任校长杨卫教授在给学校校本教材《开创校园文化新纪元》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十五中校训集中体现了先进的文化理念与办学理念,与浙大‘求是’校训有着历史渊源联系。其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求是’为根,以人为本的胸怀。”

2.完善制度系统,提升“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

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没有有效合理的制度,理念就无法贯彻实施。

没有一个科学的制度,学校的运作就将大打折扣,甚至损害学校文化理念的内容和意义。制度是可以衍生文化的,或者说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本制度与制度文化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从文化管理思想中生成的组织制度文化是以民主自治为特征的;从文化管理思想中生成的学校决策制度是以消解专制,实行科学民主为特征的;从文化管理思想中生成的人文制度是以发展人为特征的;文化管理中的用工制度把人力资源变成管理的战略资源的核心资源。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双负责”理念引领下,我们的制度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柔性管理。达到由他律到自律,使师生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拥有乐学乐教的空间。

学校2000年独立办学时,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系统。到2003年9月,特别是在我们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的实施和学校拓展了一个校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用制度来强化学校的文化系统构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在修订和完善制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第一,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第二,反映安全要求;第三,适应集团办学需要。

2004年上半年,我们对制度系统从岗位职责、党政管理到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几个方面均进行重新修订,每一个制度都通过多方酝酿、民主讨论产生,最后经过教代会的反复研讨审议后,表决通过。2005年出台了含146项规章制度之多的《规章制度汇编》。新的《规章制度汇编》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创设了非常好的平台。主要表现在:

第一,分类清晰,制度分岗位职责、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四个方面。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依据。消除过去职责含糊、事事人为的现象。

第二,第一次将学校的理念系统和发展目标编入《规章制度汇编》。如《杭十五中理念系统》、《2004学年-2008学年发展规划》,使学校文化的建构成为每个人的共同目标。

第三,规范性管理有“法”可依。如《重大事宜议事制度》,《校务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学校行政会议制度》、《杭十五中教职工办公制度》、《首问责任制》、《教学常规》、《听课评课制度》、《中层干部的考核》、《年级组长的考核》、《教职工考核条例》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工作走入规范化的途径,让管理者有据可依,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教师也可依各种制度去看待管理者的能力,民主化管理纳入依法治校的轨道,让教师深切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体,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

第四,搭建了培养教师的平台。如《教师校本培养规划》、《教师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奖励条例》、《骨干教师培养条例》、《青年教师培养条例》、《师徒挂钩办法》、《教师校本培养学分制的规定》、《教师进修奖励条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规定》、《课题管理条例》和《十佳青年教师评比条例》等条例,意在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机制。

第五,学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表现出发展性,至今,我们每学年依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教代会修订制度,如上学期修订了教师教学常规和课题经费管理等6项制度。

学校的制度制定和修缮强调“来源于教师,服务于教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弘扬了人文精神。其制定或修订过程蕴含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使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教师自觉行为。

制度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如今学校教师虽无坐班要求,但大家都能早到迟退,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闻奉献。老师们的敬业乐业、合作探究精神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传承和提升。

3.构建标识系统,凸现了“求是鸟”的视觉形象

标识系统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式。“双负责”的理念产生在1962年的艰苦奋斗历史、现代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因此,我们需要形成能涵盖文化底蕴、体现“双负责”理念的新标识系统。

在专家的指导下重新设计,提出十组图标,并加以说明。组织全校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评议投票。同时,在杭州市2004年4月15日《都市快报》上刊登学校的校标征求市民意见。教师、学生、家长的投票有效率达98%以上,有许多的热心市民打电话来表达了他们对学校发展的建议。整个过程历经2个月。最终,涵盖学校学校文化底蕴的标识系统浮出水面。标识系统用数字和鹰的图形表现出十五中的历史文化,用不同的颜色及变化表达出充满生命的学生和教师,及“双负责”的办学理念。用中英文的校名来表达出学校的向现代化发展方向。

为了突出学校文化的外显作用,课题组将一个图标拓展为标识系统,整个系统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形成了《视觉视别管理手册》。使学校文化通过形象设计和传播,使得学校在家长和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外显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激活:“求是”文化之抓手

1.探索发展途径,实施校本管理

(1)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指管理机构的精简和高效。2005年,学校的课题《集团下扁平化的校本管理模式探究》在区课题研究中立项。两年来,我们从机构设置、会议模式、聘任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制度化。如有关制度有《教育集团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学校行政会议制度》等,在机构设置上提出精简高效、重心下移和合作服务的原则。

浙大附属初中和西溪中学的校长分别主管总校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但又侧重于各校区的全面管理,总校成立科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这些中心为各校区提供服务。行政会议由原每周1次,改为每月1次。全校中心理论组的学习,由年级组、中层以上干部参加,每周会议分校区进行。实行二级二批聘任制和改革考核制度,从年级组开始考核与聘任,上报校区考核,最后由总校审核。

(2)科学规范的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目标管理应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经营管理实践中一项强有力的中心原则。”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集团下的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中心的管理、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及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目标管理有利于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驱动力和内聚力。集团根据管理者的设想、师生的建议,提出目标初步指向,然后组织教职工与管理人员上下沟通和共商,形成各方面都可接受的目标,包含各部门的发展目标,各年级和班级的发展目标,各学科的发展目标。

在集团成立后,为使集团化运作更加有序高效,学校实施重心下移的扁平化管理之外,还就如何推进目标管理以确保工作实效性开展了系列研究与实践工作。

学校首先在年级组长及以上的管理层中开展了《积极推进目标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的中心理论组专题学习,并开展了深入的思想交流活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文明班组建设、学科成绩、优秀生选送、教师发展、“2+1”体艺项目以及班级发展特色等七大目标,自班级而年级、自年级而校区,结合实际开展了各层级目标制定工作。总校、校区分管校长到部门实行逐层加强对目标落实情况的监控。目标管理的推进,既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又使以班级集体的建设明确了工作的方向,还有助于在工作工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现在,各校区除初三年级以外的40个班以及6个年级组集班级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意见为一体的班级、年级由七大维度组成的目标制定在几经讨论后已初步确定,各班级、年级组织落实。

2.鼓励内外兼修,提升教师素质

“求是精神”孕育出学校“敬业乐业,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教师文化精神。我们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下,依托浙大的深厚人文资源,以教师发展目标为引领,架构“求是”文化平台,推行校本管理的文化模式。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进修,努力实现教师个体优秀、整体优化的专业化成长格局,推进学校文化的迁移。

(1)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学校发展首先需要全集团上下齐心。为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各层级重视教工的学习活动,经常组织教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各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规范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民主管理,通过校务公开、教代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向全体教职工征求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强办学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①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如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的“三长”培训、年级组长和中层以上干部的中心理论组的学习。请浙大著名教授吴华介绍现代学校管理新策略,请吴吉春局长作新课程管理方式变化的报告。同时组织干部们结合工作实践讨论和交流。

②认真开展读书活动。3月份是学校的读书月。读书节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包含面向全体教师的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活动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读一本好书、记一张文摘卡、写一篇读书征文、制作一张好书推荐海报活动以及面向每个班级的读书节主题班会、“好书交流”书展,等等。并就教师的读书体会举行了读书报告会,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老师们真切感受到了读书在更新思想认识上的作用,感受到读书在增加生命厚度上的作用,读书已经成为师生业余时间的一种自觉行为。

③组织暑期师德培训。每年7月暑期开始的第一周,我们都通过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培训,来达到提升全体教职工素质的目的,师德培训的形式多样,有名师寻访的交流,有感动十五中的演讲,有浙大专家的学术报告,有年级组长的竞选活动等。

④强化专业理论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培训,借助浙大人力资源,基于“问题研究”,请浙大盛群力等教授为全体教师作课堂有效教学的学术报告。请浙大肖海龙等专家进入课堂、进入教研组点评问题,进行一线培训。

我们了解了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动态审视课堂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进行目标明确的分层培养

①引领青年教师,发展新生力量。我们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业务培养管理条例》中提出,青年教师成长目标:“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形成特色。”党支部和团支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各类活动,如才艺大比拼、听课评课活动、案例交流活动、寻访名师活动、同步中考等,并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对身边那些工作有特色、有经验的教师留心、细心、耐心的走访学习教育教学的有益经验和有效方法,并努力在教育教学中既传承学校教师的优秀传统,又树立作为青年教师的个人风采。为鼓励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勤钻研,出成效,在家长、学生推荐以及自荐基础上,经教研组、年级组、科研中心、教导处、各校区逐级考察推荐,最后经校长办公会议确认,推选十佳青年教师。如积极向区教研室、培训部等部门推荐优秀的教师去展示风采、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区以上各类培训。

②加强新老挂钩,促成共同成长。新老挂钩注重点面结合,点是指见习教师的师徒挂钩,新老挂钩的面是指其他教师的结对互助关系。过去只有见习教师的一年教学和班主任师徒挂钩,如今我们改为三年满师。根据五年内青年教师的自身需要,分别给予教学挂钩或班主任挂钩;根据新调入教师的需要,让新调入教师与骨干教师互助挂钩。同时,强化开学时对见习教师和新调入教师的校史教育和教学常规教育,落实常规的听课和检查,增加期末的教学挂钩考核和班主任挂钩考核。

③培养骨干教师,开展业务竞赛。学校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公开课,参加各层级的优质课评比。同时,为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正在开展首届“飞跃杯”轻负高效教师的评选活动。学校还积极推荐学校踏实工作、乐于奉献的教师参加“感动西湖教育的园丁”评选活动。